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物疗法——益生菌与人体微生物菌群的革命》总结归纳了作者过去20多年来在国内外处于前沿水平的生物科技公司、制药(生物制品)、营养科学公司和世界著名的益生菌、益生元研究机构及生产制造商,从事微生物组与益生菌(和益生元)、乳酸菌和酶制剂、发酵食品、消费者健康品、细胞营养品和植物药(特别是植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等应用领域的全球研发与项目合作、工业实践中,所获取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以及科学研究、市场与技术应用的成果。全书共分为16章,先回顾并思考了发现益生菌、微生物组和微生态领域的历史发展过程,又精要论述了益生菌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亦介绍和阐述了2010年以来,生命科学和医药科技界内*热门的、与人体微生物菌群研究紧密相关的“肠脑轴和神经益生菌”的科技进展和市场应用等。《自然生物疗法——益生
本书在汲取国内外众多优秀教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环境领域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从细胞、分子或种群等不同水平上研究环境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生态分布等,并从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的角度叙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还介绍了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并含有与其配套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本书内容全面,文字简明,概念清晰,书中各章节前均有 学习重点 ,章节后附有 建议阅读 本章小结 和 思考与实践 ,力求重点突出,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并可供从事环境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微生物学前沿》由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恒研究员担任名誉主编,国内外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知名微生物学者组成编者团队。 本书在扼要介绍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基础上,涵盖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放线菌、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病原病毒与分子免疫、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探索等十一个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水平。全书各章都配有详实的图表。为了扩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需求,每章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查阅参考。
本书主要对厌氧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古生菌域以及产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厌氧氨氧化细菌、铁还原菌这几类重要的厌氧微生物进行系统的论述,并简要介绍厌氧微生物在废水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燃料电池、临床医学等工业方面的应用。
环柄菇类真菌属蘑菇科,其中有些种是有名的食用菌,而有的种则是剧毒菌,误食此类毒菌常常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作为分解者,环柄菇类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介绍了该类真菌的经济价值,阐述了该类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系统分类研究历史,记载了我国该类真菌14属104个分类单位(含种及变种),每种有形态描述、特征插图、生境、分布和必要的讨论等,并注明了各种的可食性或剧毒性。《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提供了我国该类真菌的分属检索表、各属的分种检索表,对物种丰富的环柄菇属还编制了分组检索表。书末附有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各属代表种的彩色图片。
地质环境微生物代表着地球生命的极限和边界,对探索生命起源、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行星科学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微生物拥有特殊的基因和酶,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推动深地、深海、深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R》 本书分别从学科领域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研究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未来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全书共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三大部分,涵盖59个实验,其中包括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微生物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微生物生长?病毒?育种?菌种保藏?微生物分类?微生物发酵和环境微生物等,为了扩大学生的适应面,在原来的抗生素效价的检测?微生物培养条件的优化设计?小型微生物反应器的操作和主要发酵参数的测定的内容上,又增加了光合细菌?厌氧菌?植物内生菌?果酒酵母?石油烃降解菌?16SrDNA方法鉴定?乙醇发酵?解淀粉芽孢杆菌抗菌蛋白?生物表面活性剂?微生物浸沥法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等方面的内容?本书特别加强了研究性实验的设计?书后附有详细的附录和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无
本书是由微生物基因组学开创者们撰写,重点介绍了10年来微生物学转向全基因组序列研究的进展,包括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历史、作为基因组学工具的生物信息学、核心功能、微生物基因组的进化、微生物基因组的调查和基因组数据库的应用共6个部分。所有内容均涉及本学科前沿,作者们现身说法,深入浅出,既能使初涉微生物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生们感兴趣,又能使在微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们参考,是微生物学专著中的精品。
本卷记载了我国被毛孢属等束梗孢类真菌8属67种以及它们的有性型,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图解、培养性状及利用价值等相关信息及其在人民生活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前景。对未观察的一些种,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扼要介绍。
该书主要介绍细菌病的种类,不同类型种类的发病机理,细菌病的预防策略。可供医学、兽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可供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食药用真菌因其生长和代谢特性,是天然活性物质和相关酶的资源库,如何深入挖掘、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是研究食药用真菌的重要内容。本书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本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食药用真菌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7章,具体内容包括:食药用真菌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及其应用(第2章);活性物质的合成途径、参与合成的酶及其发酵生产(第3、4、5章);食药用真菌发酵产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类酶(第6章);生物信息学在食药用真菌活性物质与酶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第7章)。
第二版在保持**版特色的同时,丰富生产应用开发实例,就卫生保健产品、食品和饮料发酵、食品添加剂和补充剂、微生物生物量的生产、微生物酶类、燃料和工业化学品、环境卫生物技术等专题展开论述。**修订版还增加了有关发酵终点的判断,细胞自溶的监测,发酵染菌的防治与处理,发酵过程物理参数、化学参数、生物参数及间接参数检测等内容。此外还增加了一些新设备的介绍。 《微生物工程 (第二版)》共分四大部分 28章:**部分微生物工程原理(9章),第二部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8章)第三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设备(4章),第四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工艺和产品,举例(7章)。《微生物工程 (第二版)》将理科的有关知识与必要的工程技术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基本的计算和设计工艺流程的原理
微生物学领域正经历跨越式的发展,创新方法层出不穷。《微生物学方法》在总结微生物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调研和总结了该学科主要研究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内容涉及微生物资源发掘、认识、改造、应用等多个方面,尤其关注了工业微生物研究和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希望与广大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一起, 共同探讨我国微生物学领域方法创新的目标和重点,以便在科学研究过程更科学地应用这些方法,更理性地设计研究思路。
《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第二版)》主要介绍正常自然环境、海洋环境、**环境和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这些环境中的作用和这些微生物及其活性产物的应用;同时也介绍了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使用的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军团菌广泛分布在天然淡水环境和人工水系中, 是引起军团菌病的重 要病原体。《军团菌和军团菌病》由朱庆义、宋亚军 、邵祝军、莫自耀主编,根据国内外有关军团菌和军 团菌病的研究成果、文献资料, 以及编者多年来在军团菌研究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和 实际工作经验编写的 专业书。内容分四部分:部分总论:对军团菌和 军团菌病的基本概念、 诊断标准、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危害性,及其防治 对策,作了简要概述。 第二部分军团菌(嗜肺军团菌和其他军团菌种):军团 菌的分类与命名、生 物学特性、基因结构、毒力基因和分泌系统、致病机 制、微生态学、生物 环境与生命循环。第三部分军团菌病:军团菌病的临 床类型、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治疗与预防对 策。第四部分军团菌 和军团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