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上册》是在2005年出版的《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上册)基础上修订而成。与第三版相比,在内容和章节上有较大的变动。全书分为基础和专章两部分。在体系上,将采用按官能团分章、按基本反应机理分章和专章描述相结合的编排方式。在内容上,命名、四大光谱将分别单独设章。以便更加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更加合理处理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和更加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专章部分将介绍有机化学和相关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每章末附有本章的指导提纲和中英文对照词汇等。 《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上册》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其他院校有关专业和对有机化学有兴趣的读者选用。
作为有机合成化学的教材,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有机合成化学中的选择性问题,碳?碳单键、双键的构建,立体化学调控以及官能团策略。全书以逆合成分析为主线,以一些典型的合成工作为实例,对现代有机合成中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进行了讨论。全书大多引用近期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分析透彻、到位。此外,作者将内容丰富但也十分繁杂的有机合成化学分成若干类别进行论述,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一些复杂的理论,清晰地把握核心问题。
本书是1983 年出版的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 年)的增补修订本。书中主要参考了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历年来推荐的命名原则文件,并结合中文构词的习惯,修订了有机化合物中文系统命名的原则,增补了多种有机化合物结构类型命名的内容,尤其对主要天然产物命名一章作了较多的扩展。全书突出用例解说明命名规则,并采用中英文对照命名,以利于理解和国际交流。
本书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理论,并从方法学的角度全面讨论了几门谱学在确定有机化合物构型、构象上的应用;还反映了学科的最新进展,如阿达玛变换核磁共振、扩散排序谱、轨道阱、直线离子阱、串联质谱、质谱的分子式和结构式检索等,并增加了最新的固体核磁共振的内容。 本书也融入了作者的《有机波谱学谱图解析》(科学出版社,2010)的核心思想,有利于读者提高解析谱图的能力。
本书是山东省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和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配套教材,是为了适应新时期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编写的。本书按官能团分类,采用脂肪族和芳香族混编体系,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反应为基础,强化结构与性质的构效关系,将各类有代表性的有机物结构特征、反应规律和反应机理紧密地结合起来讨论。在内容上进行整合,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在第2章详细系统地讨论;增加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内容(包括硼、硅、磷、硫),以顺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引进绿色化学的概念和成功实例,在有关章节中增加一些与各类专业有关的化学知识。本书配套视频资源,可下载“爱一课”APP后扫描页码观看重点、难点讲解视频。
学习基础有机化学的关键在于对基础理论以及基本机理过程的深刻理解,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将大量表面上互不相干的现象以及过程等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有机化学本质的认识和掌握。英国剑桥大学Peter Sykes教授的《有机化学机理导论》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目标,它是为数不多的对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反应机理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精准描述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选材精练,所涵盖的内容仍是当今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核心的理论和基本反应机理。本书英文版已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出版。
本书是大学基础有机化学的后续教材,共分九章。分别论述有机分子的内外性质、酸和碱、立体化学、活泼中间体、周环反应、有机光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和有机反应机理和测定方法。 书中给出了直至2014年初与书中所论内容相关的2770多篇综述性的知识进展论文及原创性的科学研究论文,其中近半数是2000年后发表的,近六分之一是2010年后发表的以综述性的进展论文为主的。各章均有以思考性为主的习题;书末附有部分习题参考答案、主题词索引、西文(中文)人名索引、西文符号及缩写、有机化学学科常用英文期刊及缩写和参考文献,方便读者对所需内容进行复习和检索。 本书可用作应用化学专业和化学专业的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教学用书,也可供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甾体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显著生理活性、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组织内的一类重要物质,它们在动植物生命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对甾体化合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甾体化合物的各种新功能正在被人们所认识。《现代甾体化学》作者把他们十多年来从事甾体化学研究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十多年来在甾体化学研究方面*研究动态结合一起,描述了在甾体化学研究方面国内外近十多年来的主要发展,《现代甾体化学》共分为十一章,其中对甾体硫酸酯钠、甾体含硫化合物、甾体内酰胺化合物、甾体氮芥化合物、甾体金属配合物及具有特殊结构甾核甾体化合物的描述,在此类专著中极为少见。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有机化学取代基效应的定量方法及其在有机化学定量结构性能/活性相关(QSPR/QSAR)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电负性均衡原理及分子电负性、基团电负性、原子电荷的计算;取代基电子效应(电负性效应、场效应、共轭效应和极化效应)的定量及其与有机化合物的性能相关;试剂的亲电性指数和亲核性指数的定量;芳环上的电子效应、电子自旋离域效应和激发态取代基效应及应用;立体效应的定量方法及应用;疏水效应参数的定量估算及其与有机化合物性能/活性相关;分子结构的拓扑指数表示方法及应用。
本书阐述了核磁共振的原理、氢谱和碳谱。深入地讨论了脉冲序列的单元进而讨论了各种二维核磁共振谱的原理和应用。介绍了有机质谱法的基本知识。阐明了有机化合物的质谱解析。讨论了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紫外光谱。综合各种谱图推导有机化合物结构。系统地阐述了谱学方法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
本书主要概述了多氮化物的研究进展,论述了相关多氮化物的有机反应问题,书中对大量叠氮化物的有机反应、叠氮化物涉及的氮杂Wittig反应的机理和应用,多氮手性杂环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三唑、苯并三唑、咪唑环番、四唑和四嗪衍生物、卟啉衍生物、吲哚生物碱等均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对含氮化合物与Fullerene[60]的化学反应及其进展作了论述。对辅酶NAD(P)H与生物有机光化学的基本问题及其NAD(P)H模型分子的研究作了深入的描述,概述了酶催化的有机反应及相关酶催化的手性合成。详细论述了相关含氮小环化合物的手性合成方法等。本书对有机反应中的溶剂效应和各种新反应介质、载体固相反应、诸种相转移催化剂以及极性转换的作用等重要理论问题作了阐述。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前线轨道理论,深入论述了微扰分子轨道法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有机化学、
本书深入系统地论述了NMR谱学的几乎全部内容,作者主要参阅了近几年来国外这方面的诸多文献,对氢谱、碳谱、二维谱、蛋白和核酸的NMR分析等问题作了深入的阐述。在1H NMR中,对氢谱涉及到的自旋-自旋耦合,核间奥氏效应(NOE),分子立体结构和手性中心对相邻质子的作用等作了详细说明。对13C NMR谱的去耦技术和在非去耦条件下的13C-1H耦合、13C-13C耦合等问题作了概述。用一章的篇幅对2D NMR作了专门的论述。本书还对蛋白、核酸生物大分子的核磁共振研究进展作了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了大量参考文献。本书后附了大量谱图供大家参考,特别是对许多谱图作了表征。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杂多酸的发展概况、结构、分类;杂多酸的合成方法及表征分析方法;杂多酸与聚苯胺、甘氨酸、季铵盐形成无机 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方法、结构表征方法及性质;杂化材料在聚烯烃基材料表面接枝的技术。重点介绍杂化材料在光催化降解、酯化合成、材料抑菌中的应用。 该书可供化学、化工、材料、纺织及相关行业的研究、开发、应用人员参考,也可以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或作为研究生教材使用。
按有机化合物的类型编排,对每类化合物的各种氧化反应进行介绍,并对各种氧化剂的特点、适用范围进行了适当总结,尽量选用一些药物或药物中间体用作具体的反应实例并从反应机理上加以解释。 本书针对从事有机合成专业的技术人员编写,其他相关化工类工作者及高校师生也可参考使用。
本书由9章构成。其中第1-3章为基础理论篇,概括了反应机理解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阐述了机理解析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底线。第4-6章为分子结构与反应活性关系篇,解析了极性反应三要素各自结构、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活性排序。第7-8章为极性反应三要素的相互关系与动态变化篇,深入讨论了三要素的相互影响和动态变化,是对于基础理论的必要补充。第9章为反应机理解析应用篇,例举了若干通过反应机理解析来优化反应过程的实例,以启发读者反应机理解析的实际应用能力。 本书以理论创新与结合实际为特点,各个章节特色鲜明,所有论点论据充分,例举实例真实可靠,有广泛代表性。 本书可供有机合成、制药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全面介绍了天然产物的有机合成机理,并通过丰富的实例详细阐述了合成路线的设计技巧和艺术。全书共分8章,第1章为绪论;第2、3章分别介绍了天然产物有机合成的一些重要方法和基本策略;第4~6章根据有机反应类型分别对天然产物合成中常见的近400个有机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归纳和简要描述;第7、8章选取35个典型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包括生物碱、萜类、植物酚类和甾体等)实例,分别对它们进行了逆合成分析和合成路线解析。书末附有“天然产物常用有机合成反应机理索引”。 本书可作为从事有机合成特别是天然产物合成和制药工业研究人员的案头工具书,也可供高等学校化学、化工和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的师生使用。
本书是 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本书分纸质教材和网上资源两部分,吸纳近年教学改革的成果,形成内容互补,构成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全书分6篇18章。第1篇有机化学概论,第2篇烃及卤代烃,第3篇含氧有机化合物,第4篇含氮、硫、磷、硅有机化合物及杂环化合物,第5篇天然有机化合物,第6篇有机合成基础。每章末设习题,书后列索引。《有机化学学习指导》(第二版)、《有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三版)与本书配套发行,三者功能互补,方便教学。本书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与化工相近的专业选作教材和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