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的评论部分会涉及各项诺贝尔奖的内容和某些事件。由于20世纪的诺贝尔奖已多有描述和研究。本书所介绍的是新世纪(21世纪)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即从2000年起。本书的视角是把生理学和医学当作与社会学交叉的学科,并且将其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待,因此,在生理学或医学奖外,各年度涉及其他奖项的有关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也在介绍之列,并且也或多或少涉及诺贝尔奖100多年的历史。尽管本书介绍的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其他诺贝尔奖项,即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外的物理、化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奖,而且把它们当作整体的诺贝尔奖文化来看待。
该书为《中国古生代区域综合地层及标志化石图集》之一。该丛书共6册。(1)科学性:代表中国古生代地层的zg研究水平;囊括了中国古生代研究的典型剖面,及各个时代的标准化石描述;作为标杆地层及标准化石,是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地层对比研究的基础。(2)普及性:丛书文字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约60个综合柱状图,多个高分辨率标准化石图版,可用作工具书;可用于研究部门查阅资料,深入地质研究;可用于地质部门的地质调查,如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质矿产研究所等;也可用于学生的学习资料。
本书是中国石炭纪牙形刺研究首次全面总结,书中全面总结了中国石炭纪牙形刺研究的历史、形态构造和分类、特别是详细讨论了牙形刺的生物地层和各阶的地层界线。 由于牙形刺动物群的分布与发育受岩相的控制,本书探讨了不同相区的牙形刺动物群之特征,并在华南斜坡深水相区共建41个牙形刺带,而在浅水相区则仅有13个牙形刺带。在北方,由于海相地层发育不全,仅见浅水相区的8个牙形刺带。本书根据现有的牙形刺带,对我国石炭系的区域性阶与国际标准阶进行了对比。 本书根据*资料和新的分类原则,对前人发表的属种进行厘定和重新描述,共有2目11科43属的332种和亚种。 本书可供科研、生产单位和高等*门参考应用。
《松嫩平原杨树防护林与农田土壤特性差异研究》以东北松嫩平原地区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分别采集了兰陵、肇东、杜蒙、肇州、富裕、明水6个地点的杨树防护林带及其相邻农田土壤样品,并对每个样地的基础数据进行了调查。主要从土壤有机碳截获、土壤肥力、土壤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丛枝真菌特征产物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及组成、土壤物理化学组分及养分碳截获、土壤矿物X射线衍射特征、土壤傅里叶红外线官能团组成、杨树和农田土壤同位素丰度变化及碳周转、土壤孔隙特征及调节效率差异等方面分别探索了杨树防护林与农田的差异。《松嫩平原杨树防护林与农田土壤特性差异研究》共分为11章,研究内容将为我国东北地区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三北”防护林土壤维持功能评价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