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海陆的起源》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他所提出的大陆漂移说,阐述了漂移论的本质内容以及与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的关系,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方面对漂移论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探讨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动力。本书内容在地质学界和地球物理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之后拉开了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
地理学是人类认识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应对粮食生产、交通障碍、资源匮乏、气候变迁等一系列生存难题不可或缺的手段。今天,海平面上升、森林过度砍伐、物种灭绝、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移民等挑战日益严峻,地理学的意义愈发凸显。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方法、学科意义和价值,梳理了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打开了地理学的大门。
科学起源于猜想,观察和实验用于证实或证伪猜想。地理学的猜想很难通过实验去证实,但是可以通过观察进行记录和描述。本书记录了作者关于人与地球、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灵感和猜想。中国人对春秋的感受为何这么深?渔猎采集、游牧和农耕,这三者发生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吗?从地图上看,四大文明古国都与沙漠有关,难道文明是沙漠的馈赠?在以地理资源为基础进行哲学思考的同时,作者提出我们应该享受灵感、猜想的快乐,丰富自己的人生。
随着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应用方向的多样化,学术界对该学科的兴趣与日俱增,更加关注学科方法和哲学基础;同时,该学科也从技术进步中获益。受数量比和系统论的影响,也为了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自然地理学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重视环境过程、景观演变、年代学、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和学科应用。《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对此类国际学术进展作了全面的综述;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技术途径;展示了自然地理学家对塑造自然地理学学科形象所作的贡献。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主要以年代为序分成三大部分:*部分涵盖了1850 1980年的学科发展情况,回顾了自然地理学从奠基到近期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考察了该学科近今的各种研究途径。第三部分展望了该科学在新千年的发展趋势,特别关注在全球尺度和文化层面上的创新之路
本书基于现代地理学、土地科学、景观生态学、水文气象学等相关理论,结合计算机、空间、遥感等信息技术和现代数理统计方法,以阿克苏绿洲为研究对象,遵循 格局现状 时空演变与驱动 生态安全响应 的逻辑路线,在系统分析和探讨近十年来阿克苏绿洲植被、水环境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从生态承载力、生态敏感性、景观格局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等角度分析阿克苏绿洲生态安全的时空异质性。研究成果对保护阿克苏流域水质生态安全,促进流域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也为类似区域的农业和水资源管理、生态安全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自然地理学原理及其在测绘中的应用》分为上、中、下三编。 上编: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绪论及章至第六章,分别是地球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系统地介绍了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中编:地貌及其形态特征。包括第七章至第十五章,分别是地貌要素与地貌形态、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与冻土地貌、风成地貌、重力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地貌、综合自测,重点阐明了与陆地地貌有关的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性质、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制约关系。下编:自然地理学在测绘中的应用。包括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本别是自然地理学的实验、自然地理学的野外实习、应用案例,主要介绍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的工作程序、基本方法、技能要求以及典型的应用案例。 本书注
地理学是人类认识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应对粮食生产、交通障碍、资源匮乏、气候变迁等一系列生存难题不可或缺的手段。 ,海平面上升、森林过度砍伐、物种灭 、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移民等挑战日益严峻,地理学的意义愈发凸显。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方法、学科意义和价值,梳理了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打开了地理学的大门。
《地理教学论》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为编写依据,以整个地理教学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地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国内外地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地理教学思想、地理教学情境、地理教学目标、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模式与方法、地理教学过程、地理说课、地理学习评价以及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地理教学论》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以学生为本,突出创新性和实用性。
地球并不平静,时刻运动中的板块以地震和火山彰显自己的活力。作为两种自然现象,地震可能会给人类造成灭顶之灾;而喷发的火山一方面将地球内部物质送至地表,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以及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无法脱离地震与火山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了解这两种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找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预防自然灾害的办法。本书将结合近几十年来的最新研究,探讨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形成机制、相关影响,并阐释预警与预防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然,进而保护自己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通向市场、制度和社会共同进化之路的独特新观点。对市场和公共部门改革、发展、公共管理、政治和法律感兴趣的人都能从中获益。基于对三个大洲范围广泛的案例研究和各种各样的概念来源,著者们发展出了一种澄清标记治理进化的依赖关系的本质功能的理论。这反过来以一种全新方式描绘了对政策实验开发的空间。因此,它提供了关于自由主义和社会工程之间的中间地带的一种新的绘图。在理论上,这种方法利用了广泛的资源配置:制度和发展经济学、系统理论、后结构主义、行动者网络理论、话语理论、计划理论和法律研究。
内容简介:本书遵循 现状-问题-经验借鉴-对策 的逻辑结构,呈现我国自然保护区域及其管理体制现状背景、现实问题、政策背景,参考全球相关背景和他国模式,以近年国家已经确定的方针政策为逻辑原点和思考边界,推演、论证并提出了重构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域的详细方案。
本书是地名研究不可多得的工作性总结资料,反映了北京市地名方面的现状。详细介绍了地名、地址、关注点等概念,研究了地名从产生到消亡的一般过程,深刻分析了地名在城市规划、测绘、管理中的应用,讨论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应用的流程,列举了北京市的地名审批及数字地名建设情况,分了当前地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地名工作及地名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国家*高教司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理科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中,地理科学类的地理科学(师范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都开设《自然地理学》课程,并要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了满足这一教学要求,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选编了这本《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教材,与《自然地理学》教材(刘南威主编)相匹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适于开设《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学校或专业本科生及相关专业学生使用。 主要内容包括:*章,行星地球实验与实习;第二章,地质实验与实习;第三章,地貌实验与实习;第四章,气候实验与实习;第五章,水文测验与实习;第六章,土壤实验与实习;第七章,植物实验与实习;第八章,动物实验与实习;第九章,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规律实验与实习;第十章
采用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综合科技手段,地面调查研究与遥感观测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定位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的方法,结合宏观地理系统及其微观组成的研究,探索长白山地理系统的历史成因、景观现状、动态演变过程、人类活动干扰及其在全球和区域尺度的纷乱用关系与规律,以充实和拓展关于长白山地理系硫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国际地缘生态安全研究提供科学基础和实践管理的依据。
《不可不知的中国地理》由秋雨主编,作为一个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国家,其多姿多彩的物候、地理特点,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不可不知的中国地理》涵盖内容广泛,所列条目全面,内容丰富,是真正的中国地理百科全书。全书共分十二章,作者分别从自然地貌、行政区划、民族风情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与壮观。同时把读者感兴趣的、觉得有意思的,然而又较零散的地理常识编辑成册,让读者轻松阅读古今中外地理,从而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走进浦东》系列有助丁浦东的父老乡亲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我们通过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使得新浦东人或者在浦东的外地人了解浦东、喜欢浦东、融入浦东,建设“宜居”、“和谐”的浦东。 《走进浦东》系列涉及范围很大,笔走历史、地理、文化、上下千年之间,无疑是一个崭新而且艰巨的任务。 《走进浦东》系列的编著者们多是中青年,敲打本书的文宁、拍摄裁剪本书的照片,写作过程中有许多困难。但足苦中有乐,在编著的过程中对自己脚下十地的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情,靠着是对浦东的感情,尤其是获得了家人和同事的支持、帮助,也是一种乐趣。柏玥萍编著的《走进新川沙》就算其中一本。
基于地理学理论和实践,鲍捷、吴殿廷*的《空间尺度与系统--中国海陆统筹发展战略的地理学研究》对海陆统筹发展战略作出阐释,从空间层次和尺度转换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海陆统筹的目标和对策:在全球尺度上关注海权问题的政治解决途径和基于通道安全的海外利益优化重组;在全国尺度上分析港-腹空间格局整体效应以及海陆产业耦合关联机制;在区域尺度上针对陆-海分异提出不同类型区域的统筹方略;在地方尺度上梳理环境变迁中的陆-海关系选择以及地方尺度重组的过程及效应。本书旨在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分析框架。 本书可供国家宏观决策部门、涉海地方政府综合发展部门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