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5章24节,涵盖了全部电磁波谱、宇宙线、中微子和引力波等各类信息源的探测技术、成像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提供了对现代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所用设备与方法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许多新的设备和方法是次论述,并且删除了一些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多年不用的内容(除“照相乳胶”外)。本书以“探测-成像-辅助设备”的模式为主线,整合了一批曾有分歧的观测方法,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当代天体物理研究的统一视角。每一种方法的解释都从基本原理出发,并附有插图,力图能对读者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每章都提供了附有答案的习题来增强概念理解。后一章新增了网站、虚拟天文台和在线资源等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地球物理反演的正则化求解方法及该方法在线性和非线性地球物理反演中不同形式的应用,是原著作者在地球物理反演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今国际上地球物理反演的前沿问题。
本书第1章介绍了地震学研究概况。地震学以弹性力学为基础,第2章对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做一简单回忆,第3章则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得到一维和三维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动方程,探讨方程中各参数与地震震相的关系、地震震相的性质。第4章根据第3章地震波动方程的描述,研究平层介质中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地球内部平层界面的反射、透射系数,根据传播因子矩阵与反射透射系数矩阵计算从震源到台站传播效应的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第5章,地震面波与地球自由振荡,论述地震面波类型和特点、频散方程及其观测,作为驻波的地球自由振荡振型和观测;第6章首先根据地震波动方程得到地震波传播可以看作射线的条件,然后研究平层介质射线理论的地震波走时和震中距的计算;作为远距离观测地震波,第7章介绍球层介质中射线形状、地震波走时和
《黑客地球》讲述了解决全球气候变迁问题的前端科技技术,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环保方向。 几十年来,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一直在为全球变暖的影响敲着警钟。随着洪水、风暴和温度等各种气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 减少、利用、再利用 的努力已经不够了,地球现在已经过了安全临界点。在《黑客地球》一书中,作者托马斯 科斯蒂根带领读者了解了全球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和其他有远见者为解决与全球变暖相关的问题而开发的地球工程项目的前沿技术。 从悬挂在地球上空的巨大遮阳伞,保护我们免受无情太阳的伤害,到射向云层的激光,唤出急需的雨水。这些未来主义者,远见卓识,想通过改变地球来拯救人类,《黑客地球》为读者提供了他们对未来的新视野。
本书围绕全球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面临的问题,基于室内和野外人工控制实验探讨了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机制及产汇流模拟中下垫面参数化方法,检验了典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同频率假定;识别了暴雨洪水形成过程中影响同频率假定的关键环境要素,探讨了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与同频率假定作用机制;阐述了中小流域暴雨洪水参数的外延和移用规律,以及暴雨洪水参数与雨强、流域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覆被等地理要素的关系。
本书是有关岩溶工程地质的学科性专注,总结和反映了我国岩溶工程地质实践与研究成果,吸收了国外理念和研究成果。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岩溶发育及岩溶水文地质的基本理论、岩溶场地工程地质特征及勘察、岩溶场地工程地质评价、岩溶地基工程处理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岩溶工程地质、隧道岩溶涌水处治、岩溶区道路改扩建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治、岩溶地下水库工程地质、岩溶泉域人工补给及泉水复流工程。本书的特点是理论先进,学科体系完整,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与实例相配合,是从事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施工及水资源开发、环境安全保护等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实用书籍。同时,为有关岩溶专业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系统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水油气近海底重磁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项目(2016YFC0303000)研究成果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主要描述了研制水下动态重力测量和水下三分量磁力测量的设备系统,探索水下重磁测量的技术体系,建立水下重磁理论,利用近海底的重力测量和三分量磁力测量成果构建区域的三维立体重磁场,可以解决深水及复杂油气构造、超深水和极地等环境下油气勘探与开发等问题。本书不但能够提供认识海洋的地球物理依据,获得海洋地球物理环境中重力场、磁场的基础数据,而且为海洋地质研究、深水及复杂油气构造环境下的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探测手段和成果。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BR》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地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地球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政策措施等。
本书基于1:100万中国地貌数据、地貌区划数据、气象数据、SRTM3DEM和ASTERGDEM等多源数据,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对青藏高原高寒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和预测。首先通过获取青藏高原的山系分布,分析了冰川地貌在青藏高原及各个山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然后基于地貌数据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地貌区划,研究了冰缘地貌在青藏高原及不同地貌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接着利用各种数值模拟模型,对青藏高原冰缘地貌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退化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后利用响应模型和气候预测数据,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本书共分九章,*章绪论,第二章相似性空间分析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定性空间表达模型,第四章空间场景相似性分析评价模型,第五章基于相似性的空间分析系统,第六章基于空间场景相似性评价的地址规范化,第七章基于Hadoop的空间场景相似性计算,第八章数据密集型计算环境下的空间场景相似性计算探索,第九章总结与展望。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存在于矿物和岩石包裹体中的古流体,通过对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它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作用、油气勘探以及岩浆和变质演化等地学领域。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并取得大量成果基础上,尽量全面地搜集国内外流体包裹体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择其要点和精华编写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包裹体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阐述包裹体的形成和变化、包裹体的相平衡和所属体系、包裹体的分类及各类包裹体的特征。(2)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对目前包裹体工作者已广泛采用的方法,如岩相学、测温学、地质压力计以及成分分析等进行介绍,还介绍了利用数学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3)包裹体研究在地质上
礁滩相储层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尽管我国碳酸盐岩礁滩储层的分布广、层位多、资源量大,有着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但遇到的难题仍然不少。发展高精度的针对礁滩储层的地震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技术对于指导井位的部署和资源量的评价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国家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礁滩储层地震识别》以礁滩储层地震预测理论和方法为重点,系统地介绍礁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礁滩储层地震预测机理、礁滩储层地震预测方法、礁滩储层流体识别方法、多源信息(地质、测井、钻井、地震等)储层综合预测方法。并以川东北XX区和珠江口盆地YY区为例介绍了礁滩储层地震预测和综合预测的工作流程与应用效果。
本书内容共分为8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风险率与不确定性问题的起源、概念和内涵等;第2章内容包括常用概率分布、*变量函数的分布、*变量函数的矩、麦林变换与*点过程基础知识;第3章主要讲述水文风险率与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第4章介绍减小风险率与不确定性影响的方法;第5章是变化环境下的洪水风险分析,主要介绍分布式水文模型VIC和水力学模型ISIS的基本原理、太湖流域洪水模拟系统和未来洪水风险分析;第6章在介绍WASMOD模型和SWAT模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了两种模型的不确定性;第7章主要讲述风险率与不确定性分析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若干应用实例;第8章是总结和展望。 本书既可以作为学习风险率与不确定性的入门教材,也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可以作为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生态科学、土木
以连续介质力学为基础系统导出弹性动力学方程及地震波方程。以局部近似原理导出射线理论的走时及振幅表达形式以及界面的反-投射特征,利用走时反演地球内部结构及震源参数的基本原理,进而讲述影响地震波的振幅、相位的因素。以平面波的形式讲述面波的基本特征,注重面波的频散和偏振及利用频散反演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以平面波的形式介绍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导出求解地球内部各向异性的方法。从弹性动力学方程出发导出Green函数的概念,进而阐述地震矩张量与力偶系的关系以及地震位错与力偶系的等价关系。
GNSS电离层层析成像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 新的电离层监测手段,是空 间大地测量、无线电科学和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一个 研究热点和难点。闻德保编著的《基于GNSS的电离层 层析算法及其应用》首先介 绍了基于GNSS的电离层层析成像原理,探讨了电离层 电子密度层析反演过程中不 适定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机理,提出了解决不适定问题 的反演算法。在此基础上,利用 实测的GNSS观测资料反演了不同地磁条件下中低纬度 地区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周日 变化特性,特别研究了空间天气发生期间电离层结构 的扰动变化特性。 《基于GNSS的电离层层析算法及其应用》可供从 事测绘、空间物理和无线电研究的人员参考,也可作 为相关专业的 教材。
中国水文地理 .是 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 .的分册之一 .本书从区域水文角度出.发,总结了近60年来.我国陆地水文水资源考察、观测和研究的成果 ,并统计分析了大量水文气象实测资料 ,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我国各类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的分布和时空变化规律、有关水环境和水生态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全书分为全国总论和流域分论两篇 ,共22章.上篇11章,从宏观上论述了中国水文循环的自然环境与社会背景、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特征、水文要素的地理分布与水文分区、河流水文、湖泊水文、沼泽水文、寒区水文、河口与岛屿水文、中国国际河流、地下水水文、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 ;下篇11章,详细论述了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与东南诸河流域、珠江流域、西北内陆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 ,以及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降
本书以地球化学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理论为基础,系统论述微量元素作为地球化学示踪剂,在各种成岩作用的定量理论模型及成岩、 成矿作用的物理、 化学条件 (如温度、 压力、 氧逸度、 盐度等),成岩成矿物质来源识别及构造背景判别,地球主要圈层 (地壳、 地幔) 间相互作用。地球历史中的地壳、地幔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等研究中的应用。概要论述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方法论。本书理论与实际紧密相结合既有理论模型论述,又有大量应用实例。
《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与技术》针对地下复杂条件传统地震勘探技术遇到的难题,利用散射波携带信息丰富的优势,开展了基于更为广泛的散射波理论的地震精细探测技术研究。在总结前人对地震散射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地震散射波基本理论,并建立了点散射地震地质模型,深入分析了地震散射波时距特征,总结了地震散射波正演模拟方法,基于地震散射波正演模拟的结果,深入分析了地震散射波波场特征;详细介绍了点散射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原理与技术和等效偏移距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原理与技术,并对比和分析了反射波成像处理技术进与散射波波成像处理技术;后通过一些典型勘探实例,对地震散射波成像技术进行应用与分析。
空间信息智能处理是在信息科学和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下,以地球表层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地球系统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多空间信息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来获取、存储、处理、分析、显示、表达和传输反映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时空尺度概念和空间定位含义的空间信息,以研究和揭示地球表层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服务。本书介绍了空间认知理论以及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相关背景知识;从人工智能时代必须对空间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出发,全面阐述了模式识别、专家系统、模糊理论、人工神经网络、优化算法、多源空间信息融合、大数据等多个技术理论基础,详细探讨了已有技术在空间信息智能处理中的典型应用实例。 本书
中国是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85%以上的地震均是以主余震序列的情形发生的,主余震地震动特征及结构损伤分析是地震工程的核心内容,对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包括余震地震动参数衰减、主余震作用下SDOF结构损伤分析、余震地震动潜在破坏势、主余震地震动的调幅、主余震地震动的损伤谱和主余震作用下RC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