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的 汉范式 》通过对汉代天文学的相关研究来展现中国古代科学的特点,从而使读者对中国古代科学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书中对 汉范式 天文学进行解读,涉及宇宙观、理论、模型、观察、测量计算、验证等方面,包括后来的发展和变化,还有与天文学相关的社会、政治等内容。本书研究视野新颖、逻辑清晰、架构合理、解读通俗易懂,提供了清晰的阅读思路和可读性极强的内容,是一部天文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彝族的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构成了彝族天文学中的时空框架。本书以二十四节气和二十八宿为核心探讨彝族的天文历法,从天文历法角度,展示了汉彝民族的文化认同。
从20 世纪90 年代末开始,天文统计学的现代领域迅速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对自动分类工具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天文学中大数据的增长通常来自光学波段的大视场巡天,当维度或数据集的大小较高时,就需要将先进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与大脑思维和肉眼检查相结合,以统计上一致的方式做出聚类和分类的科学判断。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天文观测数据的来源以及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如统计学基础、数据分析方法、最小二乘法、周期分析、最大似然估计、贝叶斯估计、大数据分析方法、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虚拟天文台的实际应用。
上海天文馆 家园 展区共有70多块陨石,上海天文馆为征集这些陨石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使展品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陨石因其形状、色彩、质地所具有的独特美学属性,从古至今都被视为装饰艺术中的重要材质,本图册精选其中具有艺术审美性的陨石精品42件,以高清图像呈现,科普性与审美性相结合,让读者可以近距离欣赏到神秘 天外来客 的原貌,并辅以多媒体手段,扫码即能欣赏到陨石的三维图像,领略陨石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
诺贝尔奖是当代科学界的荣誉。自1970年开始,天文学不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青睐,更是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获奖。这些获奖天文项目往往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带给我们关于宇宙的全新知识。本书梳理获得诺贝尔奖的天文项目以及回顾20世纪前70年的重大天文学成就,介绍这些璀璨成果诞生的故事,让我们一览现代天文学发展的脉络和那些杰出天文学家的迷人风采。作者更在书末总结我国天文学发展的现状,回答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的问题。
上海天文馆在天文类文物方面,征集众多珍贵的文物藏品,总数超过120件套。星图不仅仅是天空的划分和镜像,也能够映射初不同文明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天文学神话与故事,增添了艺术性和神秘感。本图录精选上海天文馆天文类文物珍品40余件,并且兼顾藏品的科学性与审美性,精选艺术审美性极强的《和谐大宇宙》星图集、彗星图、南天星图、黄道总星图等各色星图,以及各种造型精美、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欧洲早期各种天球仪和望远镜,带领读者步入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美丽殿堂。
本书收录了2018年在贵州平塘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射电天文论坛RAF(Radio Astronomy Forum)研讨会的学术报告(整理的文章)。主要包括: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调试进展、试运行、早期科学准备等;南非SKA探路者MeerKAT望远镜阵列的建设情况、研究计划等;澳大利亚ASKAP望远镜阵列和荷兰APERTIF阵列等SKA探路者们的巡天情况; FAST和SKA探路者之间广泛合作建议和设想; 对中性氢、脉冲星、中性氢强度成图,以及宇宙磁场等射电巡天研究成果。论文集收录的论文紧密结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FAST(中国天眼)的核心科学目标,开展广泛国内外合作,特别探讨与计划中的国际大望远镜阵列SKA的互补性合作,有很强实用价值。作者大都是国内外射电天文界著名专家教授,专业性强,达到了射电天文领域国际前沿水平。
本书是《中华大典?天文典》的*后一个分典。它择取我国古籍中有关天文仪器的文献材料,对其进行标点并加以科学分类,以类书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可以比较便利地从浩繁的古籍中获取相关信息。本书对天文学史的研究大有益处。
《DK天文学百科(全彩)》内容简介:我们如何丈量宇宙?视界又在哪里?什么是暗物质?自诞生之初,人类就一直在仰望星空,试图了解它。几个世纪以来,为了理解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天文学不断将人类知识的前沿推向宇宙早期。《天文学百科》一书,语言通俗易懂,利用简短精辟的解释突破专业术语的束缚,通过循序渐进的图表阐释复杂的理论,借助引用的名言让人们对天文发现记忆犹新,采用诙谐的插图强化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无论你对天文学这门学科的掌握程度如何,无论你是狂热的学生还是博学多识的专家,你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无尽的启发。
本书即是对课题中涉及 观众体验设计 和 智慧天文馆 相关内容研究过程和成果的综述。上海天文馆将集收藏展示、观测研究、科普教育能为一体,致力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关注青少年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力争成为国际的天文科普传播中心、宇宙科学体验中心、科学文化交流中心和社会创新实践中心。相关课题研究主要针对上海天文馆未来观众的参观体行了研究和规划,并对项目建设中所涉及的几个重大设备和创新性项目的关键技术如一米望远镜、太阳望远镜和天文数据可视化、智慧场馆行了研究。
《引力和宇宙学:广义相对论的原理和应用》主要讲述广义相对论的原理和应用。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篇绪论,扼要介绍广义相对论的三个来源——非欧几何、牛顿引力理论和相对论性原理的历史,并简明地总结了作为广义相对论基础的狭义相对论的内容。第二、三篇系统讲述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在应用方面,除了经典验证外,还包括后牛顿天体力学、雷达回波延迟、轨道陀螺的进动、引力波、天体的平衡和坍缩(中子星、黑洞)等近年来发展的新课题。第四篇介绍为进一步掌握广义相对论近代文献所需的物理和数学知识,包括小作用原理和对称空间。第五篇系统介绍观测宇宙学,特别是河外天体谱线红移、计数、微波背景辐射、氦丰度等。最后介绍了宇宙学的新进展,作者较着重于当前学界公认的“大爆炸”模型,也介绍了稳恒态模型及引力常量可变的模型
戴兴华编著的《中国纪年纪月纪日法》详细介绍了中国的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和纪时法,重点阐述了王位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开国纪年法、公元纪年法,并讲解了两千多年来流布于我国民间的干支纪年法、岁星纪年法、生肖纪年法、黄帝纪年法,说明了几种历法之间纪年、纪日等的换算方法。本书还关注到近现代史学界纪年研究的新成果,对约60种纪年工具书做了精要评介,突出了纪年工具书的实用性。《中国纪年纪月纪日法》可供文史研究工作者、高等学校师生、中学教师以及文史爱好者学习纪年法知识,也可供读者查考中国和周边各国纪年方面的疑难问题。
张雅声、徐艳丽、周海俊编著的这本《空间特殊轨道理论与设计方法》是航天器轨道与控制领域的一本专著,重点围绕空间特殊轨道的设计方法展开论述。随着空间任务不断拓展,传统的轨道理论和设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本书在总结当前空间活动趋势的基础上,给出了空间特殊轨道的概念及其应用;重点阐述了悬停轨道、螺旋巡游轨道、基于穿越点的多目标交会轨道以及主动接近轨道的理论与设计方法;跟踪国外研究成果,介绍了快速响应轨道、极地驻留轨道的理论与设计方法。本书可作为相关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相关院校的研究生以及从事航天器总体的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雷电电弧放电效应及其危害机理研究》由李良福、覃彬全主编,作者根据重庆市科技平台与基地建设项目(CSTC2013PT—GC00001)和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006005—05、GYHY201306069—03)资助的雷电电弧放电效应及其危害机理的研究成果和国家标准《桥梁工程防雷技术规范》研究与制定的科研成果,结合重庆市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雷电防护技术的具体实践经验,并参考外有关雷电监测、雷电物理、大气物理、大气电学、土壤电学、气体放电、高电压实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腐蚀电化学、金属腐蚀、钢筋锈蚀、钢结构技术、钢结构事故分析、OPGW雷击试验及其防雷技术、金属学与热处理、金相分析、焊接冶金原理、电弧焊、电弧放电和雷电电弧放电等方面资料编著而成。全书共分六章二十五节,对电弧放电与雷电电弧放电的基本概念及其差异、雷电电弧放电的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