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5章24节,涵盖了全部电磁波谱、宇宙线、中微子和引力波等各类信息源的探测技术、成像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提供了对现代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所用设备与方法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许多新的设备和方法是次论述,并且删除了一些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多年不用的内容(除“照相乳胶”外)。本书以“探测-成像-辅助设备”的模式为主线,整合了一批曾有分歧的观测方法,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当代天体物理研究的统一视角。每一种方法的解释都从基本原理出发,并附有插图,力图能对读者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每章都提供了附有答案的习题来增强概念理解。后一章新增了网站、虚拟天文台和在线资源等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地球物理反演的正则化求解方法及该方法在线性和非线性地球物理反演中不同形式的应用,是原著作者在地球物理反演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今国际上地球物理反演的前沿问题。
本书第1章介绍了地震学研究概况。地震学以弹性力学为基础,第2章对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做一简单回忆,第3章则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得到一维和三维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动方程,探讨方程中各参数与地震震相的关系、地震震相的性质。第4章根据第3章地震波动方程的描述,研究平层介质中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地球内部平层界面的反射、透射系数,根据传播因子矩阵与反射透射系数矩阵计算从震源到台站传播效应的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第5章,地震面波与地球自由振荡,论述地震面波类型和特点、频散方程及其观测,作为驻波的地球自由振荡振型和观测;第6章首先根据地震波动方程得到地震波传播可以看作射线的条件,然后研究平层介质射线理论的地震波走时和震中距的计算;作为远距离观测地震波,第7章介绍球层介质中射线形状、地震波走时和
《黑客地球》讲述了解决全球气候变迁问题的前端科技技术,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环保方向。 几十年来,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一直在为全球变暖的影响敲着警钟。随着洪水、风暴和温度等各种气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 减少、利用、再利用 的努力已经不够了,地球现在已经过了安全临界点。在《黑客地球》一书中,作者托马斯 科斯蒂根带领读者了解了全球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和其他有远见者为解决与全球变暖相关的问题而开发的地球工程项目的前沿技术。 从悬挂在地球上空的巨大遮阳伞,保护我们免受无情太阳的伤害,到射向云层的激光,唤出急需的雨水。这些未来主义者,远见卓识,想通过改变地球来拯救人类,《黑客地球》为读者提供了他们对未来的新视野。
本书围绕全球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面临的问题,基于室内和野外人工控制实验探讨了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机制及产汇流模拟中下垫面参数化方法,检验了典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同频率假定;识别了暴雨洪水形成过程中影响同频率假定的关键环境要素,探讨了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与同频率假定作用机制;阐述了中小流域暴雨洪水参数的外延和移用规律,以及暴雨洪水参数与雨强、流域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覆被等地理要素的关系。
本书是有关岩溶工程地质的学科性专注,总结和反映了我国岩溶工程地质实践与研究成果,吸收了国外理念和研究成果。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岩溶发育及岩溶水文地质的基本理论、岩溶场地工程地质特征及勘察、岩溶场地工程地质评价、岩溶地基工程处理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岩溶工程地质、隧道岩溶涌水处治、岩溶区道路改扩建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治、岩溶地下水库工程地质、岩溶泉域人工补给及泉水复流工程。本书的特点是理论先进,学科体系完整,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与实例相配合,是从事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施工及水资源开发、环境安全保护等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实用书籍。同时,为有关岩溶专业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系统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水油气近海底重磁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项目(2016YFC0303000)研究成果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主要描述了研制水下动态重力测量和水下三分量磁力测量的设备系统,探索水下重磁测量的技术体系,建立水下重磁理论,利用近海底的重力测量和三分量磁力测量成果构建区域的三维立体重磁场,可以解决深水及复杂油气构造、超深水和极地等环境下油气勘探与开发等问题。本书不但能够提供认识海洋的地球物理依据,获得海洋地球物理环境中重力场、磁场的基础数据,而且为海洋地质研究、深水及复杂油气构造环境下的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探测手段和成果。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BR》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地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地球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政策措施等。
本书基于1:100万中国地貌数据、地貌区划数据、气象数据、SRTM3DEM和ASTERGDEM等多源数据,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对青藏高原高寒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和预测。首先通过获取青藏高原的山系分布,分析了冰川地貌在青藏高原及各个山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然后基于地貌数据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地貌区划,研究了冰缘地貌在青藏高原及不同地貌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接着利用各种数值模拟模型,对青藏高原冰缘地貌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退化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后利用响应模型和气候预测数据,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本书共分九章,*章绪论,第二章相似性空间分析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定性空间表达模型,第四章空间场景相似性分析评价模型,第五章基于相似性的空间分析系统,第六章基于空间场景相似性评价的地址规范化,第七章基于Hadoop的空间场景相似性计算,第八章数据密集型计算环境下的空间场景相似性计算探索,第九章总结与展望。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存在于矿物和岩石包裹体中的古流体,通过对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它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作用、油气勘探以及岩浆和变质演化等地学领域。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并取得大量成果基础上,尽量全面地搜集国内外流体包裹体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择其要点和精华编写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包裹体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阐述包裹体的形成和变化、包裹体的相平衡和所属体系、包裹体的分类及各类包裹体的特征。(2)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对目前包裹体工作者已广泛采用的方法,如岩相学、测温学、地质压力计以及成分分析等进行介绍,还介绍了利用数学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3)包裹体研究在地质上
承继成等编著的这本《地球科学方法探索》覆盖 了地质、地理、海洋、气象、水文、生态与环境等分 支领域方法的共 性部分,包括科学思想方法论及方法体系等核心内容 。在科学方法论方面,本书 提出了“三不论”与“对立并存”观点,在地球科学 理论方面提出了“地球系统新 论”及其特征,并将地球科学与有关高新技术相融合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前瞻性 和实用性,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地球科学方法探索》可供地质、地理、气象气 候、海洋、水文测绘、生态与环境等地球科学领 域相关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从理论与方法(技术)两个层面探讨了地理建模的有关问题。其中,理论篇的内容包括地理模型的概念、功能与分类,地理建模的思维导向、原则与步骤,地理建模方法概述。方法与技术篇的内容包括确定性建模方法、非确定性建模方法、非线性建模方法、系统仿真建模方法,以及地理建模常用软件。另外,本书还对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几个经典模型做了评介。《BR》 本书自成体系,具有专著与教材相结合的写作风格,既遵从了研究专著的写作规范,又兼顾了教材的系统性、层次性、通俗性等要求,还吸收了作者本人及他人的**科研成果。
《长江上游水利工程对中下游生态水文的影响》(作者张楠、尚永立、江红、郭海)介绍了长江上游大型水利工程情况,分析了长江上游的水文气象特征,以及长江上游主要大型水利工程对水文特征的影响,通过改进分布式水文模型、生态调度模型构建了长江下游水文循环模型及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模型,后从长江上游水库群不同蓄水时间、降雨量变化方案下三峡水库来水量,下泄水量,以及*产卵期、四大家鱼产卵期水文过程变化情况,描述长江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中下游生态水文的影响。 《长江上游水利工程对中下游生态水文的影响》可供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文模型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水文模拟、水资源规划与调度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标准体系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GB/T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制定。制定过程中参考了美国NFPA、ASTM制订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参考了国家防震减灾规划等文件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标准体系表。 促成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标准体系表编制的主要原因是: a)DB/T1—2008《地震行业标准体系表》中的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标准分体系表中给出的是一个宏观的框架,需要进一步细化; b)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技术发展的需求; c)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标准发展规划需要该体系表提供现有、应有和预计发展的标准; d)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标准的立项审批需要通过该体系表来指导协调,避免交叉重复。
《地震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探索》内容是关于地震与火山的孕育机制和预报方法的探讨,属于理论探讨的范畴。书中假设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深处的巨大裂缝与变形岩石体的弹性回跳的组合,列举了关于地层深处存在巨大裂缝假设的各种依据,探讨了地震与火山的内在关系,得到了地震与火山喷发的能量具有相同的来源的结论,仔细描述了地震与火山的孕育生成机制。在用地震孕育生成的原理解释地震和火山喷发现象的同时,总结出基于巨大裂缝假设进行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和发生时间预测的方法。
薄互层不仅可作为克拉通盆地上地壳和工程领域浅层沉积层的简化模型,更是我国化石能源勘探开发中需要面对的一种重要的目标层。现行的反射地震理论是建立在厚层单阻抗差界面的弹性波反透射基础上,由此衍生的反射地震技术对薄互层的预测存在较大的理论误差,难以满足科学研究与油气储层预测、工程勘查等生产实践的需要。《薄互层弹性波传播理论(上册)》从均匀各向同性弹性水平层状介质的传播矩阵理论与反射率法数值模拟出发,通过单薄层的地震地质建模、均匀各向同性弹性波波场数值模拟与传播特征的研究,在论证薄层反射不同于单阻抗差界面反射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系列适用于薄层的弹性波反/透射系数计算的精确公式与近似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并利用典型薄互层模型的反射PP波与转换PS波波场模拟与AVO/A分析,给出这些理论公式的误差分析与
本书是关于大洋中气候变化有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专著,其中包括:海水热力学、等密度层分析和海洋中的气候变化。传统的海水热力学分析是基于温盐图,本书用位密度和新引进的位涩度构建了一个新的正交曲线坐标。这个新的密涩图是一个距离空间,因此,点与点,点集与点集之间中可以严格地定义距离。海洋学中传统的等密度面分析法进而推广到等密度层分析法,海洋中的气候变化可以分解为起伏、拉伸和变涩模态。本书为海洋中的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一整套的分析工具,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及科研工作者参考。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图册》是作者钟嘉猷多年来为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形态及其生成动力学机制所进行的诸多泥巴和其他种类实验材料的部分实验结果,这些实验照片反映了在构造模拟相似条件允许下进行的实验研究结果和实验模型形变过程。 构造模拟实验对研究油田构造、矿田构造、大型构造、小型构造、地震构造、工程稳定性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国内外都在重点开展这一学科的研究工作。地质构造模拟实验不管在宏观及全球和区域构造上,还是在局部构造以及微观构造上,尤其在数学模拟方面都有了快速发展。总之地质构造相似模拟实验工作将会对地质构造成因理论的提高和实际应用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图册》可供相关专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和教学人员以及学生参考。
陈生水编著的《土石坝地震安全问题研究(精)》搜集了国内外历次大地震后土石坝工程的震损情况,分析了各类土石坝工程的地震震损模式和破坏机理。 研发了高土石坝堆石料抗震特性多功能试验仪,针对 200多种筑坝堆石料开展了大型三轴试验研究,揭示了筑坝材料在静动力荷载作用下的颗粒破碎规律、强度与剪胀规律、残余变形与循环硬化规律以及振动液化规律等,提出了堆石料的粘弹性本构模型和弹塑性本构模型。开发了我国首台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系统,并提出了高土石坝地震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外延分析方法,实现了大体积高耸结构物动态响应的离心模拟。利用离心机振动台研究了高面板坝和高心墙坝的地震加速度反应特性、大坝残余变形分布规律以及高土石坝地震破坏机理。在震害资料和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基础上提出了高土石坝极限抗震能
范世香、刁艳芳、刘冀主编的这本《水文学原理》以水文循环为主线、以流域产汇流和河道洪水演算为重点,系统地介绍了水文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全书共分13章,主要内容有:绪论,河流与流域,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降水,土壤水,下渗,蒸散发,径流,产流机制,流域产流,流域汇流,河道洪水演算,专题水文。各章节都配有思考题或习题。 《水文学原理》可作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供其他涉水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西姆、培根*的《地震振幅解释与应用》包括地 震解释模型、解释性处理、地震子波、岩石物理、 Av0分析、地震反演及应用实例等内容。作者通过总 结前人及自己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地震解释的基本原 理.为地震振幅解释和分析提供了一套详细的流程。 通过实例分析,深入浅出地指导解释工作。 本书理论阐述清楚易懂,技术方法新颖可靠,实 例典型,地质分析透彻。书中介绍的内容在理论和方 法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因此,该书 既可作为从事地质、地球物理、岩石物理等相关专业 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石油高等院校研究生的 参考书。
本书综合海洋地球物理、海底构造学和海洋地质学等学科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强调海洋地球物理与海底构造学之间的学科交叉,系统地介绍了海洋地球物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技术,厘定了海底构造和地球物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创新点,论述了海底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动力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