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是科技工作者的必修课,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手段,伴随着科研工作的全过程。针对目前研究生论文写作难,发表慢、数量少、质量低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是必需的。 《测绘科技论文中英文写作》共分7章,第1章对测绘科技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测绘科技论文的特性和分类,以及科技论文作者应有的基本素养进行了概述;第2章分析了测绘科技文献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并以WebofScience数据库为例分析了文献检索的思路与方法;第3章主要分析了科技论文写作前的选题和构思;第4章是《测绘科技论文中英文写作》的重点,主要讲述了科技论文结构及各部分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第5章主要介绍了测绘科技论文写作中图、表、量和单位符号的使用方法和常见问题;第6章论述了论文写作方面的具体要求和逻辑表达方法;
《工程测量学习题集与实习课程设计指导书(高 等学校测绘工程系列教材)》是《工程测量学》的配 套教材,包括习题集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两大部分。习 题集有名词解释题、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 题五类题型,其中的问答题与《工程测量学》教材上 的思考题不同。上述五类习题都有完备的答案,可帮 助教师备课、答疑和作为考试参考,仅提供给需要的 教师选用,个别章节还有计算题和编程题。实践性教 学环节含曲线测设课程设计与实习、测量机器人演示 性实践教学、陀螺经纬仪全站仪演示性实践教学、集 中教学实习和综合课程设计几部分,可供各学校参考 选用。后附录中收录了两个学生的集中实习报告和 综合课程设计报告以参考。 《工程测量学习题集与实习课程设计指导书(高 等学校测绘工程系列教材)》由张正禄编著。
本标准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 000、1:10 000、1:25 000、1:50 000、1:100 000数字线划图的构成、分类、要求、成果检验和保密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 000、1:10 000、1:25 000、1:50 000、1:100 000数字线划图的生产和使用。********************************************************************
翟翊、程效军、邹自力著的《测绘技能竞赛指南 》共分六章,章介绍了全国测绘技能竞赛的基本 情况,竞赛的项目和设备,竞赛的组织措施和竞赛的 一般规则,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介绍了工程施工放样 竞赛、水准测量竞赛、导线测量竞赛和数字测图竞赛 的组织、细则和成果的精度检查与成绩评定,考虑到 测绘技能竞赛的特殊性,本书专门在有关章节中介绍 了竞赛的难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后,总结了近几 届测绘技能竞赛的收获和经验,提出了测绘技能竞赛 准备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本书可作为测绘技能竞赛组织和制定竞赛细则的 指导书,也可供参加测绘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和参赛 者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了GPS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结合编者多年来在卫星导航领域的应用研究,重点讲解其在工程安全监测领域的三个典型应用。全书共8章,由基础篇、原理篇和应用篇三部分组成。基础篇简要地介绍了GPS发展历程和时空坐标参照系。原理篇在介绍卫星运动方式及信号构成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GPS导航定位误差的来源及处理方式,重点阐述单点定位、相对定位和差分定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篇从工程监测应用角度出发,以编者近年来开展的重大项目为背景,介绍了GPS导航定位技术在水利水电、高速铁路和大型桥梁施工方面的三个典型应用案例,详细论述了具体的技术实施方案和应用效果。本书可作为安全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铁路工程领域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和从事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 统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
空间在人类认知中扮演了基础性的角色,空间关系描述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书阐述了二维空间关系描述理论方法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空间关系描述及其研究进展、空间方向关系的基础理论、现有空间关系形式化模型、基于新的直方图的空间方向关系化模型、空间关系自然语言组合描述、基于全信息的空间关系描述框架等。
本模拟试卷是以《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教材的知识范围为依据,紧扣教学大纲$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精心编写而成。学习者通过模拟测试可以检验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弥补不足、试卷内容全面、代表性强,围绕误差理论基本概念、测量平差基本原理以及平差计算在测绘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等三个方面$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综合应用等内容,以概念描述、简答、分析和计算等形式进行测试。每套试卷均附有详的参考答案,可作为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等专业本科生及其他技术人员学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知识的参考书,供学习者对掌握知识点的情况进行检测。
本书是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编写的,在介绍数字城市三维建模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地介绍了数字城市三维建模的一般方法及相关流程,强调对学习者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本书共分6个项目:项目1主要介绍了数字城市三维建模的基本含义及国内外发展状况;项目2 简单介绍了3ds Max2010的工作环境及界面;项目3 主要介绍了3ds Max2010的基本建模工具;项目4 主要介绍了二维建模、扩展建模,利用这些建模工具进行植被土质和地形模型建模;项目5 主要介绍了综合利用前面的建模工具实施居民地及其设施建模;项目6 位综合实训部分。 本书针对性较强,可作为大中专院校或本科院校数字城市三维建模专业学生的教材。
本书共分四部分,部分为测量实验、实习须知,主要介绍测量实验、实习需要了解的知识;第二部分为测量实验项目,主要介绍水准仪、经纬仪等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检验、校正,水准测量、角度测量、钢尺量距和罗盘仪定向等基本测量操作方法,以及数字水准仪、电子全站仪、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的使用等;第三部分为测量实习项目,主要包括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建筑物轴线测设和高程测设、管线纵断面图测绘、道路纵横断面图测绘;第四部分为测量学作业,列出了图根导线测量内业、地形图绘制和地形图应用等作业。 本书作为《测量学》配套教学辅助用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城市规划、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工程、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测量学习题与实训指导》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书共分十五章,主要内容包括水准仪及其使用、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全站仪测量、全球定位系统简介、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地形图的应用、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施工测量、隧洞施工测量、渠道测量、管道工程测量。本书前十章为普通测量学的基本知识,第十一至第十五章为工程测量部分。全书紧紧抓住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展开阐述,在内容上力求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一般,内容简明扼要,图文结合,通俗易懂。
本书围绕我国探月工程中嫦娥一号激光测高数据的不确定性及平差处理方法展开研究,对嫦娥一号获取的全月面激光高度计数据的不确定性来源和检测方法进行讨论,研究全月范围内的交叉点及交叉点不符值计算方法,建立基于交叉点分析的嫦娥一号激光测高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构建激光高度测量过程中的系统误差改正模型与*误差平差模型,并依此构建局部区域与全月球范围内的交叉点平差模型和激光测高点纠正模型,以及生成高精度的局部区域与全月球范围内的DEM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测量学(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书共分十五章,主要内容包括水准仪及其使用、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全站仪测量、全球定位系统简介、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地形图的应用、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施工测量、隧洞施工测量、渠道测量、管道工程测量。本书前十章为普通测量学的基本知识,第十一至第十五章为工程测量部分。全书紧紧抓住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展开阐述,在内容上力求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一般,内容简明扼要,图文结合,通俗易懂。
本书作为顾孝烈、鲍峰、程效军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测量学》的配套教材,主要用于测量学教学实习。全书以数字地形图的测绘为主线,在介绍测量学实习的目的和任务的基础上,对电子全站仪的使用和数字测图方法作了全面的介绍。内容包括各种常用仪器(水准仪、经纬仪、电子全站仪和电子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和内业计算、水准测量的外业工作和内业计算、平面图测绘方法和取舍内容、电子全站仪SET22D和SET230R使用、测记法数字化测图、用测图软件进行数字测图、施工放样、等高线地形图测绘与应用、建筑物变形测量、地籍图测绘和房地产面积测量等。 本书为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海洋科学等专业的测量教学实习教材,
本书所介绍的研究内容是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结合MODIS积雪面积比例产品、被动微波雪深产品以及积雪模型,经过MODIS积雪面积比例数据的去云处理、MODIS积雪面积比例数据和被动微波雪深数据的融合以及利用同化方法重建雪深的尝试,以期生成更高质量的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和雪深数据;并着重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面积、积雪日数、雪线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的响应关系。
本书面向地理信息科学、遥感、地理国情监测等专业的本科生以及相关的科研人员,从R语言基础出发,针对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重点介绍了数据导入导出、操作处理和基本分析等基础操作,系统介绍了基础统计可视化和空间数据可视化技术,进一步结合空间统计分析技术进行了讲述,并 终以小学选址问题作为综合练习,使读者系统全面地掌握本书所介绍的知识和技术内容。
《岩土工程原位测试(第二版)》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土体工程和原位测试课程的教材。《岩土工程原位测试(第二版)》详细地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岩土工程原位测试的新技术,包括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扁铲侧胀试验、现场直接剪切试验、波速测试、岩体原位应力测试和激振法测试;阐述了以上各种原位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所用的仪器设备、测试方法与技术要点、试验资料整理与分析以及试验成果的工程应用。在每章末,选编有复习思考题。 《岩土工程原位测试(第二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土木工程领域内各专业勘察、设计、检测与施工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标准根据车载移动测量系统软硬件的生产现状、应用情况和业务需求,参照测量设备及地形图测量、城市信息化管理等相关规范,对移动测量系统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本标准中,移动测量系统是指在车载平台上,集成定位定姿系统、控制系统、测量传感器(激光雷达、数码相机、全景相机等)所构成的综合测量系统。本标准规定了车载移动测量任务实施中数据采集、仪器设备、技术设计、数据预处理和质量控制的内容及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使用以地面车辆为平台,以定位定姿系统、测量传感器和集中控制单元为主要载荷的移动测量系统开展移动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