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经多年、多版本的磨砺沉淀,已成为一部享誉世界的自然地理学经典权威著作,兼具高端地理学科普特点。自原书英文版(第1版)出版发行以来,影响力和知名度遍及各大洲, 而且已有韩文版等其他版本译著先后问世。本书以地理学要素为开篇,以独特的编写结构对最新学科前沿动态及科技成果进行全方位系统展示。 本书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及高校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地理学知识科普体系。全书分为“大气能量系统”“水、天气和气候系统”“地表-大气的界面”“土壤、生态系统、陆地生物群系、地球资源与人口增加”四个部分,逻辑清楚严密,除了介绍每个人需了解的自然地理学科普知识之外,通过“地学报告”等栏目设置,以及在线测试资源和数字资源下载,为教师尤其是新任教师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和指导,从而使得本书将成为学生和教
本书是《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之一,是在1980 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的。根据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发掘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吸收最新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包括考古研究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方法,如抱粉分析、沉积物分析、树木年轮以及14C测定、遥感和卫星像片判读等,全面反映历史时期中国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变和发展的概貌。论述中国气候、植被、珍稀动物、主要河流、湖泊、海岸、沙漠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一步探讨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
本书由世界三大自然博物馆之一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倾全馆之力,与诸多法国科学家共同打造,以图像形式梳理人类对已知世界的认知边界,致敬18世纪法国著名博物学家、《自然史》作者乔治 布丰。 博物学是从命名现有事物开始的,这本书让我们在约200件万里挑一的珍贵藏品中 看见 自然生命,理解万物是如何演化的。全书分为8个篇章,横跨古生物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等多学科领域,从始祖鸟到现代鸟类,从地球岩石到地外陨石,涵盖自然界的方方面面。艺术品级别的影像质量,搭配策展级别的编排,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在广阔的宇宙中,搭建人类已知自然世界的知识宫殿。 近400年博物收藏,沉淀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深刻洞察,堪称影像版《自然史》。
这是一套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精美图书知识礼盒。 “这里是中国”系列紧紧围绕“中国”这个主题,由星球研究所历时多年打造。它从地理的视角出发,书写中国的地理变迁,从人文的角度,书写中国人的智慧创造。《这里是中国》从空间的角度,讲述中国广阔地域和自然之美;《这里是中国2》从时间的角度,讲述百年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这里是中国3》从文明的角度,悉数华夏大地上的城池家园、智慧创造与人文精神。 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到处是景致,处处有故事。这套书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解读中国故事;以唯美的照片、专业的地图、深情的文字,描绘祖国山河,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
本书系《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第一分册,也是本系列专著的综述。由郑度院士主编。内容包括5篇21章。第一篇,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概述。综合分析了中国自然环境的主要形成因素。分章阐述了气候、地貌、海洋、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动物地理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第二篇,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论述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案与系统。第三、四、五篇,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综述了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发展方向、治理途径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书中附有丰富的图表资料。
本书是一本关于黄河的综合性、系统性著作。全书分为九篇,共二十七章。以黄河约3亿年的地质地理史开篇,讲述了现代黄河面临的水资源、洪凌泥沙、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势与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工程方略,包括黄河干流水沙综合调控的七库骨干工程体系,作为国家水网主骨架的跨流域南水北调工程,黄河流域绿色水电能源开发以及对未来智慧黄河的憧憬,还从历史文化视角探讨了黄河变迁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为读者图文并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黄河过去、现状与未来。本书内容突出黄河的新变化与高质量发展,集自然、人文、科学、技术、工程为一体。
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全面论述了数量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新进展,重点介绍了数量生态学的概念和重要分析方法的计算过程,对多种新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涉及数量生态学的各个方面,反映了数量生态学的发展概貌和最新发展水平,也反映了我国数量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全书共12章,分别介绍了取样与群落特征、数据处理、基础分析方法、种-面积关系、物种多度格局、物种多样性、种间亲和性、生态位、排序、数量分类、空间格局分析、植物群落的演替等。书后还有4个附录。
【全3册】这里是中国
本书是著名湿地科学家William J. Mitsch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历史上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利用和湿地科学,以及一些国家和组织对湿地的定义,湿地在全世界分布的情况;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包括湿地的水文条件、土壤条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湿地的植被和演替;第三部分从地理分布、水文地貌、土壤、植被、消费者、生态系统功能等几方面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第四部分介绍了湿地的分类体系、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和管理,以及与湿地相关的法律和对湿地采取的保护活动;第五部分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湿地与气候变化、湿地建造与恢复、湿地对水质的净化。
本书系《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之一。全书分为历史文化篇、专题文化篇和区域文化篇共三篇十九章。历史文化篇包括至第七章内容,着重从中国地理环境分析其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文化方面的联系;专题文化篇包括第八至第十一章内容,论述了中国语言、宗教、民俗和建筑文化;区域文化篇为中国各区域文化概述,包括第十二至第十九章内容,分别阐述了中国文化分区原则和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7大文化区概况。本书特色在于有历史文化部分、专题文化部分和区域文化部分。这与其他文化地理著作有不同之处。它表现了地理在历史文化中的作用、区域的分布,表现了与地理环境有关联的那一部分文化,而不包括文化的所有方面。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及变化》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多年来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总结和介绍了多年冻土及其变化过程,并重点阐述了活动层水热特征和多年冻土相关特征的变化过程及其模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及变化》紧扣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及其变化这一主题,主要内容包括多年冻土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和趋势、研究的重点区域和数据获取方法、多年冻土分布特征、活动层水热特征、多年冻土温度和厚度、多年冻土地下冰和碳储量及其碳源汇效应等过程,以及结合模型对多年冻土水热过程及其变化进行模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及变化》利用长期野外考察、定位观测试验的成果,突出理论结合实际,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及其变化与气候、环境等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为中国冰冻圈科学研究尤其是青藏
陆地生态系统被公认为是大气的碳汇,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固定、减少碳排放、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是全球温室气体管理的重要技术途径。本书基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生态系统固碳项目群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以及国内外科学家在陆地生态系统增汇技术研究中取得的研究进展,系统论述了中国区域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的增汇技术途径及其原理。全书共分十四章,主要内容涉及生态系统增汇的原理、技术途径及其潜力概念,社会经济背景及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状况;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典型区域增汇技术途径、模式及其潜力与可行性;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技术对策等。
《中国盐湖资源与环境研究》收录了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研究领域涉及盐湖地质、矿产、盐化工、环境、生态等学科,研究内容涵盖了盐湖资源与环境面临的热点问题,分为重点实验室及野外台站建设、盐类及其他矿产、盐湖化工、盐湖古气候与生态环境、盐湖资源发展战略五个部分。《中国盐湖资源与环境研究》研究成果回应了社会对有关钾、锂等盐湖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切。
本书是一部研究生湍流教程,是以作者在Cornell大学数年的教学讲义为基础,用新颖的观点,全面综合讲述湍流这一流体动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的内容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并且附有大量的附录,*部分集中介绍湍流的基本知识,其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量化,也包括基本物理过程;第二部分介绍了跟湍流模型和模拟有关的各种方法;附录部分增加了理解本书所必需的数学技巧。 目次:(*部分)基础:导引;流体运动方程;湍流的统计描述;均值流动方程;自由剪切流;湍流运动尺度;壁流;(第二部分)模型和仿真:模型和仿真引入;直接数值模拟;湍流涡粘度模型;雷诺应力及其相关模型;PDF方法;大涡模拟;(第三部分)附录。 读者对象:适用于工程运用物理专业研究生水平的学生,应用数学专业,物理,海洋学、大气科学等方向的科研人员。
本书分九章介绍长江口湿地: 章至第三章主要介绍了长江口湿地的基本概况与保护管理现状,阐述了湿地淤长的历史与冲淤变化研究,分析了湿地围垦历史及其影响;第四章至第六章详细阐述了当前长江口湿地植物群落格局及其监测,并以外来植物互花米草为例,探讨了长江口湿地生物入侵影响及治理方法和途径,并基于涡度通量技术,讨论了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等;第七章至第九章剖析了长江口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和原因,提出了未来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建议,憧憬了对自然湿地未来发展具有重要补充作用的人工替代栖息地等湿地生态建设技术,并展望了未来基于长江口郊野公园开展湿地文化构建的前景。
本书基于野外监测数据、遥感影像并结合过去的考察资料,对藏东南地区过去50多年海洋型冰川和冰湖的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阐明了该地区冰川的能量?物质平衡的基本过程,揭示了冰川面积、厚度、运动速度以及冰川融水变化的幅度、特征、原因,并对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中段的冰湖进行了危险性评估和溃决过程模拟。本书还介绍了目前新研究方法(过程模拟)、新技术(无人机航拍)在冰川和冰湖监测研究中的应用。本书共分7章,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并附有野外考察照片。
本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生态水文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大量野外调研、数据收集与整理,综合运用水文学、水动力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流溪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研发了一套流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规律的多尺度分析方法,揭示了流域?廊道?河段多个维度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以及生态水文水动力响应机制,研究成果可为南方湿润地区流域景观规划与生态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从流域-河口-海洋连续水动力系统角度,分析长江河口吴淞潮位记录(1912~2000年)中的理论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三峡大坝导致的河口河槽冲刷、城市地面沉降、河口深水航道整治与促淤围垦工程导致雍水的复合效应,预测2030年长江河口地区海平面上升10~16cm。海平面上升将导致近岸海域潮位上升、潮流流速增大,设计高潮位和设计波高抬升,海塘防潮和供水安全标准降低。为此,提出上海市应对相对海平面上升的近期、中期和远期应对行动指南。
本书以地理过程和地理系统为线索,介绍了理论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原理,重点叙述了水文、地貌、环境的地理学理论和模型,并在*版《理论地理学概论》的基础上扩充了区域过程、空间(经济)过程、气候过程和地生态过程的理论和模型。书中广泛总结了国内外有关理论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内容充实,叙述详尽,深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