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在隐蔽圈闭识别中的应用》围绕岩石物理这一核心问题,从理论模型研究到实测数据分析再到特征成因总结,明确了苏北盆地不同类型陆相沉积砂岩在岩石物理上的共性与特性并结合地震正演研究了储层参数和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存此基础上,对症下药,针对不同地质目标,灵活运用地震属性分析、测井约束反演、叠前同时反演、地质统计分析等技术,开展隐蔽圈闭识别和勘探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较高的勘探效益。 《地震资料在隐蔽圈闭识别中的应用》可供油气田勘探科技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探索古文明的地理密码》内容涉及多个科学概念和文化内涵,立意新颖,语言引入入胜,建立了丰富的知识点,有助于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从中我既看到了作者逻辑严谨和丰富浪漫的思想脉络,也看到那个侠骨义气和柔美娟秀的身影。
全书共分11章。章介绍了地震图的内涵,第二章介绍了地球脆裂圈及介质强度,第三章对震源及震源参数的物理意义做了说明,第四章介绍了数字地震资料分析处理的相关知识,第五章至第九章是本书的重点,第五章对目前常用的地震定位方位的原理做了介绍,其他几章对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及孕震物理过程可能的主要特征和震源参数、介质参数的物理含义,对数字地震观测资料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可能应用做了展望性的讨论。
《防雷文书编制规范/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参考用书》从防雷文书编制基础知识人手,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以及《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1431—2015)《防雷装置检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QX/T 319—2016)《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DB37/1228-2009)等国家标准、气象行业标准及山东省地方标准要求,将防雷文书分为类六小类,对编制防雷行政许可文书、防雷装置检测报告、新建防雷工程设计技术评价和竣工验收、雷击灾害调查与鉴定等技术报告提出明确要求,为提高防雷文书的合法性、公正性、科学性和简便性奠定了基础,对推动国标、行标和地标的贯彻实施具有重要作用。《防雷文书编制规范》是防雷减灾管理人员的工具书,也是防雷技术服务人员重要的专业参考用书,可作为培
围绕地震预报,外开展了大规模的地形变观测,积累了海量的地倾斜、应变、重力等前兆数据,而关于地形变地震前兆问题的争论却日益激烈,地震预报也被纳入世界面临的科学难题之一。 地震预报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国际上个别学者提出地震不可预报的观点,但各国都还是根据自己国家的震情、灾情等需要开展地震预报研究,争取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我国是受地震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沿地震断裂带地震活动十分活跃。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人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010;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面对越来越多可公开获取的地震数据,困扰着一般有数据处理需求的读者,乃至专业人士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对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专门针对该问题目前还未见有其他书籍,而在许多专业书籍中,涉及该问题的内容常散布在各章节中,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操作内容。 《地震学中的例行数据处理:实例数据、练习和软件》的内容侧重于地震数据处理实践,全面涵盖了当前的人工方法和计算机辅助方法。 《地震学中的例行数据处理:实例数据、练习和软件》共十章,内容包括:地球结构和地震震相、仪器和波形数据、信号处理、地震定位、震级、震源机制和地震图建模、频谱分析、台阵处理、运行等。
《芦山地震科学考察》作为芦山地震科学考察工作的纪实性著作,全面反映了科考各项工作、取得的科学认识,以及一些原始工作记录。《芦山地震科学考察》介绍了芦山地震科考工作概况,芦山地震科考围绕三个主要科学问题进行的证据与证据链式分析结果,部分关键性野外调查工作和科学认识,并附以科考工作制度、重要文件、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芦山地震科考纪录片脚本(修正版)、科考队员名单和参加科考工作人员名单、地震科考重要事记等内容。
洞穴是人类很原始的庇护所,对探险家而言,探索洞穴充满了挑战,幽暗的通道通向未知的地下宫殿和水道,常常充满了惊人之美。对博物学家而言,洞穴以其区域性环境形成独特生命体以及石灰岩地区中的出众美景唤起我们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