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认识珠峰 科考珠峰 攀登珠峰 测量珠峰 保护珠峰 五个篇章,全景呈现珠峰的壮美与神奇,再现了珠峰历次科学考察、登山、高程测量的艰辛历程,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可以增进人们对珠峰及青藏高原的认知、推进地球第三极保护。书中首度系统展示了我国6次珠峰地区大型综合科考、2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成果;详细绘制了18条人类成功登顶珠峰路线,解读了从北坡登顶珠峰的路线及营地,沉浸式呈现攀登珠峰全过程;讲述了珠峰高程数字的故事,介绍了中国制造的首次登顶珠峰的测量仪器及原理。采用大幅面超长拉页等新颖独特的装帧设计,以大量摄影图片、手绘插图、专业地图及信息图表,以及音频、视频、VR三维地图融媒体延伸阅读,为读者带来一场珠峰知识盛宴和全新的阅读体验。希望通过本书,共同感受地
本书第1章介绍了地震学研究概况。地震学以弹性力学为基础,第2章对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做一简单回忆,第3章则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得到一维和三维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动方程,探讨方程中各参数与地震震相的关系、地震震相的性质。第4章根据第3章地震波动方程的描述,研究平层介质中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地球内部平层界面的反射、透射系数,根据传播因子矩阵与反射透射系数矩阵计算从震源到台站传播效应的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第5章,地震面波与地球自由振荡,论述地震面波类型和特点、频散方程及其观测,作为驻波的地球自由振荡振型和观测;第6章首先根据地震波动方程得到地震波传播可以看作射线的条件,然后研究平层介质射线理论的地震波走时和震中距的计算;作为远距离观测地震波,第7章介绍球层介质中射线形状、地震波走时和
本书围绕全球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面临的问题,基于室内和野外人工控制实验探讨了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机制及产汇流模拟中下垫面参数化方法,检验了典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同频率假定;识别了暴雨洪水形成过程中影响同频率假定的关键环境要素,探讨了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与同频率假定作用机制;阐述了中小流域暴雨洪水参数的外延和移用规律,以及暴雨洪水参数与雨强、流域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覆被等地理要素的关系。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BR》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地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地球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政策措施等。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存在于矿物和岩石包裹体中的古流体,通过对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它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作用、油气勘探以及岩浆和变质演化等地学领域。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并取得大量成果基础上,尽量全面地搜集国内外流体包裹体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择其要点和精华编写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包裹体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阐述包裹体的形成和变化、包裹体的相平衡和所属体系、包裹体的分类及各类包裹体的特征。(2)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对目前包裹体工作者已广泛采用的方法,如岩相学、测温学、地质压力计以及成分分析等进行介绍,还介绍了利用数学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3)包裹体研究在地质上
礁滩相储层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尽管我国碳酸盐岩礁滩储层的分布广、层位多、资源量大,有着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但遇到的难题仍然不少。发展高精度的针对礁滩储层的地震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技术对于指导井位的部署和资源量的评价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国家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礁滩储层地震识别》以礁滩储层地震预测理论和方法为重点,系统地介绍礁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礁滩储层地震预测机理、礁滩储层地震预测方法、礁滩储层流体识别方法、多源信息(地质、测井、钻井、地震等)储层综合预测方法。并以川东北XX区和珠江口盆地YY区为例介绍了礁滩储层地震预测和综合预测的工作流程与应用效果。
《结构地震差动输入——理论、模型和方法》第1章为基本计算方法简要概述;第2章?第4~6章?第8章和第9章系统阐述多点地震动本身?时域和*计算方法,剖析了多点地震动的计算理论根源,比对了多种计算模型和方法;第3章和第7章侧重于多点地震动高效*计算模型?具体实现方法以及大跨结构中存在非经典阻尼情况下的多点地震计算问题?
《测不可测:大起大落的地震预测研究》以丰富的历史资料、简洁明了的理论分析、轻松活泼的文笔,向读者介绍全球(特别是美国)的一些重大的地震预测案例及其影响。通过这些案例向读者介绍地震预测的主要方法以及每个方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方法包括动物感知、地震光、地震云、地震电磁、应变、应力、地震矩、地震群、地下流体、潮汐触发,等等。有些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而另外一些则不过是牵强附会。《测不可测:大起大落的地震预测研究》同时也详细介绍美国的地震项目如何从20世纪70年代的地震预测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防震减灾为主的过程。正是得益于这一转变,才造就了美国在每次大地震以后为数极少的人员伤亡的奇迹。
《长白山天池火山》,本书是关于天池火山研究的综合性专著。以作者20余年来开展天池火山研究的经历为基础,结合现有天池火山监测与研究的专题性工作成果,归纳形成了这篇代表天池火山现代火山学研究的部分主要进展成果的专著。
空间信息智能处理是在信息科学和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下,以地球表层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地球系统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多空间信息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来获取、存储、处理、分析、显示、表达和传输反映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时空尺度概念和空间定位含义的空间信息,以研究和揭示地球表层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服务。本书介绍了空间认知理论以及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相关背景知识;从人工智能时代必须对空间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出发,全面阐述了模式识别、专家系统、模糊理论、人工神经网络、优化算法、多源空间信息融合、大数据等多个技术理论基础,详细探讨了已有技术在空间信息智能处理中的典型应用实例。 本书
本书内容共分为8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风险率与不确定性问题的起源、概念和内涵等;第2章内容包括常用概率分布、*变量函数的分布、*变量函数的矩、麦林变换与*点过程基础知识;第3章主要讲述水文风险率与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第4章介绍减小风险率与不确定性影响的方法;第5章是变化环境下的洪水风险分析,主要介绍分布式水文模型VIC和水力学模型ISIS的基本原理、太湖流域洪水模拟系统和未来洪水风险分析;第6章在介绍WASMOD模型和SWAT模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了两种模型的不确定性;第7章主要讲述风险率与不确定性分析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若干应用实例;第8章是总结和展望。 本书既可以作为学习风险率与不确定性的入门教材,也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可以作为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生态科学、土木
《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与技术》针对地下复杂条件传统地震勘探技术遇到的难题,利用散射波携带信息丰富的优势,开展了基于更为广泛的散射波理论的地震精细探测技术研究。在总结前人对地震散射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地震散射波基本理论,并建立了点散射地震地质模型,深入分析了地震散射波时距特征,总结了地震散射波正演模拟方法,基于地震散射波正演模拟的结果,深入分析了地震散射波波场特征;详细介绍了点散射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原理与技术和等效偏移距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原理与技术,并对比和分析了反射波成像处理技术进与散射波波成像处理技术;后通过一些典型勘探实例,对地震散射波成像技术进行应用与分析。
本专著运用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污染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海洋沉积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动物分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等原理与方法,归纳了浅海水域、河口水域、珊瑚礁潮间带、红树林潮间带、海草潮间带、岩石岸潮间带、沙质潮间带、泥质潮间带生物群落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滨海湿地生物的生态价值、生态习性、物种多样性、群落生态、种群生态、污染生态、次级生产力、功能群、生物指数等;描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和污染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网、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解释了滨海湿地的生境多样性和各种生物群落的生态修复功能。
故事发生在在15世纪的欧洲,在这时候,如果去研究被C教定为异端思想的理论,就会被教会处以火刑。P王国中,有一位神童名叫拉法尔,已经预定好了要跳级上大学,去专攻当时 受追捧的神学。拉法尔平时有观星的爱好,却常常因为在“天动说”的理论中,星星运行的线路不够美丽而苦恼。然而某 ,在拉法尔的身边出现了一位神秘男人,他所研究的正是在异端思想中 禁忌的“地动说”。几次思想的交锋后,拉法尔被地动说所打动,相信了是地球在动,而不是天空在动的理论。而这时教会也发现了拉法尔所研究的“异端思想”,念在拉法尔只是初犯,只要保证往后研究神学便可以既往不咎。可是拉法尔为了自己心中的真理,毅然选择了献出生命……然而故事远远没有结束,10年后,被拉法尔藏起来的研究成果被发现,“地动说”的理论得到了传承,故事翻开了新的
2011 年,西蒙 加菲尔德出版了风靡一时的《字体故事》。一时间,似乎人人都对字体有了自己的看法。Comic Sans 与 Helvetica 的争论还未平息,西蒙 加菲尔德又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地图之上》(On the Map)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地图,那将会是什么样子?人们将如何旅行、游历、社交?你甚至无法走出你所在的城镇,人类的生活将困在一个又一个的黑匣子中。甚至有科学家认为,是 地图 而非 语言 ,让我们摆脱了猿人的桎梏,成为了人类。
本书以化算法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求解地球物理反问题的常用数学算法,同时介绍了正演算法及数学基础知识。本书包括一维搜索和梯度类算法、智能优化算法,以及数学地质中常用的克里金法和随机模拟法。对于每一个算法,都详细介绍基本理论、解析算例或应用算例、MATLAB程序这三部分内容。同时对于模拟退火法、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等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算法,作者也做了经典算法及改进内容的介绍。本书是一本科研入门指导书,也是一本关于反问题学习的简明教材;既适用于地球物理领域的大学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
本书通过重、磁资料多种方法的集成系统处理,研究了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地缘相连为一整体的珠江三角洲、粤闽赣交界和粤桂琼交界3个地震重点防御地区的深部断裂系统。精心地解释和详细地阐述每条断裂的深度判定依据,以及其展布、交切和组合特征,并编制了上述3个地区(带)深度量值的深部断裂系统图和华南地区深部断裂系统图。 书中还根据深部断裂系统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以及强震结构的特征、断裂活动性等要素和标志,划出上述区内Ms大于5级的强震构造。 *后,书中对华南地区第IV地震活动幕震兆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据之对第V活动幕地震危险性做出讨论性的预测。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系统影响的程度和节奏的加大,地球表层处于持续的快速变化之中,这为地理科学战略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BR》 本书围绕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空间重组及社会和技术的变革四个主题,确定了11个高度优先并与社会密切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深入探讨地理科学在应对科学及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中的贡献与机遇,以及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上述重大科学问题,在地理学科领域的研究机构建设、人员培训及学科推广等方面的需求。
生物地球化学是一门以追踪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为线索研究生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命活动受控于基本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机制。本书基于量、群、流、场这四个概念重点讨论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丰度、形态、运动及各种驱动力场,探究自然环境如何影响生命的起源、进化和生存状况,分析生命改变自然环境的过程。书中还介绍了基于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机制所建立的一个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及其详细的科学原理和应用。读者只要具备中学化学知识就可很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本书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为专业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崔永谦、易远元编*的《地震资料人机联作解释 概论》详细介绍了地震资料人机联作的基本情况、硬 件环境与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与具体工作流程,在此 基础上,系统讲述了GeoFrarne和LandMark结合解释 软件的总体特征、模块功能、基本操作和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地震资料解释方面的科研人员和技 术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勘查技术与工程、 地球物理学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中国是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85%以上的地震均是以主余震序列的情形发生的,主余震地震动特征及结构损伤分析是地震工程的核心内容,对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包括余震地震动参数衰减、主余震作用下SDOF结构损伤分析、余震地震动潜在破坏势、主余震地震动的调幅、主余震地震动的损伤谱和主余震作用下RC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