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动物物种多样性很高,是重要海洋底栖动物;胶州湾是北方典型的温带海湾。本书是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高等甲壳动物十足目珍贵资料的累积和多样性资料的完整总结。本书*部分详细介绍了真虾总目以后的底栖甲壳动物**分类系统;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十足目物种多样性,共计43科90属152种,包括每种的异名、标本采集地、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等,附有形态学特征图和整体照片。书后有参考文献、中名索引和学名索引,便于读者查询。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是海水淡化领域的权威著作,在介绍水资源、膜分离、传热、传质知识的基础上,对热法和膜分离技术的各种过程和工艺做了重点阐述,内容包括海水淡化工程水预处理技术、热法淡化技术与工程、反渗透和纳滤淡化技术与工程、电渗析淡化技术与工程、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淡化技术与工程、集成海水淡化技术与过程优化和其他淡化技术,系统总结了这些技术近年来的创新进展。此外,《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还结合社会对海水淡化的饮用水生产和环境影响的关注,对海水淡化后处理、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及评价与对策等做了详尽阐述,针对海水淡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汇聚了国内海水淡化领域权威专家和单位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诸
本书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经验,综合近5年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的**进展,重点讲述海洋重、磁、电、震、热和放射性等探测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系统阐述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资料采集、数据处理、综合解释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领域前沿技术,如多波束测深技术、旁侧声呐技术、海底电磁仪技术、垂直缆和海底地震仪等,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技术去解决具体的海洋科学问题。同时,结合海底地质构造与岩性特点、海洋矿产与能源类型、科学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景,介绍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典型案例和**进展,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
本书系统介绍了海洋环境分析监测领域的相关仪器、方法、技术及发展动态。全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对海洋环境监测的定义、对象、类型和发展趋势进行概述;介绍海洋常规环境,包括针对水文气象、营养盐和叶绿素等的监测技术;介绍海洋典型污染物,包括针对典型重金属、有机物、赤潮毒素和油类的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环境总毒性的生物可视化分析与新型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现代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的构成与平台,包括立体监测集成系统的基本组成,多元化的监测平台及数据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以及国内外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介绍海洋环境业务化的分析监测方案;针对我国未来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所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金翔龙主编的《浙江海洋资源环境与海洋开发》的篇(总论-浙江海洋基本状况)内容为“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有关浙江近海海洋调查的研究内容简要摘编。第二篇(各论)主要由历年来的课题研究内容组成,其中包括:浙沪海域划界原则研究、浙江省海洋能源的分析与探讨、浙江省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分析、海平面上升对浙江沿岸环境与经济可能的影响等课题报告,为浙江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出谋划策,对相关从业人员以及有兴趣的读者具有很好的启发以及引导交流作用。
本书专述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猛水蚤178种,隶属于33科102属。介绍了猛水蚤的基本形态特征、研究简史及其分类系统的演变等,每一种都附上了形态特征图,并简述其体长、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参考文献和有关分类学方面的问题讨论、同物异名。书末还附录了猛水蚤拉丁学名(科、属、种)索引。
本书将珊瑚礁作为一个系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介绍,包括珊瑚礁的基本概念、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地质、地貌、发育演化、环境记录、白化与生态修复、地下水资源、经济价值评估与保护管理、监测技术、岛礁工程、钙质砂的岩土力学性能等诸多方面。本书是50多位科技工作者在过去2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对国内外珊瑚礁文献进行整理和综述的基础上完成的,所述内容既清晰地阐述了珊瑚礁学科的基础知识、发展过程,也紧扣了珊瑚礁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动态,同时还涉及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变化、海洋酸化、碳循环、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生态系统退化、岛礁工程建设等大众关心的科学问题。本书将有助于不同学科方向的科技人员快速了解珊瑚礁的内涵、精髓和前沿进展,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科学发展。
本书系统总结了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地质条件、形成机制和潜力评估,立足自主调查、集成全球数据、体现交叉研究,学科综合、系统性强、图文并茂。全书共分9章,内容涉及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成矿系统与控制因素、从快速到超慢速四大类洋脊热液硫化物矿床、弧后盆地热液硫化物矿床、大陆裂谷环境多金属软泥,以及全球洋中脊热液硫化物资源分段潜力。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4)》通过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几个专题的介绍,客观评介海洋在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系统报道国内外海洋事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对策和建议,为社会公众普及海洋知识、提高海洋意识提供阅读和参考读本。
2015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长江口航次全面启动,组织长江口加强调查,通过航次调查,完成长江口温盐分布以及生态分布季节变化特征的数据积累,为开展量化黑潮与长江口交换通量工作提供必要数据支持,并为黄东海环流模式调试提供验证数据;获取化学、生物要素及CO2通量数据;掌握黄东海黑潮对长江口影响的季节变动与生、化要素分布状况,完成长江口生物群落演替分析,了解生态灾害分布状况,筛选黑潮指示种。
《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对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的原位生态照片和标本照进行了呈现,共记录珊瑚13科102种(包括未定类群)、珊瑚礁鱼类39科205种、软体动物19科100种和其他礁栖生物18科22种,并对每个物种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栖息生境、地理分布和濒危状态等进行了详细描述。综合历史和现状调查数据,《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绘制了188个物种在西沙群岛的分布图。《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还记录3种中国新记录种和6种西沙新记录种。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0年度重大项目“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中期成果汇编,涉及聚落、港市与经济,多元文化史迹,海防与海疆,舟船与航技,族群与民俗,涵盖不同时空的调查研究,代表了我国海洋文化遗产多学科探索的*进展。
本手册共分8章,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外海洋搜索、探测、勘测及特殊用途的海洋仪器设备,对这些设备的用途、分类、详细技术参数等进行了归纳整理,也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厂商进行了介绍,并在附录中对这些仪器设备的生产时间、发展历史、使用情况等进行了梳理。
安斌峰主编的《中国海洋工程年鉴(2016版)(精) 》是全面反映我国海洋工程行业发展的史料文献,翔实记载我国2015年度海洋工程领域的行业政策规划、海洋油气产业、海洋工程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分类、主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科研设计企业、重大项目完工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整体发展状况。 读者对象:国内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各大造船厂、中海油系统、海洋工程施工企业、海洋工程设计院所、船舶与海洋工程类高校及国内海工相关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经营者、科研工作者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决策者。
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学是海洋地质和海洋测绘的一个前沿分支,为了解地球外部形状、海底构造运动、海底演化提供了直接依据。近20 年来,以高精度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和浅地层剖面等为主要技术手段的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测得到快速发展,是国际海洋地学研究的前沿和方向之一,促进了传统海底地貌学向高分辨率和定量化方向的发展,在大陆架划界、海底资源调查、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军事应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BR》本套书按照学科的特点,对海底地形地貌探测技术、处理技术、成图技术和科学应用研究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为便于广大读者了解如何获取并基于地形地貌数据进行科学应用研究,突出了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应用三者相结合的特点。全套包括两册,本书为可视计算与科学应用分册,系统论述了成图技术和科学应用研究等
中国工程院“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形成了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 战略研究系列丛书,包括综合研究卷、海洋探测与装 备卷、海洋运载卷、海洋能源卷、海洋生物资源卷、 海洋环境与生态卷和海陆关联卷,共七卷。潘云鹤、 唐启升主编的《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综合研究卷)(精)》是综合研究卷,分为两部分:第 一部分是项目综合研究成果,包括国内海洋工程与科 技发展现状、主要差距和问题、国家战略需求、国际 发展趋势和启示、发展战略和任务、推进发展的重大 建议及保障措施等;第二部分是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 6个重点领域的发展战略和对策建议的综合研究,包 括海洋探测与装备、海洋运载、海洋能源、海洋生物 资源、海洋环境与生态和海陆关联等。 本书对和海洋工程与科技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具
本书是中国在潮间带调查、样品采集及分析方面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潮间带调查及分析方法。全书共8章,分别介绍了潮间带基本情况、生物调查、水质调查、沉积物调查、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潮间带调查工具及安全等。本书不仅可以为我国潮间带调查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可以推进潮间带学科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形成了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系列研究丛书,包括综合研究卷、海洋探测与装备卷、海洋运载卷、海洋能源卷、海洋生物资源卷、海洋环境与生态卷和海陆关联卷,共七卷。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中心合著的这本《第三届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年会暨论坛论文集》收集了78篇海洋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论文,介绍了当今国内外海洋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发展情况,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类:海洋能应用装备及示范工程研究。第二类:海洋能技术研究。第三类:海洋能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本书在已出版的《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同济大学出版社)一书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海底观测的*进步科学技术进展,阐述当今国际海底科学观测的关键技术、科学价值和应用实例;希望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海底科学长期观测提供启示和经验。全书分技术篇和科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