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起源》是大陆漂移说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的经典论著,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部分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部分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黏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此书一问世,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这是一本利用户外线索辨别方向、预测天气、寻找水源、追踪动物的实用徒步指南。作者在本书中为读者分享了诸多观察和解读自然的技巧与心得。这些技巧与心得是他二十多年来行走在世界各地,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无论漫步在乡村还是城市,行走在海边还是山地,只要你善于观察,掌握解读自然的技巧,太阳、月亮、星星、云朵、土地、植物、动物等,都会变得更加有趣!
本书是一本对初学者非常实用的指导书,针对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面临的许多具体问题,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如何做生态学,如何做好的生态学。书中对如何成功组织和从事一项生态学研究,如何选择一个科学问题,如何与他人共事,如何有效地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如何做有吸引力的学术报告,如何利用墙报进行交流,如何对待负面结果,以及如何撰写基金申请书和研究项目书等具体问题给出了实用和富有建设性的指导和建议,并提供了颇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和方法。对生态学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指导性参考书。
2016年,第二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由湖北大学承办,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超过110支队伍参加比赛,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大赛一方面突出地理特色,培养学生用地理学的视角和地理学方法去理解、解释、解决生产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推进学生学术科研、专业思考等方面的素质。另一方面大赛突出综合素养,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将其专业学术研究结果简明清楚地展示给观众,培养学生演讲答辩、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精神气质。由各参赛高校派出教授组成的专家评审小组,对参赛作品的学术性、创新性以及参赛选手的展示风貌、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对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较高要求,参赛作品和选手的水平也逐年提升,为培养地理类及其他各相关专业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演讲答辩能
《地球的来龙去脉/探索地球演化奥秘科普系列丛 书》主要分为 揭开地球的面纱 地球的物质世界 永不安稳的大地 大自然的雕塑家 人与地 球的未来 5个专题。该本科普读物主要介绍了地球的 起源、自然资源、地质灾害、特殊的地球风貌等内容 ,以及当前 瞩目的 人与地球的未来 的可持续 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大量的事例和现象分析人类在当 前社会快速发展中的弊端,旨在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宣 传和倡导人与地球的关系。加强大众对地球演的认知 ,强调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理念 ,从而保护和改善地球,正确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让人与地球和谐发展。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研究》旨在探索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起源、兴起与发展,类型、内容与特点,阿拉伯地理学著作中的中国形象以及对欧洲文明的影响等,因此,分六章对这些内容分别予以阐述:第壹章阐述了贾希利亚时期和伊斯兰教时期的地理认知,从而发掘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起源;第二章探索了阿拉伯地理学的词源,阐述了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推动阿拉伯地理学发展壮大的诸多因素;第三章总结了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分类以及重要的地理学家;第四章分析了阿拉伯地理学在中世纪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深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所形成的特点;第五章从中阿交往的角度,探索和考证了阿拉伯地理文献出现于中国的原因以及早关于中国记载的阿拉伯地理文献,并用两篇具有代表性的阿拉伯地理书籍为例,分析了阿拉伯地理学文献
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形限量超值套装》,做工精致,图画清晰,这套套装包括立体地图、填充地理地图、神奇可擦笔。不管是自己收藏还是赠礼都是*选择。
《美丽中国》收集了我国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雄壮高山、高原平原、森林草原、盆地丘陵、峡谷洞穴、江河飞瀑、湖泊泉池、湿地岛屿、沙漠戈壁等景观的概况、形成、特点及观赏性进行了较准确的描述,其间部分篇目还有美丽的传说,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是全面了解我国各种景观的一部可读书。本书为其中的《蔚蓝的海洋》,介绍了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洋开发、海洋科研和海洋保护等内容。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成立于1996年,是环境保护部面向各界进行宣传教育和能力培训的技术支持单位。本书是科普读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水环境、水污染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全面详尽的阐述。主要分为基本知识、自然水、饮用水、污水、中水几个部分。是对青少年水环境教育的一部普及图本。
淮河流域水系复杂,湖泊众多。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干预活动改变了淮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由多样化、复杂性转为单一化、破碎性,湿地系统组分减少、过渡带大量消失,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或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胡巍巍所著的《淮河流域中游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优化调控研究》以淮河流域中游为研究区,分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水利工程建设概况及其生态影响,深入研究淮河流域中游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及其驱动力,并提出科学管理水利工程和优化调控湿地景观格局的有力措施,对恢复、保护湿地,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淮河流域中游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优化调控研究》可供流域管理机构以及地方政府决策参考,亦可作为高校地理、环境类专业师生及有关科技人员的参考书目。
《美丽中国》丛书是一套集中展现了中国科技、历史及自然人文景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读者尤 其是青少年读者展示中国的魅力。张俊红编写的《富饶的物产》为其中一册,《富饶的物产》以精美的图 片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详细介绍了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国家珍稀的野生动物,名贵的绿色植物,时令 香甜可口的瓜果,可以治百病的中草药,还有精美绝伦的瓷器,璀璨夺目的玉石珠宝,享誉神州的土特产 以及营养丰富的水产。
《美丽中国》丛书共有15册,从绮丽的湖泊、奔腾的河流、蔚蓝的海洋,到雄伟的山峦、雄奇的大漠、美丽的草原;从特色的乡村、热情的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到宜居的城市、富饶的物产、领先的科技、多彩的文化,形成了中国壮美的景观。这是一套集中展现中国科技、历史及自然人文景观的丛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展示中国的魅力。张俊红编写的《雄奇的大漠》为其中一册。《雄奇的大漠》部分篇目还有美丽的传说,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是全面了解我国各种景观的一部可读书。
百科全书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覆盖人类社会各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知识海洋。有人曾说过: “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而知识重在积累,古语有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希望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的出版,让百 科全书走进千家万户,切实实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社会功能。 历史如长河无尽,沧海也变成桑田,金戈铁马还在耳畔回响,田园牧歌绘出如诗画卷,自然与人类相 交融,中国经历了千年的巨变。 《沧桑之变(中国地理大变迁)》由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所著,《沧桑之变(中国地理大变迁) 》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可供 读者朋友们阅读学习。
《美丽中国》收集了我国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雄壮高山、高原平原、森林草原、盆地丘陵、峡谷洞 穴、江河飞瀑、湖泊泉池、湿地岛屿、沙漠戈壁等景观的概况、形成、特点及观赏性进行了较准确的描述 ,其间部分篇目还有美丽的传说,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是全面了解我国各种景观的一部可读书。本书为 其中的《奔腾的河流》,介绍了黄河、长江和西部诸 河。 《奔腾的河流》由张俊红编写。
本书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了地球上古老的生命记录 叠层石。从地球45亿4000万年前诞生后,仅仅8亿多年,约37亿年前就已出现了微生物席构建的叠层石。它们光合作用不断释放氧气,并以超强的适应能力,不断扩展自己的殖民地。到24亿至19亿年前,已遍布全球,从沸腾的热泉、酷寒的极地、高盐的湖泊到广大的滨海-浅滩到处都有,释放的氧气不断翻番地增加,加上藻类植物的逐渐繁盛,氧气的产量更加日益巨大,□终将缺氧大气圈改造成有氧大气圈,将昏天黑地的早期地球改造成宇宙中已知拥有蓝天白云、万物生长的奇妙星球。从而引发地球上一系列重大的环境和演化事件,如条带状铁建造(BIF)沉积、多细胞生物兴起、艾迪卡拉大辐射直到寒武纪大爆发。此外,叠层石的成矿作用也很强大,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中型高品位镁、铁、锰、铅、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的《江山如此多娇(世界著名的高山大河)》:水是文明的载体,与文明缔造和发展息息相关,见证了人类历史的沉浮和兴衰。 《江山如此多娇(世界著名的高山大河)》共两篇,上篇五章,分别是东方大地的擎天柱、西方世界的风景线、黑非洲的点、北美洲的气候分界线、南美洲的世界名山。下篇四章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
本书立足教学需要,以现代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全面介绍。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可分四大部分:*部分介绍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概况,包括绪论、*章。第二部分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系统进行了剖析,在论述其整体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对其物质与能量结构、时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三部分为本书的核心研究内容: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综合自然区划、土地分级与分类、土地评价等,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第四部分着重于将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当前地理学的研究热点相结合,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论述,包括第八章和第九章。书中汇集近年来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论述系统全面,内容充实,层次分明,深入
1976年,汉堡的糕点师、德国*负成名的探险家吕迪格尔内贝格与两个朋友再次踏上了青尼罗河探险的旅程。他们乘自制的合成材料船由由埃塞俄比亚的塔纳湖出发,经由中非,驶向肯尼亚的鲁道夫湖。其间,他们横渡过凶险的激流,遭遇过满怀猜忌的当地居民,并经历了那么多直面死亡的日子。在书中,吕迪格尔内贝格不掩饰他的恐惧与脆弱 但他首先想告诉人们的是:即使是习惯于发达文明的舒适安逸的现代人,也能够在充满生命威胁的环境中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