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海陆的起源》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他所提出的大陆漂移说,阐述了漂移论的本质内容以及与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的关系,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方面对漂移论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探讨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动力。本书内容在地质学界和地球物理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之后拉开了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
地理学是人类认识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应对粮食生产、交通障碍、资源匮乏、气候变迁等一系列生存难题不可或缺的手段。今天,海平面上升、森林过度砍伐、物种灭绝、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移民等挑战日益严峻,地理学的意义愈发凸显。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方法、学科意义和价值,梳理了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打开了地理学的大门。
科学起源于猜想,观察和实验用于证实或证伪猜想。地理学的猜想很难通过实验去证实,但是可以通过观察进行记录和描述。本书记录了作者关于人与地球、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灵感和猜想。中国人对春秋的感受为何这么深?渔猎采集、游牧和农耕,这三者发生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吗?从地图上看,四大文明古国都与沙漠有关,难道文明是沙漠的馈赠?在以地理资源为基础进行哲学思考的同时,作者提出我们应该享受灵感、猜想的快乐,丰富自己的人生。
随着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应用方向的多样化,学术界对该学科的兴趣与日俱增,更加关注学科方法和哲学基础;同时,该学科也从技术进步中获益。受数量比和系统论的影响,也为了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自然地理学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重视环境过程、景观演变、年代学、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和学科应用。《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对此类国际学术进展作了全面的综述;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技术途径;展示了自然地理学家对塑造自然地理学学科形象所作的贡献。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主要以年代为序分成三大部分:*部分涵盖了1850 1980年的学科发展情况,回顾了自然地理学从奠基到近期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考察了该学科近今的各种研究途径。第三部分展望了该科学在新千年的发展趋势,特别关注在全球尺度和文化层面上的创新之路
本书基于现代地理学、土地科学、景观生态学、水文气象学等相关理论,结合计算机、空间、遥感等信息技术和现代数理统计方法,以阿克苏绿洲为研究对象,遵循 格局现状 时空演变与驱动 生态安全响应 的逻辑路线,在系统分析和探讨近十年来阿克苏绿洲植被、水环境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从生态承载力、生态敏感性、景观格局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等角度分析阿克苏绿洲生态安全的时空异质性。研究成果对保护阿克苏流域水质生态安全,促进流域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也为类似区域的农业和水资源管理、生态安全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自然地理学原理及其在测绘中的应用》分为上、中、下三编。 上编: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绪论及章至第六章,分别是地球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系统地介绍了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中编:地貌及其形态特征。包括第七章至第十五章,分别是地貌要素与地貌形态、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与冻土地貌、风成地貌、重力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地貌、综合自测,重点阐明了与陆地地貌有关的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性质、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制约关系。下编:自然地理学在测绘中的应用。包括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本别是自然地理学的实验、自然地理学的野外实习、应用案例,主要介绍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的工作程序、基本方法、技能要求以及典型的应用案例。 本书注
《浙江地理/“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省市区地理》是《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中的浙江分册。浙江经济发达,科技进步,但区域地理研究比较落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专著或教材缺乏,致使不论是高校区域地理教学,还是基础教育的乡土地理教学都缺少可参考和选用的含有较新资料的教材。因此,我们非常荣幸地接受了编写《浙江地理》的任务。编写组深感担子之重,责任之大。全体成员团结协助,克服参考材料不够充分、资料零散等困难,按照《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的写作大纲,结合浙江的实际,写成了编写任务。 《浙江地理/“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省市区地理》分为总论、分论和专论3个部分,共13章。总论部分共3章,分别对浙江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资源特征、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进行详细论述,并且
“朝天录”是朝鲜使团出使明朝后留下的使行纪录,大量记述使团成员的沿途见闻,是研究明代北中国的珍贵史料。特别是,其中包括不少对驿路、城池、关隘、名胜等各类地理景观的记载,这使得系统运用“朝天录”研究明代北中国的地理问题成为可能。 本书以专题形式对此议题进行讨论,分别阐述“朝天录”地理记载的内容与来源、“朝天”驿路制度及驿路情况、辽东“东八站”的建设与中朝关系、嘉靖至崇祯年间朝鲜使者在北京城的活动与记忆,以及明清鼎革之际“朝天录”所见辽东文化景观之变迁。 从文本、制度、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解读朝鲜“朝天录”的相关地理记载,不仅可以补充中国史料之不足,提供 加细致而全面的明代北中国图景亦为探讨朝鲜使者的活动、记忆、心态及中朝关系提供另一视角。
“浪漫”与“地理学”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地理学脚踏实地,充满常识,亦是生存所必需。在过去,每个人都要懂得去哪里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而如今,所有人都必须细心经营地球家园,使之 宜安居。当今的地理学著作缺乏戏剧性,地图、数据、描述和分析比 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那是一个英勇探索的时代。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作者指出,若是将精神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或许人类需要将整个宇宙当作游乐场: 中庸之道,信奉诸如光与暗、高与低、头脑与肌肉等两极化价值,皈依一些并不满足生存需要,却迎合热烈的浪漫渴望的地理环境。全书以灵动的笔调,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
地球并不平静,时刻运动中的板块以地震和火山彰显自己的活力。作为两种自然现象,地震可能会给人类造成灭顶之灾;而喷发的火山一方面将地球内部物质送至地表,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以及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无法脱离地震与火山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了解这两种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找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预防自然灾害的办法。本书将结合近几十年来的最新研究,探讨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形成机制、相关影响,并阐释预警与预防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然,进而保护自己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家庭生活用水研究是当前水资源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制定农村用水安全政策的基础。然而家庭用水行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因素众多,如何深入分析与科学地揭示生活用水行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佟艳、樊良新、牛海鹏编*的《渭河流域农村居民生活用水行为及时间地理模型研究》针对我国农村安全用水管理的需要,在当前农村普遍获得改善性供水的背景下,以渭河干流若干自然村为例,通过家庭问卷调查与用水日记相结合的方法,并引入时间地理学理论、Douglas秩序与污染(Matter out of place)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家庭生活用水行为的变化过程及原因综合分析。本研究明确了社会经济、用水习惯、传统文化与节水意识等与家庭用水之间的关系,揭示影响家庭用水行为的主导因素,构建了基于家庭时空秩序视角的家庭
在国家*高教司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理科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中,地理科学类的地理科学(师范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都开设《自然地理学》课程,并要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了满足这一教学要求,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选编了这本《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教材,与《自然地理学》教材(刘南威主编)相匹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适于开设《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学校或专业本科生及相关专业学生使用。 主要内容包括:*章,行星地球实验与实习;第二章,地质实验与实习;第三章,地貌实验与实习;第四章,气候实验与实习;第五章,水文测验与实习;第六章,土壤实验与实习;第七章,植物实验与实习;第八章,动物实验与实习;第九章,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规律实验与实习;第十章
暂时没有内容
国务院**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所编著的**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培训教材共6册,本书是**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培训教材之五,是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基础性教材。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空间数据库基本概述、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概述、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设计、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入库主要步骤、数据库管理与分析系统、数据库运行环境建设、数据库成果及应用等。本教材内容与普查数据建库技术文件保持一致,是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建库的工具书及各级普查建库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地理学是人类认识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应对粮食生产、交通障碍、资源匮乏、气候变迁等一系列生存难题不可或缺的手段。 ,海平面上升、森林过度砍伐、物种灭 、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移民等挑战日益严峻,地理学的意义愈发凸显。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方法、学科意义和价值,梳理了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打开了地理学的大门。
?地理科学导论?是关于地理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具有鲜明哲学性质的基础理论学术著作,是系列学术著作“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丛书”中的一部,是地理学思想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成果,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本书系统阐述了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核心、学科体系、基本价值、研究范式、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现代发展等基本理论问题.
内容简介:本书遵循 现状-问题-经验借鉴-对策 的逻辑结构,呈现我国自然保护区域及其管理体制现状背景、现实问题、政策背景,参考全球相关背景和他国模式,以近年国家已经确定的方针政策为逻辑原点和思考边界,推演、论证并提出了重构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域的详细方案。
由中国地理学会编著,介绍了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学科发展情况,并对本学科的进展做了全面而准确的总结。学会对所负责的学科发展研究初稿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后,为研究成果的后完成提出实质性修改意见和建议。整套丛书的特点:,确保权威性,注重研究工作的质量,确保研究报告为反映各学科发展情况的*权威性的指导性丛书;第二,体现前瞻性,学科涉及面较大的不要求面面俱到,应注重体现*热点、前瞻和重大学术进展;第三,将2007年第四季度学科发展的内容纳入进去,做到严谨、完整;第四,时效性好;第五,整体性强。
基于地理学理论和实践,鲍捷、吴殿廷*的《空间尺度与系统--中国海陆统筹发展战略的地理学研究》对海陆统筹发展战略作出阐释,从空间层次和尺度转换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海陆统筹的目标和对策:在全球尺度上关注海权问题的政治解决途径和基于通道安全的海外利益优化重组;在全国尺度上分析港-腹空间格局整体效应以及海陆产业耦合关联机制;在区域尺度上针对陆-海分异提出不同类型区域的统筹方略;在地方尺度上梳理环境变迁中的陆-海关系选择以及地方尺度重组的过程及效应。本书旨在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分析框架。 本书可供国家宏观决策部门、涉海地方政府综合发展部门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学习参考。
导语多年来,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师生们一直以杭州及其近郊作为认识实习的场所。沈忠悦、李睿主编的《杭州地区地学实习教程》是在我系历年的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和地理认识实习指导书的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写的,其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份在杭州及其近郊进行认识实习的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教材。本教程涵盖了杭州西湖山区与杭州近郊景区地质与地理,内容丰富。 本教程有机融合了地质类和地理类学生实习的内容,适用于“地质认识实习”和“地理认识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现了通识教育、大类培养的教学理念。 野外地学认识实习是地学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通过野外认识实习,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掌握野外地学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学问题的能力。 杭州山水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