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古生物研究者和化石爱好者撰写,是一本图鉴,也是一本寻找化石指南。基本囊括了所有化石种类,包括植物、珊瑚和海绵、棘皮动物、腕足动物、节肢动物与笔石、软体动物、脊椎动物、痕迹化石,共收录190余种。每种化石均有图片,并配有详细的尺寸、时空分布和化石故事。本书为读者讲解了化石的基本知识,如何为化石、话是如何形成、化石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石推断古生物年代。对每种化石进行介绍时,突出实操性,这一点无疑使得本书可以作为野外观察手册使用。在科普的同时,也令读者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时间对于生物的精雕细刻。
古脊椎动物学是一个活跃的学科,每周都有有关新发现了某某化石的报道,而且还不仅是恐龙!这部新版的教材概括了国际范围的古脊椎动物学,还特别介绍了中国的激动人心的新发型。《BR》 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师古脊椎动物学这个学科。靠猜测来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年轻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崭新的数码和影像方法来探索生命树、宏演化,全球变化以及功能形态学。《BR》 本书的第四版做了全面修订。增加了支序系统学框架及功能和发育方面的篇幅。辅助研读的内容包括:每章要点、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推荐阅读的文献和网址。
本书在对古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的基础上,聚焦于如何针对研究问题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全书分为十章,涵盖了古生物学的生物宏演化(evolutionary?trend)、生物灭绝事件(mass?extinction)、系统分类(systematics)、系统发育(phylogeny)和形态演化(morphological?change)等多个方面,以及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等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
《古生物学基础实验指导书》系统地介绍了古生物化石的特点,化石的采集、处理,化石的研究方法与应用等古生物实践基础知识,以及古生物重要门类标准化石实验观察与鉴定方法。内容包括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指导、作业或思考题、知识扩展阅读材料等。
本册志书是对2016年12月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基干主龙型类、鳄型类和翼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包括29科86属102种(不包括存疑属种和未定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附有159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恐龙探秘》人们对恐龙的迷恋似乎是永无止境的,众多有关恐龙的热门电影和纪录片声称准确再现了这些动物,从而愈加突出了恐龙的魅力。但是这些复原的可靠性如何?它们能够真正反映恐龙世界的新发现或*近的研究成果吗?戴维诺曼的这本小书阐述了从古代神话到现代科学人们解读恐龙的详细历史,着重展现了科学家是如何将解剖学、遗传、法医学,甚至工程设计学结合在一起,来研究和描绘恐龙的外表特征、食性、运动模式以及相互交流方式的,可谓古生物学研究者和恐龙爱好者的佳作。
本册志书是对2018年7月之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鸟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和总结,内容包括鸟类导言、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系统记述。导言包括鸟类的定义、系统发育及分类,鸟类骨骼特征及鸟类化石在中国的地史及地理分布,中国鸟类化石的研究历史等。系统记述将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了介绍。中生代鸟类部分对近期有关中生代鸟类,特别是一些高阶分类单元的分支系统学研究的成果做了介绍;记述了包括热河鸟目、会鸟目、孔子鸟目、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83属92种。新生代鸟类部分记述28属32种。共计111属124种。每个模式种均附有图片,对一些存有争议的高阶分类单元进行了概要评述。志书还提供了较完整的参考文献。
恐龙蛋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化石类型。它不仅保存了恐龙的繁殖行为、生理特征等生物学信息,而且也保存了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和古生态等地质学信息,为研究恐龙的生理、繁殖行为及其生存时期的地质环境背景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材料,具有其他古生物化石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近百年的研究过程中,中国多地发现的大量恐龙蛋化石,为恐龙蛋系统古生物学及相关的地层学、古地理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本书集结了我国奥陶纪地层和古生物研究的一批专家,涉及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化学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定量地层学、生态地层学、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等学科。 本书共汇集了化石图版175个,其中笔石33个、牙形类17个、腕足动物37个、三叶虫19个、头足类25个、几丁虫15个、疑源类9个、放射虫8个、珊瑚9个、层孔虫3个。除了珊瑚和层孔虫主要限于晚奥陶世外,其他门类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奥陶纪,从生物带、生物群落、生物组合的不同角度形成了贯穿奥陶纪的多门类生物地层序列。
《灭绝的哺乳动物图鉴(精)》以 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形式,汲取当代古脊椎动物学 领域*科研成果,系统地勾画了哺乳动物的分类体系和演化历史。 全书共分为16章,除第1章和 第4章是对古生物学中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的介绍外,其余章节则以系统关系图为 主线,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时代范围跨越中生代和新生 代的283种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同时还配有283幅这些动物的原创复原画。 《灭绝的哺乳动物图鉴(精)》适合古生物学爱好者、古哺乳动物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及博物馆工 作人员等读者阅读。
本书以构造及盆地演化分析为主线,应用盆—山耦合、平衡剖面等理论和方法,系统地提出了对冲构造体系,进行了一级、二级、三级构造单元划分,确定了江汉平原东部构造格架和构造演化阶段,提出了以基底面和基底内幕三套主滑脱拆离面,志留系、泥盆系等为辅滑脱面构成的各种样式的拆离-滑脱构造,建立了六种典型构造组合与复合形成过程模式,结合勘探现实和油气成藏理论,对该区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评价。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册(总第五册) 两栖类》是对我国化石两栖类形态学、分类学、系统发育学和生物地层学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册(总第五册) 两栖类》使用的"两栖纲"和"两栖类"采用其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现生两栖类及其中、新生代的化石近亲,也包括古生代和中生代的非羊膜类四足动物。《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册(总第五册) 两栖类》包括我国已知化石两栖类1亚纲5目27属34种及10个未定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及以上的阶元中均有概述做总体介绍。在所有阶元的记述之后均有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
本书针对生物信息学领域中海量的生物数据,分别从微阵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基因调控网络的分析和构建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分析等角度,系统介绍机器学习、统计学习及各种智能算法在生物信息学相关领域的应用。机器学习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重心集中在观测和探索生物现象,以及建立统一的形式化的模型对生物学现象加以阐释。本书针对生物信息学领域典型的癌症诊断模型、基因调控网络构建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3 个研究方向展开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方法的分析与研究,为生物信息学方向的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知识,也为相关研究人员在相关方向提供了参考信息。
《挖掘者手记:一位古生物学者的荒野之旅》(李淳著)以游记和杂文的形式记述作者野外考察和游学经历,以及古脊椎动物学有关领域的历史沿革、工作方法和*成果。书中不仅有作者发现贵州关岭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和改写了教科书的“半甲齿龟”的传奇历程,还描写了他进行东方恐头龙,混形黔鳄、中国龙龟等古爬行动物研究中的逸闻趣事。本书同时还展示了这一古老学科活泼有趣、惊险刺激的传奇色彩,也对我国古生物学当下面临的种种乱象作出独立冷静的思考与评论。
中国中生代地层中脊椎动物足迹化石十分丰富,记载着古脊椎动物的类型及其行为方式和生态环境。其种类主要包括恐龙类、鸟类,鳄类及假鳄类等。截止到2013年年底,中国境内在21个省市自治区的63个县级地区识别出中生代脊椎动物足迹化石51个足迹化石属,70个足迹化石种,另有37个未定属种。其地质时代从三叠纪晚期一直到白垩纪晚期。《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八册(总第十二册)中生代爬行类和鸟类足迹》按照古脊椎动物的自然分类体系的顺序,系统记述了中国中生代脊椎动物足迹化石。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是一个神奇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中生代时期(距今约 2.52 亿 ~ 0.66 亿年)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河湖纵横,为恐龙等各类生物的繁衍生息,以及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形成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新疆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为研究我国北方中生代地质与生物演化提供了一个理想场地,也成为 一带一路 沿线及相关国家的地学家们长期关注的地方。20 多年间,古生物学家孙革和莫斯布鲁格率领的中德合作科研队在新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中生代地层古生物合作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如首次发现迄今的侏罗纪恐龙 新疆巨龙 、迄今规模的鄯善侏罗纪恐龙足迹群、早三叠世水龙兽、侏罗纪准噶尔兽等哺乳动物新组合、新疆龟新种、郝家沟晚三叠世植物群,以及对新疆中侏罗世白杨河植物群及沙尔湖植物群等开
《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按照进化的轨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冰河世纪的史前动物,既有亚欧大陆的猛犸象、锯齿虎这些冰川时代有代表性的物种,也有美洲大陆的短面熊、美洲拟狮等大型掠食者,还有大洋洲的古*、非洲的恐象,等等。这些物种涉及飞禽、走兽、爬行类等众多类型,书中不仅对这些史前动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作了详细讲解,还配备了大量精美的手绘图和照片进行还原。除此之外,《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还描述了冰河世纪史前生命的演化轨迹以及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展示了冰河世纪的神奇与蓬勃生机。
本册志书是对2017年以前在中国(台湾资料暂缺)发现并已发表的长鼻目、蹄兔目以及鳞甲目9科22属64种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与总结。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及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所有阶元的记述之后通常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第3卷.基干下孔类、哺乳类.第10册,蹄兔目、长鼻目等(总第23册)》附有133张化石照片及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