助人工作者寶典 「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喬.卡巴金博士專文推薦 這本書不只是針對憂鬱症治療 也為整個心理治療領域帶來全新的視野! 近年來的研究累積,改變了我們對憂鬱症的觀念。過去,憂鬱症被視為急性症狀,但它其實是*易復發且需長期共處的疾病,今日的治療必須考慮復發的預防、持續追蹤評估。 本書三位作者是認知行為療法的臨床研究者,長年研究重度憂鬱症的心理歷程,與引起復發的脆弱情感因子。他們發現「正念練習」(mindfulness)是一種簡單卻*有力量的方法,可以協助患者覺察困住自己的想法和反應,並打破陷入憂鬱深淵的思維循環模式,並有效防止憂鬱症的復發。 此外,正念取向還可深化並擴大認知行為療法的範圍。認知行為療法藉由「移轉重心」協助患者重構思考與行為模式,正念取向的態度則更以歡迎、允許
個案經常處於糟糕的狀態, 而我的工作是幫助他們進入更好的狀態, 更輕易地挖掘內在資源, 面對獨特的處境。 ──傑弗瑞.薩德 在薩德博士眼中,要帶領個案進入「更好狀態」,靠的不只是知識與觀念的傳達,更仰賴於某些情感體驗的喚醒。治療師是無意識的溝通者,任務是透過隱喻手法順勢運用個案帶進診療室的各種狀況,種下改變的種子,喚起新的狀態,促動改變發生。 「隱喻是一種象徵式溝通 當人類透過象徵方式來溝通概念,通常*有效。」不管是在文學、音樂、電影、藝術甚至日常生活中,運用隱喻的喚醒式溝通無所不在,在心理治療當中將之揮灑至藝術境界者,則非現代催眠之父艾瑞克森莫屬。薩德身為艾瑞克森*重要的傳人,在書中除了精妙講解什麼是喚醒式治療,也憑藉四十年來累積的經驗,重新咀嚼、逐段解析艾瑞克森經
這是關於精神醫學的文化研究,也是一部精神醫學的近代史 精神醫師如何成為醫師,精神病人又是如何成為病人? 我們理解精神疾病的方式,將會決定我們如何面對精神疾病患者 「我想,一旦我能夠單純地把他看成是個瘋子,事情就簡單多了。但是,我仍然會看到那裡有一個『人』。」這是一個精神科病房的新進住院醫師在面對患者時的內心掙扎,或許也是我們的。所以涉及精神疾病的社會議題總是會有許多爭議 我們希望將精神疾病患者視為理性、能夠為自己負責的人;但我們不確定是否可以。 因為我們不確定該如何看待精神疾病。它是一種身體上的病,還是社會建構出來的病?它存在於大腦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濃度的改變,還是存在於我們的心智以及對他人的情緒反應之中? 但無論如何,受苦是真實的。 《兩種心靈》是一個人
★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新著作! ★十個令人手不釋卷的生命故事,展現深厚文學底蘊! 當他們來到歐文-亞隆的診療室,那乍現的靈魂交會撼動人心! 八旬老者來訪,竟不求治療,只求亞隆細讀一份持續多年的通信 從事助人工作、卻無法安頓自己,她是一個滿懷怨忿的護士 「去你的,你才得了絕症!」讓亞隆重新檢視死亡焦慮,並為文致敬的,是一位癌末的編輯 歐文-亞隆身為存在主義心理學與精神醫學大師,其深厚的哲學與文學涵養,為當代的心理治療領域演示了人性化且直指存在核心的風範。 「一日浮生」語出西元二世紀羅馬皇帝馬可-奧里略的《沉思錄》。當我們站在含括生死的長遠時間向度回首過往,每個人的一生無論歷經多少風雨、領受多少光環,都只是暫存於世的脆弱生命。 「我們全都是一日浮生」。然而在亞隆的諮商室中
亞歷山大技巧是一門身心學的技術,教導人們訓練大腦正確接收身體訊息、控制身心運作,以改善不良姿勢、增進身心效能與健康。百年來,該技巧風行全球,不僅能緩解疼痛、改善體態,更協助運動員與各類表演工作者提升表現,受惠者眾。 亞歷山大技巧由戲劇朗誦員F.M.亞歷山大所開發,緣起於他在演出時聲音沙啞,求醫無解,不得不轉而自救。他觀察鏡中自己發聲時體態的微妙變化,終於開發出調整姿勢的技巧,改變錯誤的身心慣性,不但沙啞不藥而癒,更改善了健康。 在本書中,亞歷山大記錄了這套技巧曲折的發展歷程,並透過實例來解析技巧的應用原則,令人感佩他的膽大心細與頑強毅力。亞歷山大對身體鉅細靡遺的觀察、調整,不僅堪稱科學實驗,也是生命態度的探索,留給世人可貴的啟發: ?我們熟悉且「覺得正確」的感覺,可能正在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