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动物物种多样性很高,是重要海洋底栖动物;胶州湾是北方典型的温带海湾。本书是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高等甲壳动物十足目珍贵资料的累积和多样性资料的完整总结。本书*部分详细介绍了真虾总目以后的底栖甲壳动物**分类系统;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十足目物种多样性,共计43科90属152种,包括每种的异名、标本采集地、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等,附有形态学特征图和整体照片。书后有参考文献、中名索引和学名索引,便于读者查询。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是海水淡化领域的权威著作,在介绍水资源、膜分离、传热、传质知识的基础上,对热法和膜分离技术的各种过程和工艺做了重点阐述,内容包括海水淡化工程水预处理技术、热法淡化技术与工程、反渗透和纳滤淡化技术与工程、电渗析淡化技术与工程、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淡化技术与工程、集成海水淡化技术与过程优化和其他淡化技术,系统总结了这些技术近年来的创新进展。此外,《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还结合社会对海水淡化的饮用水生产和环境影响的关注,对海水淡化后处理、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及评价与对策等做了详尽阐述,针对海水淡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汇聚了国内海水淡化领域权威专家和单位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诸
本书系统介绍了海洋环境分析监测领域的相关仪器、方法、技术及发展动态。全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对海洋环境监测的定义、对象、类型和发展趋势进行概述;介绍海洋常规环境,包括针对水文气象、营养盐和叶绿素等的监测技术;介绍海洋典型污染物,包括针对典型重金属、有机物、赤潮毒素和油类的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环境总毒性的生物可视化分析与新型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现代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的构成与平台,包括立体监测集成系统的基本组成,多元化的监测平台及数据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以及国内外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介绍海洋环境业务化的分析监测方案;针对我国未来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所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海洋工作者手册》全书共340余万字,涉及海洋科学、技术、管理、法律法规等各个层面的知识。 本书体系庞大、完整, 时间跨度大。介绍了自上古时期人类认识和简单利用海洋到今天向极地、大洋和深海进军的*海洋科学和技术研究成果,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海洋事业的伟大成就。横向上,也关注了世界范围内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汇集了国外海洋管理体制的类型和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海洋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 还收录了有关国外海洋组织机构、 国际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及其职责、职能、总之、组织架构等内容。实现了古今中外海洋科学及各个分支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全覆盖。
本书是中国在潮间带调查、样品采集及分析方面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潮间带调查及分析方法。全书共8章,分别介绍了潮间带基本情况、生物调查、水质调查、沉积物调查、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潮间带调查工具及安全等。本书不仅可以为我国潮间带调查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可以推进潮间带学科的发展。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海峡两岸海洋学专家共同编审的海洋科技名词对照本,共约9000条。
本书内容主要是2013年度我国海洋事业的进展情况,少数资料由于事件的连续性而在时间上有所跨越。分为9大部分:综合信息、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沿海海洋管理与海洋经济、海洋公益服务、海洋科技、教育与文化、极地与国际海底、海洋国际合作、附录。
本书在已出版的《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同济大学出版社)一书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海底观测的*进步科学技术进展,阐述当今国际海底科学观测的关键技术、科学价值和应用实例;希望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海底科学长期观测提供启示和经验。全书分技术篇和科学篇。
《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对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的原位生态照片和标本照进行了呈现,共记录珊瑚13科102种(包括未定类群)、珊瑚礁鱼类39科205种、软体动物19科100种和其他礁栖生物18科22种,并对每个物种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栖息生境、地理分布和濒危状态等进行了详细描述。综合历史和现状调查数据,《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绘制了188个物种在西沙群岛的分布图。《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还记录3种中国新记录种和6种西沙新记录种。
《上海市海域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受上海市海洋局908专项的经费的资助(ST1和ST2)。《上海市海域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共分为十四章,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第二~十一章从海洋水文气象、海水化学、大气化学、海洋生物生态等方面全面、详尽地阐述了上海海域海洋环境现状,并结合多年研究资料,对上海海域"主要环境变化要素、长江口低氧区、大气中重金属来源、河口大型工程对环境影响、渔业资源变化"等方面展开探讨。
本书专述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猛水蚤178种,隶属于33科102属。介绍了猛水蚤的基本形态特征、研究简史及其分类系统的演变等,每一种都附上了形态特征图,并简述其体长、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参考文献和有关分类学方面的问题讨论、同物异名。书末还附录了猛水蚤拉丁学名(科、属、种)索引。
本书系统总结了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地质条件、形成机制和潜力评估,立足自主调查、集成全球数据、体现交叉研究,学科综合、系统性强、图文并茂。全书共分9章,内容涉及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成矿系统与控制因素、从快速到超慢速四大类洋脊热液硫化物矿床、弧后盆地热液硫化物矿床、大陆裂谷环境多金属软泥,以及全球洋中脊热液硫化物资源分段潜力。
海洋是地球上生物资源丰富的领域,海洋生物资源的高效、深层次开发利用,对于促进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动“蓝色”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系统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海洋生物制品开发与利用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包括海洋生物制品概述、海洋生物制品的开发利用现状、海洋生物制品的原料来源及其生物制品生产关键技术、海洋酶制剂的开发与利用、海洋生物医用材料及介质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海洋农用生物制品的开发与利用、海洋动物疫苗及佐剂的开发与利用和海洋功能食品的开发与利用。
本书将珊瑚礁作为一个系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介绍,包括珊瑚礁的基本概念、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地质、地貌、发育演化、环境记录、白化与生态修复、地下水资源、经济价值评估与保护管理、监测技术、岛礁工程、钙质砂的岩土力学性能等诸多方面。本书是50多位科技工作者在过去2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对国内外珊瑚礁文献进行整理和综述的基础上完成的,所述内容既清晰地阐述了珊瑚礁学科的基础知识、发展过程,也紧扣了珊瑚礁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动态,同时还涉及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变化、海洋酸化、碳循环、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生态系统退化、岛礁工程建设等大众关心的科学问题。本书将有助于不同学科方向的科技人员快速了解珊瑚礁的内涵、精髓和前沿进展,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科学发展。
欧盟渔业及海洋事务委员会编著的《蓝色增长(大洋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情景和驱动力)》通过阐述海洋经济活动的重要性,提出了在普通背景下对世界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的四大预想,重点分析对欧洲“蓝色经济”具有至关重要性的11项海洋经济活动。通过研究和分析7个不同地理特征的欧洲海洋盆地和4个集群区的海洋经济活动案例,提出了协同效应是加速“蓝色增长”的前提条件,并指出海洋经济发展的终驱动力是新兴海洋政策的制定和支持。
《海洋工程材料和结构的腐蚀与防护》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海洋工程材料丛书 的分册之一。本书分为23章。第1~6章介绍了海洋腐蚀防护基本原理,包括绪论、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基础理论、海洋腐蚀的主要形式、海洋腐蚀环境、海洋工程常用金属材料与主要失效形式、海洋生物及其对材料的作用。第7~14章介绍了海洋材料与工程结构的腐蚀控制技术,包括金属表面处理与改性、海洋防腐蚀涂料、防污涂料与材料、海洋工程关重件防护涂层技术、阴极保护技术、缓蚀剂、结构健康监测与检测、海洋工程材料和结构的安全评价和寿命预测等通用技术。第15~23章针对具体应用的九个领域分别进行论述,包括船舶的腐蚀防护、海洋油气生产设施的腐蚀防护、海上风电设备的腐蚀防护、岛礁工程的腐蚀防护、海洋桥梁的腐蚀防护、海底隧道与沿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防护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海洋学各分支的基本内容。全书共18章,分别从海洋学历史、海洋地质构造、海洋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海洋资源环境,以及海洋生态和生物等各个方面,采用基本原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海洋学持续而快速的发展,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海洋学方方面面的知识。 本书语言严谨,内容生动,图片丰富,激发阅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作为大学海洋学通识教材,为海洋类专业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参考,亦可为大众阅读者打开一扇一窥世界海洋奥秘的大门。
金翔龙主编的《浙江海洋资源环境与海洋开发》的篇(总论-浙江海洋基本状况)内容为“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有关浙江近海海洋调查的研究内容简要摘编。第二篇(各论)主要由历年来的课题研究内容组成,其中包括:浙沪海域划界原则研究、浙江省海洋能源的分析与探讨、浙江省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分析、海平面上升对浙江沿岸环境与经济可能的影响等课题报告,为浙江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出谋划策,对相关从业人员以及有兴趣的读者具有很好的启发以及引导交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