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动物物种多样性很高,是重要海洋底栖动物;胶州湾是北方典型的温带海湾。本书是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高等甲壳动物十足目珍贵资料的累积和多样性资料的完整总结。本书*部分详细介绍了真虾总目以后的底栖甲壳动物**分类系统;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十足目物种多样性,共计43科90属152种,包括每种的异名、标本采集地、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等,附有形态学特征图和整体照片。书后有参考文献、中名索引和学名索引,便于读者查询。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是海水淡化领域的权威著作,在介绍水资源、膜分离、传热、传质知识的基础上,对热法和膜分离技术的各种过程和工艺做了重点阐述,内容包括海水淡化工程水预处理技术、热法淡化技术与工程、反渗透和纳滤淡化技术与工程、电渗析淡化技术与工程、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淡化技术与工程、集成海水淡化技术与过程优化和其他淡化技术,系统总结了这些技术近年来的创新进展。此外,《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还结合社会对海水淡化的饮用水生产和环境影响的关注,对海水淡化后处理、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及评价与对策等做了详尽阐述,针对海水淡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汇聚了国内海水淡化领域权威专家和单位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诸
本书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经验,综合近5年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的**进展,重点讲述海洋重、磁、电、震、热和放射性等探测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系统阐述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资料采集、数据处理、综合解释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领域前沿技术,如多波束测深技术、旁侧声呐技术、海底电磁仪技术、垂直缆和海底地震仪等,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技术去解决具体的海洋科学问题。同时,结合海底地质构造与岩性特点、海洋矿产与能源类型、科学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景,介绍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典型案例和**进展,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
本书系统介绍了海洋环境分析监测领域的相关仪器、方法、技术及发展动态。全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对海洋环境监测的定义、对象、类型和发展趋势进行概述;介绍海洋常规环境,包括针对水文气象、营养盐和叶绿素等的监测技术;介绍海洋典型污染物,包括针对典型重金属、有机物、赤潮毒素和油类的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环境总毒性的生物可视化分析与新型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现代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的构成与平台,包括立体监测集成系统的基本组成,多元化的监测平台及数据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以及国内外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介绍海洋环境业务化的分析监测方案;针对我国未来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所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本书采用“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写作方式,从理论到实践详细介绍了陆海综合体监管体系。本书按内容结构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章至第七章,主要介绍陆海综合体思想的产生背景和陆海综合体的理论框架,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角度介绍了陆海综合体的概念、特征和范围等属性;下篇包括第八章至第十章,主要介绍广西北部湾陆海综合体动态监管技术标准与接口设计、动态监管新方法技术应用,并以陆海综合体网格大数据监管平台、海岸带资源与权属调查监管系统、广西涉海规划“多规融合”平台等实际应用案例详细介绍陆海综合体动态监管技术框架的组成和应用。
贾宇主编的这本《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6)》围 绕党的***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和十八 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要求,结合2015年海洋 事业的发展和海洋领域的重大事件,包括 一带一路 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从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 境、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 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七个部分展开论述。本报 告还对社会和公众关注的一些海洋热点和难点问题进 行了评述。
《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对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的原位生态照片和标本照进行了呈现,共记录珊瑚13科102种(包括未定类群)、珊瑚礁鱼类39科205种、软体动物19科100种和其他礁栖生物18科22种,并对每个物种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栖息生境、地理分布和濒危状态等进行了详细描述。综合历史和现状调查数据,《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绘制了188个物种在西沙群岛的分布图。《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还记录3种中国新记录种和6种西沙新记录种。
《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是《中国海洋地质丛书》中的第九册,也是这套丛书的收官之作。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海洋地质丛书》涉及的工作区域也已经覆盖了我国管辖海域、国际海底区域和大洋极地;《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是以介绍海洋地质采样技术方法,地球物理调查技术方法,地球化学调查技术方法和脱离母船或平台的钻井技术方法的专业著作。编著者试图以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将人类在对海洋进行地质调查的历史进程中的不懈奋斗和文明成果展示出来,阐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的道理。
房建孟、鲜祖德编*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015)(精)》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每年出版一册的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2014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管理服务情况的资料性年鉴,全书中英文对照。本年鉴的统计资料范围为人们在海洋和沿海地区开发、管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的生产和活动以及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内容包括综合资料、海洋经济核算、主要海洋产业活动、主要海洋产业生产能力、涉海就业、海洋科学技术、海洋教育、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行政管理及公益服务、全面及沿海社会经济、部分世界海洋经济统计资料等十一部分。
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首先重点介绍板块构造理论中的威尔逊旋回,进而拓展至超大陆旋回,再从系统论的角度,由表及里,遵循读者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讲授海底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本既有基础知识,又有研究前沿成果的教科书。本书侧重介绍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构造单元划分、典型构造分析及洋盆演化过程,并系统介绍了大火成岩省与深海深部演化过程的关联。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究团队系统开展了近海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研究与示范,提出了海洋牧场建设新理念,实施了区域工程示范。为了进一步系统总结团队和其他同仁的研究进展,撰写了《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实践》一书,共12 章。本书重点介绍了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海洋牧场的生产过程与承载力、海洋牧场的基本分类与功能设计、海藻床与海草场生境构建、海洋牧场关键设施设计与研制、资源关键种行为特征与驯化控制、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海洋牧场监测评价与生态安全保障、海洋牧场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海洋牧场产品溯源、海洋牧场的运营管理与效益分析、产业发展模式与业态拓展等内
本书根据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与海洋的关系,以及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介绍了海洋的基本知识和运行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简介、板块构造和海底、海洋、海洋沉积物、海水、气海相互作用、海洋环流、海浪和海浪动力学、潮汐、海滩和海岸线过程、近岸海洋、海洋生命和海洋环境、生物生产率和能量传输、深海动物、底栖动物、海洋与气候变化等。全书按概念、过程和原理的方式组织,照片、插图和真实事例丰富,可读性强。
区域海底构造是介于海洋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史学之间的一门针对海底构造演化史的交叉学科。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首先重点介绍板块构造理论中的威尔逊旋回,进而拓展至超大陆旋回,再从系统论的角度,由表及里,遵循读者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讲授海底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本既有基础知识,又有研究前沿成果的教科书。《区域海底构造》(上册)从大洋盆地演化和洋底多圈层相互作用出发,条理化、凝练性介绍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构造单元划分、典型构造分析及洋盆演化过程。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0年度重大项目“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中期成果汇编,涉及聚落、港市与经济,多元文化史迹,海防与海疆,舟船与航技,族群与民俗,涵盖不同时空的调查研究,代表了我国海洋文化遗产多学科探索的*进展。
本书是在2004年以来国家海洋局进行的“908专项”之我国近海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研究所获得的*资料基础上,结合*的研究区周边海域的相关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海底地形地貌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总结,力求阐明我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地形地貌的格局和分布特征,阐述各种地形地貌单元的形态、结构、成因类型及制约机制。它还包括了水深数据拼接的新方法和部分海域新发现的地形地貌的相关介绍。本书对海岸带地貌(潮间带和水下岸坡)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早期大陆架调查成果有机结合,补充了我国近海及邻近海域地形地貌基础资料。基于这些资料和认识,我们还绘制了《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底地形地貌》(1:100万),与本书配套,从而提升了“908专项”地形地貌调查成果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我国近海海底地形地
本书系统总结了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地质条件、形成机制和潜力评估,立足自主调查、集成全球数据、体现交叉研究,学科综合、系统性强、图文并茂。全书共分9章,内容涉及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成矿系统与控制因素、从快速到超慢速四大类洋脊热液硫化物矿床、弧后盆地热液硫化物矿床、大陆裂谷环境多金属软泥,以及全球洋中脊热液硫化物资源分段潜力。
中国工程院“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形成了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系列研究丛书,包括综合研究卷、海洋探测与装备卷、海洋运载卷、海洋能源卷、海洋生物资源卷、海洋环境与生态卷和海陆关联卷,共七卷。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7)》年度报告围绕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结合2016年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领域的重大事件,包括 一带一路 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从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七个部分展开论述。同时,还对社会和公众关注的一些海洋热点问题。
目前的海洋结构物设计规范由于不能考虑多个对疲劳寿命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其预报结果与实际有很大差距。下一代的疲劳寿命预报方法必须是基于裂纹扩展理论的统一方法。崔维成、黄小平、王芳编著的《海洋结构物疲劳寿命预报的统一方法(英文版)》集中介绍我们提出的疲劳寿命预报统一方法的思想、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我们已经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并对其在工程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行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