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动物物种多样性很高,是重要海洋底栖动物;胶州湾是北方典型的温带海湾。本书是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高等甲壳动物十足目珍贵资料的累积和多样性资料的完整总结。本书*部分详细介绍了真虾总目以后的底栖甲壳动物**分类系统;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十足目物种多样性,共计43科90属152种,包括每种的异名、标本采集地、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等,附有形态学特征图和整体照片。书后有参考文献、中名索引和学名索引,便于读者查询。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是海水淡化领域的权威著作,在介绍水资源、膜分离、传热、传质知识的基础上,对热法和膜分离技术的各种过程和工艺做了重点阐述,内容包括海水淡化工程水预处理技术、热法淡化技术与工程、反渗透和纳滤淡化技术与工程、电渗析淡化技术与工程、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淡化技术与工程、集成海水淡化技术与过程优化和其他淡化技术,系统总结了这些技术近年来的创新进展。此外,《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还结合社会对海水淡化的饮用水生产和环境影响的关注,对海水淡化后处理、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及评价与对策等做了详尽阐述,针对海水淡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汇聚了国内海水淡化领域权威专家和单位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诸
本书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经验,综合近5年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的**进展,重点讲述海洋重、磁、电、震、热和放射性等探测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系统阐述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资料采集、数据处理、综合解释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领域前沿技术,如多波束测深技术、旁侧声呐技术、海底电磁仪技术、垂直缆和海底地震仪等,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技术去解决具体的海洋科学问题。同时,结合海底地质构造与岩性特点、海洋矿产与能源类型、科学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景,介绍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典型案例和**进展,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
本书系统介绍了海洋环境分析监测领域的相关仪器、方法、技术及发展动态。全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对海洋环境监测的定义、对象、类型和发展趋势进行概述;介绍海洋常规环境,包括针对水文气象、营养盐和叶绿素等的监测技术;介绍海洋典型污染物,包括针对典型重金属、有机物、赤潮毒素和油类的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环境总毒性的生物可视化分析与新型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现代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的构成与平台,包括立体监测集成系统的基本组成,多元化的监测平台及数据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以及国内外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介绍海洋环境业务化的分析监测方案;针对我国未来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所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本书专述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猛水蚤178种,隶属于33科102属。介绍了猛水蚤的基本形态特征、研究简史及其分类系统的演变等,每一种都附上了形态特征图,并简述其体长、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参考文献和有关分类学方面的问题讨论、同物异名。书末还附录了猛水蚤拉丁学名(科、属、种)索引。
《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对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的原位生态照片和标本照进行了呈现,共记录珊瑚13科102种(包括未定类群)、珊瑚礁鱼类39科205种、软体动物19科100种和其他礁栖生物18科22种,并对每个物种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栖息生境、地理分布和濒危状态等进行了详细描述。综合历史和现状调查数据,《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绘制了188个物种在西沙群岛的分布图。《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还记录3种中国新记录种和6种西沙新记录种。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中心合著的这本《第三届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年会暨论坛论文集》收集了78篇海洋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论文,介绍了当今国内外海洋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发展情况,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类:海洋能应用装备及示范工程研究。第二类:海洋能技术研究。第三类:海洋能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上海市海域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受上海市海洋局908专项的经费的资助(ST1和ST2)。《上海市海域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共分为十四章,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第二~十一章从海洋水文气象、海水化学、大气化学、海洋生物生态等方面全面、详尽地阐述了上海海域海洋环境现状,并结合多年研究资料,对上海海域"主要环境变化要素、长江口低氧区、大气中重金属来源、河口大型工程对环境影响、渔业资源变化"等方面展开探讨。
深海化能生态系统自 20 世纪 70 年代一经发现,就迅速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和前沿。2013 年,随着 蛟龙号 的实验应用和 科学号 的下水,中国才真正开始进入深海。《西太平洋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大型生物图谱》详细总结和介绍了中国科学院 A 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 关于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大型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成果。《西太平洋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大型生物图谱》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综述了深海热液和冷泉不同化能生态系统的成因和大型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特点;各论包括六个部分,共记述了专项采集到的 58 科 74 属 99 种大型生物,包括每种的学名、异名、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等,并附有形态学特征图和大部分种的整体彩色照片及参考文献。书后附有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便于读者查询。
房建孟、鲜祖德编*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015)(精)》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每年出版一册的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2014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管理服务情况的资料性年鉴,全书中英文对照。本年鉴的统计资料范围为人们在海洋和沿海地区开发、管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的生产和活动以及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内容包括综合资料、海洋经济核算、主要海洋产业活动、主要海洋产业生产能力、涉海就业、海洋科学技术、海洋教育、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行政管理及公益服务、全面及沿海社会经济、部分世界海洋经济统计资料等十一部分。
本书系统总结了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地质条件、形成机制和潜力评估,立足自主调查、集成全球数据、体现交叉研究,学科综合、系统性强、图文并茂。全书共分9章,内容涉及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成矿系统与控制因素、从快速到超慢速四大类洋脊热液硫化物矿床、弧后盆地热液硫化物矿床、大陆裂谷环境多金属软泥,以及全球洋中脊热液硫化物资源分段潜力。
欧盟渔业及海洋事务委员会编著的《蓝色增长(大洋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情景和驱动力)》通过阐述海洋经济活动的重要性,提出了在普通背景下对世界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的四大预想,重点分析对欧洲“蓝色经济”具有至关重要性的11项海洋经济活动。通过研究和分析7个不同地理特征的欧洲海洋盆地和4个集群区的海洋经济活动案例,提出了协同效应是加速“蓝色增长”的前提条件,并指出海洋经济发展的终驱动力是新兴海洋政策的制定和支持。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4)》通过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几个专题的介绍,客观评介海洋在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系统报道国内外海洋事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对策和建议,为社会公众普及海洋知识、提高海洋意识提供阅读和参考读本。
胶州湾是我国沿海的一个典型海湾,被称为是青岛的母亲湾,集旅游、港口、城市化建设、海岸带工程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于一体,胶州湾生态系统不仅受到邻近海域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胶州湾是我国开展观测与研究多的海湾之一,特别是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站对胶州湾的长期综合观测已经积累了超过30年的资料,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污染物、沉积物等各个方面,对这些长期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导致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变动的关键控制因子、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变化趋势、海湾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评估等具有典型意义。在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中发现一系列生态现象、有些已经上升为规律和理论性的问题,例如富营养化导致的海洋食物网的变化、N/P比的变化对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变化、氮限制、磷限制、硅限制
金翔龙主编的《浙江海洋资源环境与海洋开发》的篇(总论-浙江海洋基本状况)内容为“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有关浙江近海海洋调查的研究内容简要摘编。第二篇(各论)主要由历年来的课题研究内容组成,其中包括:浙沪海域划界原则研究、浙江省海洋能源的分析与探讨、浙江省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分析、海平面上升对浙江沿岸环境与经济可能的影响等课题报告,为浙江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出谋划策,对相关从业人员以及有兴趣的读者具有很好的启发以及引导交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