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湍流基础》系统论述了大气湍流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并尽可能反映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八章,内容包括:大气湍流概论、大气湍流基本控制方程、大气湍流运动、湍流统计描述、近地面层相似性理论、近地面层大气湍流及地表参数、大气湍流观测法与数据处理、非定常大气湍流及其分析方法.大气湍流及其运动与大气科学各部分联系密切,本书既考虑了大气物理学的有关知识,也兼顾了大气环境学科的需要. 《大气湍流基础》可为大气科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和业务工作以及高等院校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提供参考,也可供高年级本科生及相关专业,如环境保护、地理、农业、林业以及风能和核能利用等工程学科的工作者参考。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应对气象和环境灾害的重要环节,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越来越密切。本书从方面构建了框架:一是介绍公共气象服务的相关概念、行为主体和客观环境;二是分别阐述了决策、公众、专业和商业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三是从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气象灾害防御与应对气候变化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三个专题对现代气象服务的新发展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本书注重理论与实例的结合,资料翔实、条理清晰,可作为应用气象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高年级本科生,以及应用气象学、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气象信息技术等领域研究生的学习教材,亦可为气象服务实务工作者提供资料参考,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借鉴。
本书根据十多年来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总结,以国内外中尺度气象学发展趋势为思路,吸取了近年来近期新研究成果,并考虑到业务发展的需要,综合概括了中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原理及中尺度天气的预报方法。本书依据天气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尺度大气运动为主要对象,将中尺度气象学的诸多内容结合,物理概念清晰,深入浅出,并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相互联系。
本书针对云和降水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关键科学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核心技术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介绍。全书分为七章:靠前章介绍了云和降水的基本概念;第2章介绍了云和降水微物理学特征;第3章介绍了云和降水的动力学特征;第4章介绍了降水的主要过程;第6章则介绍了云和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第7章介绍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和方法。本书是在国家“973”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项目、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项目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资助下完成的。书中内容丰富翔实、介绍简明扼要,方法明确实用,可作为大气科学类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专业教材或参考资料,也可供广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者参考。
陈亚宁、苏布达、陶辉、赵成义、毛炜峄主编的这本《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共分八章,在阐述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变化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农业、自然生态系统、人体健康、能源、交通、旅游、城市安全等方面的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并提出了适应与减缓对策,为优选气候变化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本书是我国关于流域气候变化研究系列评估报告中的一本。 本书可供中央各部委和流域有关机构以及地方政府决策参考,亦可作为气候、气象、水文水资源、生态与环境、社会经济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有关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看得见的科学:图说气候与环境(修订版)》是一本气候与环境知识普及百科书籍,以结构严谨的知识体系、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气候与环境方面的知识,内容涉及从大气层到龙卷风,从降水到厄尔尼诺现象,以及生物圈、水循环、土壤污染等多个领域,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掌握相关内容。
充分挖掘季节降水预报的有效信息,是延长流域水文预报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度的重要途径。相比于传统的水文-气象遥相关统计预报, 气象模型描述了气候系统内部复杂的物理过程,具有明确的物理机制,同时具有丰富的时间尺度和较长的预见期。然而,季节降水预报效果往往存在很强的时空变异性,限制了预报产品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目标是挖掘 季节降水预报的有效信息,分析季节降水预报产品的有效性。本文以 气象模型季节降水预报为研究对象,从ENSO遥相关的视角对预报-观测相关系数进行分析,提出面向预报-观测相关系数的空间关联指标,识别预报-观测相关系数的空间关联特征,指出ENSO遥相关和预报-观测相关系数空间上对应关系的存在,并进一步量化和对比了ENSO和其他气象因子与降水的遥相关关系对预报-观测相关系数的影响。
张宏昇编著的《大气湍流基础》系统论述了大气湍流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并尽可能反映该领域 的科学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八章,内容包括:大气湍流概论、大气湍流基本控制方程、大气湍流运动、湍流统计描述、近地面层相似性理论、近地面层大气湍流及地表参数、大气湍流观测法与数据处理、非定常大气湍流及其分析方法。大气湍流及其运动与大气科学各部分联系密切,本书既考虑了大气物理学的有关知识,也兼顾了大气环境学科的需要。 本书可为大气科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和业务工作以及高等院校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提供参考,也可供高年级本科生及相关专业,如环境保护、地理、农业、林业以及风能和核能利用等工程学科的工作者参考。
本书从棉花、玉米、小麦、自然物候、畜牧观测几个方面介绍了各类观测种类的发育期测定、生长量测定、产量结构分析、观测流程及田间工作记载;对土壤水分测定、农业气象灾害观测、各类观测种类的软件应用、报表制作、应急处置及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针对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进行了详细的故障诊断与典型案例分析。手册结合新疆县级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运行实际,对新疆农业气象观测业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适合农业气象观测业务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收集了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发布的,并在2023年12月31日前仍然有效的气象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重要的政策性文件等。本书收集了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发布的,并在2023年12月31日前仍然有效的气象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重要的政策性文件等。本书收集了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发布的,并在2023年12月31日前仍然有效的气象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重要的政策性文件等。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二版)》分为气象、天气和气候三篇,内容包括大气结构、辐射、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气候形成因子、气候分类与区划、气候变化以及5个实习。《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二版)》结合国内外现代大气科学的新发展成果,采用了较多的图表、公式和专业数据来详细阐明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略去了繁琐的公式推导,突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描述了当前引人注目的天气、气候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