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建设的创始国之一,至今获批的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已达47个,居各国之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建设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成为生态文明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典型案例。世界地质公园在创建过程中,既符合国际标准,又体现了中国特色。本书图文并茂,对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进行了梳理和归类,文字简介,图片优美,是一本可读性强、读者面广的通俗读物。
本书是一本理论基础全面、应用方向广泛且应用实例丰富的地震学专业书籍。本书既包括地震学的基础理论(第1、2章)、地震学在地球探测中的应用(第3章),也包括震源机制和震源物理等方面的内容(第4章)。本书第5章讨论了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地震分布、震源机制以及震源物理特征;第6章讨论了地震图的基本处理方法和原理;第7章结合实例讨论了地球物理反演基本原理和方法。此外,本书附录汇总了专业所需的数学和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供缺乏相关基础的读者自学补充。
本书将概率论和统计推断融合在一起,用新的观点生动地描述了概率论在物理学、数学经济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特别阐述了贝叶斯理论的丰富应用,弥补了其他概率论和统计学教材的不足,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0章,讲解抽样理论、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等概率论的原理及其初级应用;第二部分包括12章,讲解概率论的高级应用,如在物理测量、通信理论中的应用。本书还附有大量习题,内容全面,体例完整,本书内容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适合涉及数据分析的各领域工作者阅读,也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
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为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与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提供了一个新的监测理念和技术手段。本专著是作者团队二十年来在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包括十章。在介绍了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特点和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的工作原理与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系统地展现了研究团队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性能、光纤传感器与传感光缆、地质与岩土工程多场光纤监测技术、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光纤大变形监测技术与现场布设、土工模型试验光纤测试技术、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光纤监测技术等八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书中还附有符号表、参考文献、名词术语和索引等。
本书以作者及其科技团队在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领域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为主线,结合作者作为总设计师、投资近20亿元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议书及科研报告的编写,理论结合实际,以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实例介绍,系统讲述了台网设计、数据处理、运维监控、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相关关键技术、地震速报、系统集成等内容。
本书论述了同位素水文学的原理和应用,讨论了从降水到地面和地下各种水体的周位素特征,周位素和核方法在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基础、土壤侵蚀及地震等领域的应用,以及水中同位素的测定方法和采样方法等。 全书26章,大体分为6部分。第一部分,基本理论,1~6章:讨论同位素水文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原于核衰变和原子核反应;稳定同位素质置相关分馏和质置不相关分馏;陆地水中核素的各种成因;从海水到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基本关系、演化和分异。第二部分,水体中同位聚特征和应用,7~17章:降水同位素特征;河、湖中同位素分布和平衡;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测年的多种同位素研究方法及实例;矿区地下水特征和突水的同位素分析;卤水、盐湖水、地热水同位亲特征和分馏及水同位素地温计;水文地质应用方法等。第三
本书主要围绕海岸区域的动力环境和新型海岸结构物的水动力模拟分析方法开展论述。书中介绍了用于台风波浪模拟的混合风场模型、不同设计波要素样本遴选与统计分析方法、海面与海底剪切应力及风暴潮漫滩过程中的波浪作用机制、基于亚网格的海岸动力环境数值模拟方法、海床冲淤演变连续过程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方法;介绍了新型透空消能式海岸结构物水动力分析的基础理论,阐述了匹配特征函数展开、多极子分析、速度势分解以及分区边界元分析方法,讨论了新型结构物的水动力特性。
《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以我国西部叠合盆地为研究区,深入研究不同类型输导体的输导特征,探讨输导体模型建立及输导性能量化表征的方法?作者认为,对于油气运移输导体的研究应该限于时空范围确定的油气成藏系统内,关注输导体内各个组成部分的连通性关系,采用常用的物性参数来量化表征输导性能,以便将不同类型的输导体组合在一起,构成油气成藏系统内完整的输导格架?后以准噶尔盆地腹部和塔里木盆地塔ff1地区为解剖实例,建立输导体量化表征的模型,对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薄板横向和面内自由振动的精确解、中厚板横向自由振动的精确解、圆柱薄壳自由振动的精确解,既有各向同性板壳也包括正交各向异性板壳自由振动的精确解。除对边简支薄板的精确解、四边简支板壳的精确解外,其余所有的精确解都是近些年的新研究成果。本书主要内容是全新的、是同类专著和教科书所没有的。在写作方面,强调:(1)通俗易懂和易用,只需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和弹性动力学知识即可读懂;(2)内容全面、系统,既包括板壳自由振动目前已求得的所有精确解、数值算例和计算程序,也包括板壳力学的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离散元法能有效地模拟岩土体的非连续性、不均匀性和大变形破坏,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基于原创的矩阵离散元计算方法,作者从零开始研发了高性能离散元软件MatDEM,实现了数百万单元的离散元数值模拟。本书在介绍离散元法基本原理和算法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MatDEM软件的基本结构、建模方法、数值计算过程、后处理和系统函数;以及在地质和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示例,包括基本岩土工程问题、离散元试验、三维滑坡、动力作用和多场耦合作用等。本书配有相应的教学视频,软件和教学视频可由以下网站获取。
本书以现有地层压力相关著作和文献为基础,结合笔者在长期科研实践中的部分成果编写而成。全书正文共八章,概括了地层压力分析涉及的沉积学与岩石力学基本理论;论述了异常地层孔隙压力的形成机制及利用录井、测井、地震数据计算地层孔隙压力的主要方法;探讨了地层孔隙压力的非常规确定方法和复杂地层的超压计算方法;介绍了油气井工程中的地应力、地层破裂压力、地层坝塌压力、地层漏失压力等的确定方法;分析了异常高压对油气运聚成藏及油气田开发的影响。附录部分则对笔者开发的“地层压力分析系统”软件作了简要介绍。
对青藏高原高位远程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特征类型与易滑结构、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链动过程与成灾机理、应急处置与综合防治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全书共四个部分11章,第1部分(绪论和第1章)介绍了青藏高原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的典型易滑地质结构特征,提出了基于高差、滑程和速度的运动特征分类方法,讨论了高位崩滑、势动转化、动力侵蚀和流滑堆积四阶段链动机理和动力分区综合防控措施;第2部分(第2~5章)论述了藏东三江流域、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山中段典型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特征、动力学过程和风险防控对策措施;第3部分(第6~10章)总结了青藏高原中高山区、高山区和极高山区特大高位地质灾害的光学遥感和InSAR耦合早期识别与动态监测技术,以及智能识别模型研究进展;第4部分(第11章)探讨了青藏高原高
本书是全面反映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位业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风貌,客观记录2001-2010年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位行业各方面情况、资料的大型年鉴。为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位从业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决策管理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位业提供可靠信息。
北极是气候变化的中心。地球上没有哪个地方的变暖速度比北极更快。在这里,气候变暖的速度至少是地球其他地区的两倍。但是我们对北极的生态环境和复杂气候过程知之甚少…… 海冰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当冰层破裂,相对温暖的海水与极冷的空气接触时,会发生什么?在极夜的特别条件下,在春日阳光越来越强、冰层下出现迸发出新生命之前,生态系统会发生什么变化?北极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气候变化的推动者?……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有史以来蕞大规模的极地探险项目MOSAiC(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计划)启动了。2019年9月20日,“极星号”破冰船从挪威特罗姆瑟港口出发,去往冰冻的北极,随着浮冰开始为期一年的漂流。来自20个国家的科学家登上了这艘船,研究北极海冰和气候变化的后果。 本次考察由著名纪实摄影
本书面向未来地月空间发展远景,系统阐述地月空间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技术体系,同时也探讨了地月经济发展、人类在太阳系的生活等问题。本书全面讲述了地月空间轨道、地月空间推进、地月往返运输、月球建设等航天领域技术,同时也融入了机器人、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新兴技术对地月空间发展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地月空间发展的战略思考。
本书是“物理科学牛津经典讲义”系列的经典权威著作。诺贝尔奖得主马克斯·玻恩作为合著者,其本身就体现了本书在晶格动力学理论方面的权威。本书以理想晶格的统计力学的统论作为开端,延伸至电偏振性和光的散射。随后详细讨论了长晶格波、热特性和光学特性等内容。
致密油、页岩油是典型非常规石油资源。中国陆相致密油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类型多,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中国陆相致密油页岩油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系统介绍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中国陆相致密油(页岩油)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编号:2014CB239000)在陆相湖盆细粒沉积模式与有机质富集机理、致密油储层形成机理与微米孔隙-纳米喉道评价方法、致密油“甜点”区分布规律与资源潜力评价、页岩油形成机理与富集模式等方面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本书以典型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这一命题为主线展开,介绍我国典型地质灾害的现状和成因,分析利用遥感手段开展监测评估的研究现状和趋势;综述利用灾害目标特征库的高空间分辨率光学、激光雷达和倾斜摄影测量等多维度、多角度遥感数据开展房屋、道路等重要承灾体的损毁实物量评估;围绕典型地质灾害遥感监测评估业务系统构建,介绍SOA的体系架构、多源海量数据库架构和协同研判技术;通过重大地质灾害案例分析,讨论利用遥感手段对典型地震地质灾害进行监测评估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应用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