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物疗法——益生菌与人体微生物菌群的革命》总结归纳了作者过去20多年来在国内外处于前沿水平的生物科技公司、制药(生物制品)、营养科学公司和世界著名的益生菌、益生元研究机构及生产制造商,从事微生物组与益生菌(和益生元)、乳酸菌和酶制剂、发酵食品、消费者健康品、细胞营养品和植物药(特别是植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等应用领域的全球研发与项目合作、工业实践中,所获取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以及科学研究、市场与技术应用的成果。全书共分为16章,先回顾并思考了发现益生菌、微生物组和微生态领域的历史发展过程,又精要论述了益生菌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亦介绍和阐述了2010年以来,生命科学和医药科技界内*热门的、与人体微生物菌群研究紧密相关的“肠脑轴和神经益生菌”的科技进展和市场应用等。《自然生物疗法——益生
本书在汲取国内外众多优秀教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环境领域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从细胞、分子或种群等不同水平上研究环境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生态分布等,并从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的角度叙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还介绍了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并含有与其配套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本书内容全面,文字简明,概念清晰,书中各章节前均有 学习重点 ,章节后附有 建议阅读 本章小结 和 思考与实践 ,力求重点突出,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并可供从事环境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微生物学前沿》由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恒研究员担任名誉主编,国内外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知名微生物学者组成编者团队。 本书在扼要介绍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基础上,涵盖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放线菌、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病原病毒与分子免疫、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探索等十一个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水平。全书各章都配有详实的图表。为了扩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需求,每章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查阅参考。
环柄菇类真菌属蘑菇科,其中有些种是有名的食用菌,而有的种则是剧毒菌,误食此类毒菌常常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作为分解者,环柄菇类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介绍了该类真菌的经济价值,阐述了该类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系统分类研究历史,记载了我国该类真菌14属104个分类单位(含种及变种),每种有形态描述、特征插图、生境、分布和必要的讨论等,并注明了各种的可食性或剧毒性。《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提供了我国该类真菌的分属检索表、各属的分种检索表,对物种丰富的环柄菇属还编制了分组检索表。书末附有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各属代表种的彩色图片。
本书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海产蓝藻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第?D部关于海产蓝藻类的分类学专著。书中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我国已知海产蓝藻,共计1纲4目22科(包括*亚科)53属123种(包括变种),其中1新科,1新属和10新种,为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新的分类单元。除少数种类因原报道简单而引用公共文献外,其余种类均以产自我国海域的标本为基础进行科学而详细的描述,包括属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产地、地理分布等诸多内容,并附有形态特征构造插图88幅,图版4幅。
地质环境微生物代表着地球生命的极限和边界,对探索生命起源、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行星科学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微生物拥有特殊的基因和酶,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推动深地、深海、深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R》 本书分别从学科领域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研究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未来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本书主要基于对藻类(主要是微藻)DHA技术链的调研,对微藻DHA中藻种选育、发酵培养、收集提取、富集纯化、精制及产品技术开展全球知识产权竞争格局分析,包括全球微藻DHA专利的发展态势、技术分布、潜在的全球竞争、跨国公司的专利布局、专利申请覆盖国家、技术专利优势、研发重点、产品布局等,分析了印度、巴西、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微藻DHA专利保护状况,尤其是针对我国微藻DHA专利申请机构做了详细分析,*后提出微藻DHA技术研发方向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本书共分为七篇,以能源微生物学为基础,从能源转化的微生物学角度,分析能源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和酶类,系统阐述了能源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微生物相关科学以及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微生物在污染控制与治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生物质预处理及水解微生物、沼气发酵微生物、乙醇发酵微生物、石油及煤炭微生物、产氢微生物、产电微生物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工艺流程、应用实践和相关的实验技术等。全书集成了可再生能源及化石能源微生物转化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和新进展。 由于微生物学涉及学科多,知识面较广,所以本书本着简明扼要的宗旨,重点阐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本书主要可作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和生物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用书,亦可作为研究生及博士生的
在鹅膏科真菌中,有些物种是著名的食用菌,而另一些物种则是有名的剧毒菌,在误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记录中,90%以上是由误食毒鹅膏菌所致。我国鹅膏菌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因误食毒鹅膏菌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帮助读者准确区分与快速鉴别我国的食用和有毒鹅膏菌,特编著此图志。本书记载了我国鹅膏科130个分类单元(含种、变种和变型),每种有个体彩图、重要外形和显微特征描述、生境、分布、经济价值及与相似种的区别等信息。书中还有我国鹅膏科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书末附有研究标本、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学名索引。
本书讲述了四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伟大的微生物学先驱??埃米尔?冯?贝林、罗伯特?科赫、保罗?埃尔利希和埃黎耶?梅契尼可夫的故事及其在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呈现了19世纪医学科学的突破,尤其是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揭秘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成员提名与调研诺贝尔奖候选者的有趣故事。
食药用真菌因其生长和代谢特性,是天然活性物质和相关酶的资源库,如何深入挖掘、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是研究食药用真菌的重要内容。本书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本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食药用真菌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7章,具体内容包括:食药用真菌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及其应用(第2章);活性物质的合成途径、参与合成的酶及其发酵生产(第3、4、5章);食药用真菌发酵产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类酶(第6章);生物信息学在食药用真菌活性物质与酶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第7章)。
本书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与广州市南山自然科学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出版。本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实,共 11 章,涵盖内容广泛而自成体系,前三章主要介绍微生物胞外呼吸概论、胞外呼吸菌及其胞外电子传递机制;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别介绍铁呼吸、腐殖质呼吸以及产电呼吸;第七章至第十章着重介绍利用微生物胞外呼吸原理发展的各项应用技术;第十一章为大家呈现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生物地球电池效应。
内容提要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学发展历程、食品微生物研究对象、微生物的基本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代谢、微生物遗传、微生物分类、微生物生态学、食品中的微生物、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微生物与免疫、食品中的指示微生物以及食品微生物学技术等。 在教材的内容结构上,主要考虑三大板块,一是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展示微生物自身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二是延伸阅读,即将微生物基本原理与其在食品行业中的相关技术或应用结合起来,尽可能让读者做到学以致用;三是热点导读,即在每一章的后,提出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研究热点,引导有兴趣的读者做更深入的了解,或作为课后讨论的命题,并不列入课堂讲授的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学基本原理,又能结合食品行业的特点帮助读者解决学习和生产中遇到
《微生物工程(第二版)》是为了配合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学科建设而编写的本科生教材,作者多年从事微生物工程教学和科学研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微生物工程(第二版)》将理科的有关知识与必要的工程技术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基本的计算和设计工艺流程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版在保持*版特色的同时,广泛吸纳了同行建议,丰富生产应用开发实例,就卫生保健产品、食品和饮料发酵、食品添加剂和补充剂、微生物生物量的生产、微生物酶类、燃料和工业化学品、环境生物技术等专题展开论述。 全书共分四大部分28章:*部分微生物工程原理(9章),第二部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8章),第三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设备(4章),第四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工艺和产品举例(7章
本卷对我国子囊菌门中的丛赤壳科和生赤壳科真菌进行了全面的形态学和系统分类研究,记录了26属112种,其中生赤壳科11属45种、丛赤壳科15属67种;对科和属的国内外分类研究概况进行了评述,提供了已研究种的形态描述、图示和必要的讨论,以及中国已知种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上述真菌类群主要是植物和其他真菌上的寄生、兼性寄生或腐生生物,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经济植物病原菌,还有一些可产生具有药用或生物防治价值的代谢产物,少数产生真菌毒素。 《中国真菌志 第四十七卷 丛赤壳科 生赤壳科》可供生物学、菌物学、植物保护学、自然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卷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我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舟形藻科(II)(除舟形藻属Navicula外)分类学研究成果。记叙了双壳缝目舟形藻科3属,共计273个分类单位,其中羽纹藻属Pinnularia(包括8个亚属),有252个分类单位,其中种117个,变种117个,9个变型,9个变种变型。多孔藻属Porosularia(包括2组)共计19个分类单位,种16个,变种3个。湿岩藻属Hygrapetra有2个分类单位,1个种和1个变种。属于我国模式产地的新属1个,种32个,90变种,9变型和9个变种变型。对每一个分类单位均以我国的标本进行形态特征,构造描述,并详细记录了生境、产地和分布,并附有根据我国标本所绘图或照片,或二者兼有。有些还在种之下附有简短的讨论和说明,后面还有英文的各级分类检索表,以及参考文献和名称索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第2版)》主要介绍正常自然环境、海洋环境、*环境和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这些环境中的作用和这些微生物及其活性产物的应用;同时也介绍了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使用的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