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由刘瑞堂,刘锦云著,全书主要介绍金属材料在各种载荷与环境条件下的力学性能,重点阐述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宏观规律和微观本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与评定方法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一个好的理论或模型应该是理解和认识现实世界的一把钥匙,而临界状态土力学就是这样一把认识土的性质和行为的钥匙。临界状态土力学将土体的变形与强度问题有机地联系了起来,成为土力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为现代土力学中具有基础性和重要性的一部分内容,国外已经出版了很多临界状态土力学教材,并将其作为土力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国内目前却没有出版过这方面的中文教材。 本书将详细介绍临界状态土力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土的一般力学性质和体积变形特性、土的体积变形和剪切变形的关系、剑桥模型及三维主应力空间和平面应变状态下剑桥模型的拓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如何用统一的理论框架去描述和预测土的变形和破坏行为,如何得到土体基本的关系即土的本构关系。读者通过学习加深对土
本书共分十章,内容分别为绪论、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基础、流体动力学基础、相似理论和量纲分析、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孔口出流、缝隙流动及气体的一元流动等,除绪论外的各章均配有一定的例题和习题,并对全部书后习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学校机械工程、流体传动及控制、动力工程、化工、土建、环保、仪器仪表等专业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试用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一本分析力学的简明教材。全书共分10章,第1~3章阐述了分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内容包括分析静力学与动力学普遍方程等; 第4、5章属完整系统动力学,内容包括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和哈密尔顿正则方程; 第6、7章为力学的两种变分原理,内容包括积分型原理(即哈密尔顿原理)和微分型原理(即高斯原理)两部分; 第8~10章为非完整系统动力学问题初步,内容包括*类拉格朗日方程、阿沛尔方程以及凯恩方程。全书重点强调分析力学的基础理论,注重分析力学的基本方法,并阐述数学公式所蕴含的物理意义。书中共配有200多个例题和200多道习题,并附有部分习题答案,因此有较好的教学适应性。建议授课学时为48~64学时。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工程力学本科及机械类或相近专业研究生的分析力学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有关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教
《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结合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以及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设备/暖通专业的教学实践,以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目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主要内容包括篇 流体力学;章 流体及其物理性质;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第三章 流体动力学基础;第四章 流动阻力及能量损失;第二篇 泵与风机;第五章 泵与风机基础;第六章 泵与风机的性能;第七章 泵与风机的运行与调节;第三篇 实践环节;实践项目一:流体流动特性的观察实验;实践项目二:管路特性曲线的测定;实践项目三:泵与风机的拆装实训;实践项目四:泵与风机的性能曲线的测定;实践项目五:泵与风机的故障分析和检修实训;实践项目六:水管路系统的设计训练;实践项目七:风管路系统的设计训练。
有限单元法作为一种数值方法,在土木、采矿、机械、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有力工具。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有限元方法的基本理论、特点和商业软件的上机操作。全书共分7章,包括三部分内容:基础部分、专题部分和软件工程应用部分。基础部分和专题部分涉及平面弹性力学有限元问题,空间弹性力学有限元问题和有限元法的若干专门问题;软件工程应用部分简单介绍了有限元软件ABAQUS的基本功能,并通过两个算例演示了计算的操作过程。本书内容由浅人深,主次分明,通俗易懂,便于学习。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和研究人员参考。
《结构力学(第二版)》由张延庆主编,各章开篇增加本章内容概要,*便于自学;上、下册独立成册,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各章各类习题尽量均衡;给出部分典型习题答案。内容上*加注意主次分明,充实基本内容,例题以基本结构形式讲解;精减选修内容,如精简了选修内容三弯矩方程,删减了结构的非线性稳定分析。 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强调了计算自由度的概念、位移法的解题思路、对称性的利用。为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增加了工程实例图,充实工程结构的简化过程,特别是支座的简化,对反映实际结构性能的弹性支座,在各部分均有交代,在动力计算中分析了单自由度体系强迫振动荷载不作用在质点上的情况。
王怡林主编的《高校力学教学参考书》是根据《 普通物理学讲义·力学部分》编写而成的,本书在编 写过程中既注重理论的推导,又重视知识的应用。其 内容涉及质点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动量 、刚体力学、固体的弹性、机械振动、波动、流体力 学、狭义相对论。
本书是为适应应用型本科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需要编写的。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的特点,结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朱炳麒主编《理论力学(第2版)》的教学内容,按照“注重基础,强调应用”的原则进行设计和编写,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机械类和土木类各专业中等学时的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本书由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的受力分析、平面力系、空间力系、点的运动学、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动力学、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达朗伯原理、虚位移原理等13章组成。本书分章安排内容,各章由习题和复习题两部分组成。习题设计成活页,以方便学生完成作业。复习题设计成填空题,以方便学生复习。书后附有习题和复习题的参考答案。
本书涵盖了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部分内容,内容精炼,例题充分、全面,习题由浅入深,包含大量工程实际问题。本书共14章,包括静力学基础、汇交力系、力偶理论、平面一般力系、空间一般力系和重心、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及简单超静定梁、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时杆件的强度计算、压杆稳定、动载荷与交变应力。本书配有免费电子课件。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本科非机、非土类各专业中少学时工程力学的教材,也可供高职高专与成人高校师生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版增加了大量习题并相应地增加了习题难度,以供任课教师选择使用。同时,本次改版时还修正了前版中存在的一些标注和图形错误,统一了全书力学语言的描述。 全书主要内容为:绪论,杆系结构的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虚功原理与结构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超静定结构实用计算法,影响线及其应用。本书自成体系,内容精炼,重点突出,适用性强,重在基础理论的内容讲解、案例的分析与计算,适合作为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的土木工程类以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自学者和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工程力学是理工科传统的技术基础课,历来受到各理工科各专业的重视。为此,编者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基础水平逐年提高、前期课程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兼顾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学校的数量与类型增多,对课程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本着 宽口径、厚基础 的原则,根据各高校师生使用过程中反馈信息及近期讲授本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的成果,参照*力学教指委制定的 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在2003年版的《工程力学》基础上,重新修订工程力学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基本保证《工程力学(第2版)》原有的特色和体系,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与增删,使教材内容更精炼、更合理。修订后的教材分为3篇共17章。
本书是根据 高等学校力学课程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土建类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考虑中少学时课程计划对流体力学的需求编写的。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全书共分9章,内容包括绪论、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基础、流动阻力与水头损失、有压管道恒定流动、明渠恒定流动、堰流、渗流、量纲分析与相似理论。各章均编有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其中习题按单项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配设,为便于使用,书末附有习题答案。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建类或近土建类的土木工程、市政工程、环境工程、消防工程、地质工程、工程管理等本科、专科(包括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本书知识结构由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组成,其中静力学包括:静力学基础、平面力系、空间力系、静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材料力学包括:材料力学基本知识、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与挤压、圆轴的扭转、直梁的弯曲、组合变形。每章均由“学习目标”“正文”“习题解析”“知识要点”“同步训练”等部分组成,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每章在必要知识点处还添加了“小贴士”“想一想”“练一练”“试一试”等点睛性的小细节。本书精选了工程力学的各类试题,组成五套模拟试卷,同时,对每章的同步训练题目都附以详细解析,为课程考核和评价提供了方便。 本书配有助教课件,可在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官方网站上免费下载。 本书可作为高职院校工科各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成人高校、中专、工程技术类人员参考。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工科院校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面向21世纪工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材料力学中多学时的要求编写而成。在内容的编排中,将微元体法在章的应力基本概念中开始引入,而且在每一种基本变形中也强调其
本选题属于流体力学和传热学领域的学术专著。延伸或收缩壁面上磁流体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简记为MHD)边界层流动和传热现象出现在许多生产和工业应用中,由于问题的非线性和复杂性,对该类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书主要基于微分变换(Differential Transform Method简记为DTM)理论、函数分析方法和数值求解,系统阐述了几类典型的具有延伸或收缩非常规特征(包括水平、垂直和楔形壁面)的MHD流动和传热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解析求解研究。本研究将对非线性问题的求解和MHD边界层传递行为的认识方面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