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丽春、沈卫德主编的《蚕体解剖生理学(新世纪蚕学特色专业系列教材)》系统阐述蚕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全书共15章,介绍蚕的生活史及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蚕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蚕的消化与食性、物质代谢、呼吸、循环、排泄、感觉、运动、丝物质合成、生殖发生、生长发育、蜕皮变态及滞育等生命活动现象及生理调节机制。在吸取已有教材精髓的基础上,尽量将本学科的研究新成果、新进展融入其中。本书可作为大中专院校蚕学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昆虫及蚕业研究的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使用植物生长活性物质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系统的平衡和物质代谢,从而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实现作物生产的高产、优质、低耗,是一项可以有效开发良种遗传潜力、克服环境障碍、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及作物生产力的重要技术资源。叔胺类活性物质是一类具有高生物活性、低分子量特性的胺类化合物,以DCPTA[2一(3,4一二氯苯氧基)三乙胺]和DTA一6(己酸二乙氨基乙醇酯)为此类典型活性物质的代表。叔胺类活性物质DCPTA和DTA一6对作物具有增产、改善品质及抗病、抗逆的生理功能,已广泛应用在蔬菜、花卉、林木及大田作物的研究中。 《叔胺类活性物质对玉米、大豆苗期叶片光合及激素的调控机理》一书的出版是叔胺类活性物质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需要。本书以玉米(C作物)和大豆(C作物)为材料,阐述了叔胺类活性物质DCPTA和DTA一6对不同类型作物的光合及激素的调控
《定量生理学》详细讨论了能量和质量传输的原理及在生理系统的表现,讨论了体内自动调节和维持平衡的机制,也讨论了一些脏器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生理等特点。但要强调的是,各部分都包括生理系统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生理过程的调节、整合和系统中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大多数是以数学、物理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来阐明的。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各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物理学科、生物学科和医学工作者参考,旨在使读者了解如何应用工程技术方法来分析解决生理系统问题的方法。
本书内容包括3章基础内容(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统计),其中统计放在附录;8章(3-10)是为基本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5章为基因组分析部分。 编写力争简明,突出重点,对书中涉及较难的概念或方法将提供视频或额外文字说明。 全书章节基本按3部分来编写: 导学案例 (Case):相关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明白有什么用。 理论指导 (Intro):理解生物信息学与基因组学的基本原理与概念。 方法实践 (Lab):掌握生物信息学与基因组分析的方法与实践操作步骤。
《生理学实验(第4版)》以高等院校 生理学实验 课程与教材持续建设为基础,共有11章72个实验项目,涵盖基本组织器官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涉及整体与宏观生理学、器官与组织生理学、细胞与分子生理学的不同层面、不同深度的实验。 《生理学实验(第4版)》的修订坚持系统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先进性原则,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保持教材第3版的主要特点:注重实验体系层次的完善、实验的原创性和可操作性、实验方法的探索研究以及实验报告与论文的撰写。尤其加强了实验背景的介绍,增加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性,希望能 点燃 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苗;配套数字课程网站(http://abook.hep.comcn/45605)包括了生理学相关知识扩展、部分实验操作的录像、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相关图片、优秀实验报告展示、参考文献及中英文名词索引,以
本研究通过两大部分,分别探索植物在非生物胁迫下抗逆性的生理响应机制。部分阐明在重金属胁迫下,灰杨对镉的耐性及解毒生理机制。 第二部分揭示了在干旱胁迫下植物体内活性氧代谢的变化规律。糜子和谷子是我国北方旱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具有抗旱、耐瘠、生育期短等特点,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作为医食兼用的重要食品资源,糜子和谷子在现代功能型食品开发中的地位迅速上升。然而,由于关于糜子和谷子的科研起步较晚,基础性研究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产量和品质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拔节后植株代谢生理特性缺乏系统研究,大田生产缺乏适栽品种,加之栽培管理粗放,单产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加强糜子和谷子品种选育,探索糜子和谷子植株生长发育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