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气候变化充满恐惧的时代。孩子们排着队上街抗议,成年人则在反思生养后代是否合乎道德。环保活动家警告我们,地球正在面临 屠杀、死亡和饥饿 ,媒体则反复告诫读者,对于人类的未来 要担忧,要非常担忧 。 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不像过去数十年间媒体、政客和气候活动家所极力告知我们的那样,是世界末日般的威胁。在人为煽动的巨大恐慌中,人们背离了科学的立场,在错误的应对之路上盲目前行。普通人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国领导人则承诺实施耗资巨大的减排政策,但这些政策不仅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还挤占了从温饱、医疗到教育等其他方面的紧迫投资,压缩了后发国家以廉价化石能源实现经济繁荣的发展空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公。 我们当然需要解决全球变暖,但气候变化并非事关人类未来的唯一
唐 伊德是一位美国技术哲学家。他继承并反思 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开辟的先验现象学方法,开 创了后现象学的反思路径,这一路径在世界范围内得 到了赞誉。后现象学已然成为应用现象学领域中的黑 马。杨庆峰编的这本《翱翔的信天翁--唐 伊德技术 现象学研究》以美国式的比喻 信天翁 为起点,来 展开他的研究理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的内 在逻辑,并从图像体验、物的意向性等角度反思其理 论的内在缺陷,试图从技术体验角度克服上述缺陷。
《大气湍流基础》系统论述了大气湍流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并尽可能反映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八章,内容包括:大气湍流概论、大气湍流基本控制方程、大气湍流运动、湍流统计描述、近地面层相似性理论、近地面层大气湍流及地表参数、大气湍流观测法与数据处理、非定常大气湍流及其分析方法.大气湍流及其运动与大气科学各部分联系密切,本书既考虑了大气物理学的有关知识,也兼顾了大气环境学科的需要. 《大气湍流基础》可为大气科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和业务工作以及高等院校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提供参考,也可供高年级本科生及相关专业,如环境保护、地理、农业、林业以及风能和核能利用等工程学科的工作者参考。
本书根据十多年来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总结,以国内外中尺度气象学发展趋势为思路,吸取了近年来近期新研究成果,并考虑到业务发展的需要,综合概括了中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原理及中尺度天气的预报方法。本书依据天气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尺度大气运动为主要对象,将中尺度气象学的诸多内容结合,物理概念清晰,深入浅出,并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相互联系。
干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属于天文、历法、年代学范畴,最早应用于历法,接着应用于年代学和天文学等方面,绵延至今3000多年,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刘鸿玉、刘炳琳编著的《实用干支万年历》介绍了天干地支的由来及其在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中医学、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应用,附有2016—2050年通用干支历,历表项目包括公历、农历、星期、干支、日建、星宿、五行、八卦、五气、五脏、五汁、时辰、节气、生肖等,有助于人们了解干支文化的源流与应用等知识。
本手册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为基础,结合我国业务中不同站类、不同观测方式实际情况编写而成。全书共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观测业务要求、观测与记录、气象报告、应急加密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本手册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编,通过举例、补充注释等方式对业务技术规定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一步解释说明,旨在为综合观测业务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提供参考。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它对于人类有着巨大而显著的影响。什么是气候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必须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两位 知名专家简单明了地介绍了该领域知识的 情况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需投入大规模技术的“地球工程”来遏制甚至消除我们工业社会中有害的环境后果,并抓住这个重生的机会来塑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本书以雷达站日常业务工作为主线,系统地论述了CINRAD/SA天气雷达测试技术维护保障方法、业务软件及其他相关业务工作,分8个章节。靠前章详细描述了雷达接收机系统、发射机系统的关键测试点电气特征及测试方法;第2章根据ASOM平台维护项目总结了雷达周维护、月维护和年维护等重点指标的维护方法;第3章对雷达业务软件的安装、注意事项及其操作应用等方面做了相应的介绍;第4至7章汇集了雷达资料整编、基数、报表、备件等相关业务工作;第8章结合采集的典型故障个例,总结了闪码和定位两类典型问题的诊断方法。附录对雷达开关机流程、雷达参数、产品、基数据格式、CINRAD/SA报警信息、备件清单、业务质量考核办法以及加密观测管理办法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本书可供天气雷达技术保障人员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我们的世界正在因为人类的活动变暖,其迹象已不容忽视,其灾难性后果也使得行动变得刻不容缓。普利策奖得主、《纽约客》特约撰稿人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用一线的报道和科学的数据,从极北之地、海滨城市、深山野林和科研机构传来了气候灾难的确凿信息:永冻土在升温,冰川在消融,海洋在酸化,物种在迁徙。忧心忡忡的科学家群体已经达成一致意见,然而普通民众尚未警醒。本书自出版以来,与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一道改变了人类对 变暖的认知,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团体展开行动,也激励着有觉悟的个体践行 环保的生活,它因此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寂静的春天》。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至今,资金问题是每次国际气候谈判的核心,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论的焦点。田丹宇编著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机制研究》以国际环境法为视角,系统梳理了国际气候资金的筹资、实施和管理三个基础性问题,阐释了国际气候资金机制取得的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正在寻求的解决之道,进而深入分析了国际气候资金机制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应该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从决定出行的 日期,到预测农业的气象条件,再到评估飓风的破坏性影响,天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我们却并不了解天气背后的各种复杂机制。 本书以简明风趣的语言介绍了风、雨、云和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回答了诸如什么是天气,天气的成因, 天气事件的形成和影响,以及大规模的大气环流等问题,不失为一部 实用的天气科普图书。
本书针对云和降水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关键科学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核心技术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介绍。全书分为七章:靠前章介绍了云和降水的基本概念;第2章介绍了云和降水微物理学特征;第3章介绍了云和降水的动力学特征;第4章介绍了降水的主要过程;第6章则介绍了云和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第7章介绍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和方法。本书是在国家“973”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项目、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项目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资助下完成的。书中内容丰富翔实、介绍简明扼要,方法明确实用,可作为大气科学类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专业教材或参考资料,也可供广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者参考。
本教材是为了满足综合类高校地球科学相关专业开设的大气科学、气象学与气候学相关课程的需要,按照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国内现有教材为基础,总结过去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兼顾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多个专业的相关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基础性实践项目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第1~4章对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内容和方法进行总体介绍;第5~6章基于常规观测基础之上综合性实践的介绍;第7~8章对气候资料的统计方法和气候代用资料的获取及气候重建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9章介绍遥感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第10章具体设计了十个实践项目对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实践活动给予指导;同时为了学生科创性实践的需要,设计
陈晓光、张存杰主编的《西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 报告》对西北区域(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和 宁夏回族自治区)气候变化事实及原因、气候变化已 经产生的影响、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及可能影响、西北 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整 理,较全面地反映和展示了西北区域气候变化研究的 *进展和成果。《西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分 为科学基础和影响与适应两篇,共14章,并给出了决 策者摘要,可供西北区域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决策部 门在制订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和措施时参考使用,也可 供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 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大成就,本书综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观点,对节气的起源、发展、历史意义和应用价值,进行客观系统阐述,同时对相关时令节候和所涉及的民俗学题材作了深入介绍。本书次从科学与文化视角,结合古今研究成果,诠释二十四节气和相关节候,纠正过去一些偏颇或模糊观点,发掘出有意义的历史气候、物候、环境等信息。本书次从古代节气观测数据,对中国源头文化谜团之一的太极图进行逻辑解析,还原它的特有价值,提出太极图制作原理,是源于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昼夜漏刻观测。全书收集资料丰富,涉及领域广泛,不乏值得关注的学术新观点。
本书独辟蹊径,在介绍中国气候特点及其成因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中国气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讲述中国气候与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及中医科学等方面千丝万缕的联系,颇具趣味性。
本书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气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详细地介绍了农业气象、林业气象、气象能源、污染气象、医疗气象、建筑气象及交通、通讯与气象等。本书侧重于方法的说明和知识的实际运用,在每章后附有习题与思考题。本书内容全面,安排合理,逐步深入;叙述上准确清楚、深入浅出、简明易懂、便于自学。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农业、林业、海洋、航空、环境等部门的科研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参考用书。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指导》详细系统地介绍了气象学和气候学中各种物理量的意义和观测方法,观测各种物理量的仪器及其使用方法,使读者能够学以致用,在日常工作中熟练观测气象学和气候学中的各种物理量。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相关专业科研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气象学实习指导》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气象学》(南方本)的配套实习教材。全书共分四个部分:部分是气象要素的观测,包括实习一、日射观测,实习二、温度观测,实习三、大气中的水分观测,实习四、气压和风的观测,实习五、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的观测;第二部分是实习六、农业小气候观测;第三部分是实习七、天气分析;第四部分是气象资料的获取、统计、分析与应用,包括实习八、等值线区域气候图的绘制与分析,实习九、农业气候资料的分析与应用,实习十、气象资料的获取、分析与应用。其中、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规气象仪器的感应原理、构造、性能、安装和使用方法,系统阐述了大、小气候观测的程序、方法和步骤;第三、四部分着重讨论各种天气、气候资料的获取、整理、统计、制图、分析和应用。这四个部分的实
????
故事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我国古代经由民间传说和文人创作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传统故事,本书从中选取了一些短小精炼又不乏生动情节与人物的小故事,主要有美丽曲折的民俗传说、想象奇特的神话故事、古代文人创作的志怪小说和传奇等,用现代人的视角做了精心改编,其中一部分故事为人们耳熟能详,而大多数故事都是被淹没在数以万计的古代笔记小说中并不广为人所知。本书配有大量精美插画,图文并茂,读者能从中更加直观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感、情节逻辑和是非观念,感受传统故事经久不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