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了韧性城市的研究进展、外经验启示、评价指标与研究方法论。并以上海为例,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绿地与湿地系统的韧性状态,提出了综合性的韧性城市发展对策。
《全球变暖的科学》主要讲述了全球变暖研究中的科学问题,特别是气候科学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尉,从大气或大气海洋扩展到地球系统,特别是加强了对过去研究较少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注。气候模式也从耦合模式发展到地球系统模式。因此,近10余年是全球变暖研究发生本质性变化的时期。《全球变暖的科学》除章讲述气候变暖的研究历史外,后面5章集中讨论了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气候模式、气候预估、2℃阈值、临界点五个问题,重点介绍研究进展。尽管这些问题的讨论有时超出了气候学范畴,但是《全球变暖的科学》尽量从气候学角度进行分析。《全球变暖的科学》可供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科学、地理学、海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专业人士,以及对全球变暖问题有兴趣的研究生、大学生参考,也可供希望深
《大气中尺度动力学基础及暴雨动力预报方法》给出了中尺度系统的运动方程组,提出了中尺度运动的动力学参数和广义锋生理论;在非均匀饱和湿空气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广义位温,实现了干位温和饱和湿空气相当位温的无缝链接。在位涡的基础上,发展了二阶位涡理论和中尺度系统的平衡方程;在标量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暴雨动力预报方法;在矢量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对流涡度矢量预报方法,动力涡度矢量预报方法及非地转Q矢量动力预报方法;通过发展多个具有物理意义明确且能反映暴雨发生信息的动力因子,给出了集合暴雨动力预报方法,使理论研究与实际暴雨预报紧密结合。《大气中尺度动力学基础及暴雨动力预报方法》不仅为天气预报和大气科学领域科技人员的理论提高和业务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理论方法,也可作为相关院校大气科学学
本书由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和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召集的专家团队负责研究和撰写,是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与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签署的为期两年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研究双边合作协议》的成果。其中的分析主要遵循2015年协议中的大纲,并确定了可用于一致地监测上述三类气候风险的指标。它尤其特别关注高排放情景和社会经济结构和过程中潜在的系统性失败,旨在进行深入的评估,为支持气候变化决策者的行动和改善公众信息基础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针对地面自动站实时气象资料质量控制的技术难点,采用历史统计、类比联系、人工模拟等客观分析方法,时间和空间检验方法,并依据这些方法开发软件形成气象资料自动质量控制系统,实现各要素配合综合分析判断。解决局地性和突发性天气影响及天气系统边缘影响下的实时资料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四方位水平空间一致性综合分析方法,介绍开发集研究与应用为一体的开放式实时质量控制平台设计,自动站地面气象资料质量控制软件系统,实现了对实时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提高实时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准确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本书可供从事地面自动站气象资料质量控制的业务、科研、教育、管理人员及学生参考。
《自然学校优秀活动案例选编》由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主编,内容为一些试点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选取比较优秀的案例进行整合。案例对象为学生,目的是教导学生,让学生保护自然环境。该书作者长期从事相关行业,对本行业有很深入的理解和了解,该书适合教师和相关人员使用。该书收录了“熊猫家园”“叶子面具”“植物之美”等内容。
黑碳气溶胶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光化学过程,对气候、环境及人体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WRF-CMAQ气象化学耦合模式的运用过程分析》基于WRF-CMAQ模型的运算结果,分析黑碳气溶胶的分布规律。首先介绍CMAQ模型、WRF模型,确定排放源清单的概况,然后介绍基于WRF-CMAQ气象化学耦合模型的参数设置,运行此模型得到武汉地区黑碳气溶胶的质量浓度,最后以武汉市一年期的黑碳气溶胶实测数据作为实例进行验证,确定耦合模型的精度。
本书从城市社区(微观)、城市(中观)、沿海低地(宏观)三个空间尺度,聚焦于人口、居民住宅与室内财产、产业经济三方面暴露要素,综合利用概率(情景)风险评估模型、PGIS参与式调查、脆弱性曲线、投入产出关联模型等,以完整的个案实证研究为主要形式,探讨自然灾害的社会经济直接损失、间接影响以及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同时,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损失和影响评估中的应用,从灾损信息采集与管理、文本灾情信息挖掘、基于图像的灾情感知等方面展开案例分析。 本书主要适用于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从事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韧性城市(社区)规划与管理、企业业务持续性计划(BCP)的专业研究人员,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