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本书的主要内容旨在介绍龙卷风的数值模拟方法,相比其他自然灾害,龙卷风在中国发生频率不算太高,这也导致龙卷风灾害在防灾减灾方面受到的重视不够,没有单独的预警机制,被归于气象灾害预警当中。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龙卷风无法预报,只能预警,虽然准确率有限,但是提前预警可以为民众争取一定的躲避时间。研究龙卷风的预警和计算是非常有必要的。本书的具体包括:龙卷风的数值建模、龙卷风涡旋动力学研究、龙卷风涡旋相似性、龙卷风的雷诺数影响、龙卷风的亚临界涡破裂、粗糙度和龙卷风平移影响、龙卷风诱导的气动力、以及龙卷风引起的飞掷物特性等章节,适合从事气象等特异风灾的防灾减灾专业的科研人员与研究生阅读。
本书题材为文化,首先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历法、季节、物候、节令等内容,接着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介绍各个季节的节气知识,包括农事特点、农历节日、民风民俗、饮食养生、药膳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常见病食疗防治、民间谚语、诗词鉴赏等,全方位解读二十四节气,带领读者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翻译,促进广大读者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具有的出版价值。
《全球变暖的科学》主要讲述了全球变暖研究中的科学问题,特别是气候科学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尉,从大气或大气海洋扩展到地球系统,特别是加强了对过去研究较少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注。气候模式也从耦合模式发展到地球系统模式。因此,近10余年是全球变暖研究发生本质性变化的时期。 《全球变暖的科学》除章讲述气候变暖的研究历史外,后面5章集中讨论了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气候模式、气候预估、2℃阈值、临界点五个问题,重点介绍研究进展。尽管这些问题的讨论有时超出了气候学范畴,但是《全球变暖的科学》尽量从气候学角度进行分析。 《全球变暖的科学》可供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科学、地理学、海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专业人士,以及对全球变暖问题有兴趣的研究生、大学生参考,也
《暴雨年鉴(2012)》共分为4章。章对2012年全国降水及暴雨概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综述;第2章从单站暴雨、连续性暴雨、区域性暴雨、主要暴雨过程等几个方面对2012年的暴雨进行索引;第3章对2012年35次主要暴雨过程的基本天气形势和降水演变特征进行概述;第4章对2012年10次重大暴雨事件从雨情、灾情及天气形势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书后的附录给出1981—2010年全国暴雨气候概况。 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和记录了2012年我国的暴雨状况,为气象部门开展暴雨的监测预报、科技攻关、灾害评估、预报总结等提供基础检索资料。
几百年来,崇明人娴熟的看天本领,令人惊叹,这些天气谚语开始在江浙一带传播,后来又逐渐扩展到更远的地方,人们为了对崇明人高超的看天本领表示信服,给予“崇明人猜天”的美誉。崇明的天气谚语世世代代在岛民中广泛流传,本书从中整理出了近千条天气谚语,并加以诠释。
内容简介
《亚洲台风·暴雨巨灾风险区划图集》作者曲晓波对亚洲区域台风一暴雨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各个要素系列相关因子及其综合风险性评估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绘制了相关分析图例。《亚洲台风·暴雨巨灾风险区划图集》内容主要包括致灾困子危险性相关图例、承灾体(包括防灾减灾能力)易损性相关图例、孕灾环境脆弱性相关图例以及中国历史上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登陆巨灾台风案例的过程累汁降水量和相关台风移动路径分布图例,并给出了中国、菲律宾、越南、日本等八国历史典型登陆台风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情况统计。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权交易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文库》以全球气候变化和碳排放权交易这一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全方位、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碳排放权交易从理论设想到全球实践的历程、现状和发展前景。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解释了导致全球气候加速变化的科学机理和驱动因子,阐明了气候变化给人类已经造成的危害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所采取的行动;二是深入剖析了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学理论依据和基本属性,并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这一全球主要的市场化碳减排机制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三是根据对中国碳排放历史、现状与趋势的分析预测,并结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方案,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PCR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分子诊断的一种基本技术手段,数字PCR技术则是PCR技术和现代微机电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以PCR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基础,结合现代微机电和光学检测技术,实现单分子水平的核酸准确定量检测。数字PCR技术将DNA或RNA样品划分成单分子水平的微反应单元,然后对众多微反应单元内的靶序列进行扩增和光学检测,实现保证定量,该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核酸准确测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并具有比传统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更好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目前,该技术已经在肿瘤个体化诊疗、基因编辑、液体活检等生命科学研究及生物医学检测等多个领域实现应用。本书着重介绍了数字PCR技术特征、仪器系统发展、实验设计方法、试验数据处理及应用发展现状,并拓展介绍了一些实验操作和工程知识。
《中国未来气候事件变化预估图集》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提供的多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根据国际上通用的多个气候指数的定义,分析制作了不同温室气体浓度排放情景下,中国21世纪近期、中期和后期温度和降水相关气候指数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图,并对中国及其不同分区气候指数变化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本图集对于进一步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未来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作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同领域产生的影响、脆弱性、风险和承载力等问题的专家及业务工作者参考资料,也可作为从事防灾减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专家学者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