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动物学是一个活跃的学科,每周都有有关新发现了某某化石的报道,而且还不仅是恐龙!这部新版的教材概括了国际范围的古脊椎动物学,还特别介绍了中国的激动人心的新发型。《BR》 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师古脊椎动物学这个学科。靠猜测来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年轻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崭新的数码和影像方法来探索生命树、宏演化,全球变化以及功能形态学。《BR》 本书的第四版做了全面修订。增加了支序系统学框架及功能和发育方面的篇幅。辅助研读的内容包括:每章要点、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推荐阅读的文献和网址。
本书在对古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的基础上,聚焦于如何针对研究问题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全书分为十章,涵盖了古生物学的生物宏演化(evolutionary?trend)、生物灭绝事件(mass?extinction)、系统分类(systematics)、系统发育(phylogeny)和形态演化(morphological?change)等多个方面,以及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等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
本书是以油画的艺术形式展示自46亿年前地球诞生的太古宙开始直至全新世各地史时期陆地植物景观的画册。作为古植物学研究者的画作者,希望能将科学和艺术结合,去展现那遥远、宁静、深邃的史前植物世界的斑斓景色。画作主要依据我国各个地史时期丰富的化石资料,综合古生物学家的重要典型研究成果,以油画的形式复原了各地史时期陆地植物景观36幅,并附有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展示了漫长的前显生宙藻菌发展时代,以及显生宙以来的地衣苔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发展时代景观的演替,直至人类栽培作物景观的出现。
本册志书是对2016年12月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基干主龙型类、鳄型类和翼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包括29科86属102种(不包括存疑属种和未定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附有159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册志书内容包括2022年以前中国已发现且系统研究过的奇蹄目犀超科(Rhinocerotoidea)化石,共计5科61属147种。《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三卷 基干下孔类 哺乳类 第八册(下)(总第二十一册 下) 奇蹄目Ⅱ:犀超科》介绍了犀超科的发展与现状、形态特征、演化与分类等方面内容,并简要叙述了中国犀超科的研究历史。科级分类阶元主要包括定义与分类、鉴别特征、分布与时代,以及相关问题的评注;属、种级阶元有较详细的厘定,包括异名录、模式标本、鉴别特征以及产地与层位等,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三卷 基干下孔类 哺乳类 第八册(下)(总第二十一册 下) 奇蹄目Ⅱ:犀超科》附有插图151幅,正文之后有学名索引。
朱敏等编著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卷鱼类第1册总第1册无颌类)(精)》包括了脊椎动物总论和无颌类两部分。在脊椎动物总论中简述了脊椎动物在生命之树中的位置,概述了脊椎动物的骨骼构造与其他主要特征,讨论了现代动物分类学与脊椎动物的分类,并介绍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发展简史。无颌类部分分为导言和对无颌类在我国所发现属、种的系统记述。导言中简述了无颌脊椎动物的分类及各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与地史、地理分布,讨论了牙形动物之谜,重点介绍了盔甲鱼亚纲的解剖学特征,并总结了中国无颌类化石研究历史。系统记述部分记述了截止至2012年底在中国 发现并已发表的无颌类化石,包括海口鱼目、圆口纲、花鳞鱼亚纲和盔甲鱼亚纲,共18科61属82种,并附有92张化石照片及插图。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
本书是一个勇敢的尝试,介绍古生物学和化学结合而成的一个新兴多领域的交叉学科,以“看进骨头内”为思维指导,从更完整的角度,探索地球生命的演化,充实人们对于浩瀚宇宙中这颗小蓝色星球的认知,让我们因为更充分的了解而更加爱护保护它。透过结合先进的传统古生物学和化学,让我们不止更详尽地看进化石样本内部细节,也看到更完整的外围岩内成分与变化的真实情况。如此的结合,把古生物学提升到一个系统性量子跳跃阶层,同时也打开了一个化学界的新领域;通过加入化学方面的努力,可以揭开并了解更多的地球生命演化;这是我们该做的双赢科学进步——让我们从里面到外面全盘了解,其威力和影响,无可限量。
本册志书是对2018年7月之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鸟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和总结,内容包括鸟类导言、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系统记述。导言包括鸟类的定义、系统发育及分类,鸟类骨骼特征及鸟类化石在中国的地史及地理分布,中国鸟类化石的研究历史等。系统记述将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了介绍。中生代鸟类部分对近期有关中生代鸟类,特别是一些高阶分类单元的分支系统学研究的成果做了介绍;记述了包括热河鸟目、会鸟目、孔子鸟目、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83属92种。新生代鸟类部分记述28属32种。共计111属124种。每个模式种均附有图片,对一些存有争议的高阶分类单元进行了概要评述。志书还提供了较完整的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在较系统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尤其是古方志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原文献摘编的形式,对古文献中记载的野生动物资料深入发掘,认真进行鉴别、确认与梳理,较全面、系统与客观地反映古人对野生动物的分类、命名以及形态特征描述、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等相关信息的记载。一方面,以现代动物分类系统为基础,对古文献中所记载并已鉴定出的动物,涉及原生、刺胞、线形、环节、星虫、蜢虫、软体、节肢(甲壳、肢口、唇足、倍足、蛛形)、腕足、昆虫、棘皮、头索、鱼、两栖、爬行、鸟、哺乳等门(纲)的物种进行归类。另一方面,按照历史动物地理学原理,系统展现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各地的野生动物分布状况,既涉及各省级行政区,还涉及大部分地(市)级行政区,甚至一些县级行政区的野生动物分布状况。不仅可以应用于动
《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在较系统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尤其是古方志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原文献摘编的形式,对古文献中记载的野生动物资料深入发掘,认真进行鉴别、确认与梳理,较全面、系统与客观地反映古人对野生动物的分类、命名以及形态特征描述、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等相关信息的记载。一方面,以现代动物分类系统为基础,对古文献中所记载并已鉴定出的动物,涉及原生、刺胞、线形、环节、星虫、蜢虫、软体、节肢(甲壳、肢口、唇足、倍足、蛛形)、腕足、昆虫、棘皮、头索、鱼、两栖、爬行、鸟、哺乳等门(纲)的物种进行归类。另一方面,按照历史动物地理学原理,系统展现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各地的野生动物分布状况,既涉及各省级行政区,还涉及大部分地(市)级行政区,甚至一些县级行政区的野生动物分布状况。不仅可以应用于动
美国知名学者和艺术家保罗在本书中描述了735个恐龙物种。全书分成两个部分。 起始部分包括了恐龙演化、生物学和行为等诸多方面的讨论。主体部分 “恐龙类群”分成三个类群:“兽脚类”、“蜥脚形类”和“鸟臀类”。每一个物种的介绍都很简明,主要包括结构特征、时代、分布和栖息地方面的信息。 整本书还包括了超多600幅彩色和黑白的复原图,其中有130幅生态彩图(一些是精美的场景);将近450幅骨架、头骨、头和肌肉的绘图,还有8幅古地图。 《普林斯顿恐龙大图鉴》比其他任何恐龙书在语言和表达上更科学,它的复原图是的,它将带给恐龙爱好者一场视觉盛宴。
\\\"你知道吗?中国是目前 上发现恐龙数量ZUI多、种类ZUI丰富的 ,中国科学家在恐龙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发现对 的恐龙研究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书汇集了近年来中国恐龙研究的前沿成果,是对中国恐龙的礼赞。 从只有喜鹊大小的奇翼龙,到10米长的永川龙,再到有4个翅膀的小盗龙,以及发现、探索过程中有趣的故事……跟随中国青年古生物学者邢立达,透过100 张全彩、科学的恐龙高清复原图,一起追寻这些远古地球霸主的印迹,开启一段在亿年前蛮荒世界里的奇妙旅程……\\\"
本书在系统描述中国大量笔石属种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发现的新材料,修正和补充中国西北笔石带的划分及其与国外的对比,分析中国奥陶纪地层分区及其岩相生物相特征,另外还论述了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类型,以及正笔
本书从稀疏诊断的角度出发,针对现有特征辨识技术:匹配滤波策略和智能学习策略的不足,介绍了结构化稀疏学习诊断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核心的技术。通过从一维结构化稀疏:加权协同稀疏结构、非负有界稀疏结构;过渡到二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大学自2017年起联合开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深时特提斯生物与环境演变”专题专著,亦系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研究之集成成果之一,由参与青藏高原
本册志书内容包括2022年以前中国已发现且系统研究过的奇蹄目犀超科(Rhinocerotoidea)化石,共计5科61属147种。书中介绍了犀超科的发展与现状、形态特征、演化与分类等方面内容,并简要叙述了中国犀超科的研究历史。科级分类阶元主要包括定义与分类、鉴别特征、分布与时代,以及相关问题的评注;属、种级阶元有较详细的厘定,包括异名录、模式标本、鉴别特征以及产地与层位等,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书中附有插图151幅,正文之后有学名索引。 本书是 外凡涉及地学、生物学、考古学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博物馆有关科研人员及业余古生物爱好者的基础参考书,也可为科普创作提供必要的专业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在较系统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尤其是古方志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原文献摘编的形式,对古文献中记载的野生动物资料深入发掘,认真进行鉴别、确认与梳理,较全面、系统与客观地反映古人对野生动物的分类、命名以及形态特征描述、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等相关信息的记载。一方面,以现代动物分类系统为基础,对古文献中所记载并已鉴定出的动物,涉及原生、刺胞、线形、环节、星虫、蜢虫、软体、节肢(甲壳、肢口、唇足、倍足、蛛形)、腕足、昆虫、棘皮、头索、鱼、两栖、爬行、鸟、哺乳等门(纲)的物种进行归类。另一方面,按照历史动物地理学原理,系统展现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各地的野生动物分布状况,既涉及各省级行政区,还涉及大部分地(市)级行政区,甚至一些县级行政区的野生动物分布状况。不仅可以应用于动
本书对中国陕西省大荔县出土的一具中 新世人类颅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测量,并与其他人类颅骨化石做了比较研究。大荔颅骨是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征和已经达到人类演化中“现代”水准和状态的,以及中间状态特征的综合体,表现出人类演化过程中的形态镶嵌。其他中 新世颅骨也有“现代”特征,但是都比大荔的少得多,提示古人类形态“现代化”的进程在中 新世已经有了展现,大荔颅骨所代表的人群可能与现代人相应特征的形成有过比较多的联系。大荔颅骨大量特征与中国其他中 新世人相同或相近,还与国外其他中 新世人共享许多特征,代表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与境外古人类有过杂交的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荔颅骨的研究为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说和中国古人类网状的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假说增添了形态学证据。本书还为人类演化提出一个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