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物疗法——益生菌与人体微生物菌群的革命》总结归纳了作者过去20多年来在国内外处于前沿水平的生物科技公司、制药(生物制品)、营养科学公司和世界著名的益生菌、益生元研究机构及生产制造商,从事微生物组与益生菌(和益生元)、乳酸菌和酶制剂、发酵食品、消费者健康品、细胞营养品和植物药(特别是植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等应用领域的全球研发与项目合作、工业实践中,所获取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以及科学研究、市场与技术应用的成果。全书共分为16章,先回顾并思考了发现益生菌、微生物组和微生态领域的历史发展过程,又精要论述了益生菌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亦介绍和阐述了2010年以来,生命科学和医药科技界内*热门的、与人体微生物菌群研究紧密相关的“肠脑轴和神经益生菌”的科技进展和市场应用等。《自然生物疗法——益生
微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是该学科的重要内容。《微生物学实验(第二版)》由长期从事微生物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编写,总结了编者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微生物学实验(第二版)》包括93个实验,共分六大部分:①微生物的形态学研究方法,介绍微生物的制片、染色及形态观察;②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介绍几种常用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及微生物接种技术;③微生物的营养及环境条件,介绍微生物的培养及生长条件;④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介绍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操作技术;⑤微生物育种技术与菌种保藏,介绍微生物的遗传、育种、菌种保藏实验操作方法;⑥应用微生物实验,包括不同环境中(土壤、水体、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微生物细胞的荧光标记、酶活性检测等研究技术,
本教程共4章,30个实验。主要介绍研究微生物细胞化学成分、微生物细胞结构、微生物代谢与微生物代谢调控的实验技术和方法。本教程选取的实验材料包括细菌、古菌、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生理类型包括自养型、异养型及光能营养型,实验技术则融合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力求综合分析和探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本教程选编的实验力求体现教材的基础性、代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本教程对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都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实验步骤清晰,每个实验都有思考题和参考文献。
《真菌生物学实验教程》由中国农业大学组织编写,汇集了各位参编教师多年教学积累的素材,并根据当前教学实际需要编写而成。《真菌生物学实验教程》选择了代表性真菌的形态、生理、遗传学研究的特点,向读者展示了真菌(包括卵菌、黏菌)的多样性,以及当前对于它们形态、生态、生理生化、遗传学研究的技术,包括菌株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细胞的生长与发育,细胞自噬现象的检测,细胞DNA和RNA的快速提取及检测,真菌突变体构建的策略,外源基因在真菌中的表达及目的蛋白的分析等。同时收集了中国农业大学在真菌学实验教学中积累的与《真菌生物学实验教程》密切相关的示范图例、录像和学名发音带读录音等配套的资料,见科学出版社教学服务网站。
本教程为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系列之一,由中国农业大学组织多所高校合作完成。内容涉及菌种及其改造、发酵和检测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发酵条件优化、过程参数控制及能力提高等综合性实验,其中菌种及其改造部分包括发酵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常规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及菌种保藏等实验;发酵设备部分包括离位灭菌和原位灭菌的发酵罐的原理及其使用方法的实验;检测设备部分重点安排了在发酵工业中经常使用的营养、气体及产物分析的气相、液相、红外光谱和质谱的原理及其使用技术的一些实验;发酵条件优化部分的实验重点针对碳源、氮源,以及一些过程参数如pH、温度、溶解氧等的优化而设计;由于不同微生物及其产物形成的过程参数控制差异较大,本教程安排了涉及乙醇、有机酸、氨基酸、蛋白质、酶、多糖和抗生素发酵等一些综合性实验,并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研究生教材:厌氧环境实验微生物学》共分为4篇,包括厌氧微生物基础实验部分、厌氧微生物应用性实验部分、环境工程厌氧微生物实验部分以及综合型、研究型厌氧实验部分。第1篇突出介绍基础厌氧微生物实验的特点,包括如何掌握培养、分离、纯化、观察和检测厌氧微生物的基本技能,以及影响厌氧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和厌氧微生物在处理废物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2篇主要介绍分子技术在厌氧微生物中的应用与实践。第3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厌氧微生物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及固体废物微生物处理与资源化等。第4篇是在验证实验开设的基础上,选择一些与研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研型实验,为学生和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以及实验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附录部分介绍了包括教学常
微生物资源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库,开发潜力巨大,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食品及环保等各个领域。本书将从微生物肥料、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农药、海洋微生物以及工业微生物等方面来介绍微生物资源的应用,系统化、基础化、时代化、新颖化是本书的特点。本书可作为生物学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教材,也适合高等院校学生扩充知识面和了解学科前沿的需要,是一本对微生物较全面的应用介绍方面的书籍。
本书是配合食品类专业开设“基础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卫生检验”及“酿造食品加工学”课程等基础上,总结以往实验课的内容、教学效果及相关实验指导编写的较为系统、连贯、实践性强的实验课程教材,力争成为今后教学改革形成课程群的理想教材。 全书分为微生物学实验准备及检验要求、食品微生物学基础实验实用技术、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技术、食品微生物学应用实验技术以及附录,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染色制片技术,微生物的观察,微生物的接种培养技术,微生物的数量测定及生理代谢试验,微生物菌种分离、诱变育种及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卫生检验以及酿造食品微生物学技术等;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学实验让学生验证理论,巩固与加深所学的知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
《微生物生理学实验教程》共4章,30个实验。主要介绍研究微生物细胞化学成分、微生物细胞结构、微生物代谢与微生物代谢调控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微生物生理学实验教程》选取的实验材料包括细菌、古菌、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生理类型包括白养型、异养型及光能营养型,实验技术则融合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力求综合分析和探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微生物生理学实验教程》选编的实验力求体现教材的基础性、代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微生物生理学实验教程》对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珥都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实验步骤清晰,每个实验都有思考题和参考文献。
本书分为4章,共25个实验,涉及微生物遗传学基本操作技术:微生物正向遗传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微生物基因功能研究技术:基因表达和调控研究技术等4个主要部分。实验操作对象既有革兰民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芽胞杆菌、放线菌),又有真菌(丝状真菌、酵母菌)和古菌。实验技术包括了基因突变,化学、物理和生物因子对菌株进行随机诱变等遗传育种方法,也有目的基因克隆、基因敲除、功能互补和目标蛋白功能性氨基酸位点分析等技术。此外,还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基因表达与调控研究方法,有基因表达分析、细菌单杂交、凝胶阻滞、Footprinting寻找调控蛋白与DNA结合序列等方法。全书力求涵盖微生物遗传学研究常用的技术和手段。
本书涵盖了34 个微生物学基础实验,包括常用的显微镜使用技术,多种代表性微生物细胞的形态描述及结构染色技术,实验室常用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技术,微生物生长及群体生长的测定方法,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噬菌体效价测定,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检测方法,菌种保藏措施等内容。本书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各异,设计的培养措施和接种方法多样,提供的检测手段简明而规范,书后还附有常用培养基及染色剂等的配制方法,并附彩图展示部分重要的实验结果。
本书将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结合。全书共分为10章,19个实训,分别介绍了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特征和观察方法,病毒的结构及外在表现特征,微生物的营养及培养基制备技术,微生物的生长与培养技术,微生物代谢、发酵生产和生化反应在细菌鉴定中的利用,微生物的遗传育种和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生态和免疫学知识等内容。本教材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本教材可供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生化制药技术、食品工艺与检测、生物化工技术等专业的教学使用,也可作为生物制药和食品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是一本内容广泛、选材实际、方法先进并具有一定特色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工具书。它总括了前西北农业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20余年来在微生学教学、科研及生产应用方面的宝贵经验,吸收了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同类教材及研究手册的内容,为适应当今生物科技不断拓展与深化的需要编写而成。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内容共分为8篇。**篇:微生物学基本技术;第二篇:微生物生理生化;第三篇:微生物遗传育种及分子生物技术;第四篇:土壤微生物;第五篇:环境微生物;第六篇:发酵微生物;第七篇:食品微生物;第八篇:食用与药用真菌。《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共设计实验156个,附录16个。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全书共分为16章,主要内容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繁殖及其控制、遗传变异和育种;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环境微生物检测;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新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微生物的分类命名及保藏。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环境监测等专业师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对厌氧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古生菌域以及产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厌氧氨氧化细菌、铁还原菌这几类重要的厌氧微生物进行系统的论述,并简要介绍厌氧微生物在废水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燃料电池、临床医学等工业方面的应用。
细菌之于人类,到底是对手还是盟友?本书为读者讲述了细菌与人类惊人的关系,以及细菌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的历史。作者安妮马克苏拉克是一位微生物学家,她为读者提供了有力而崭新的视角去看待地球上古老的生物——细菌。本书中详细讲述了细菌的生物特征、人类对细菌的认识和研究、细菌与人类文化和产业的发展等有趣的知识和历史掌故,既有生物学知识深入浅出的介绍与讲解,又有人类社会文化的扩展与延伸,内容丰富、涉猎广泛,阅读起来轻松愉快,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前沿科普图书。
全书分为概述、微生物实验和附录三部分。概述主要讲述微生物实验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意义、相关实验记录与报告的规范、实验室规则及安全注意事项、生物安全等内容。实验部分精选了微生物实验的无菌环境和操作,微生物实验的重要仪器,显微镜使用和形态学观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及生长,微生物遗传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微生物检测和鉴定,微生物技术的应用等相关内容的实验。附录内容包括常用染色液的配制、常用培养基配方、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本书以综合性大学、师范、医药和农林院校有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为对象,也可供其他微生物实验技术工作者参考。
全书共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三大部分,涵盖59个实验,其中包括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微生物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微生物生长?病毒?育种?菌种保藏?微生物分类?微生物发酵和环境微生物等,为了扩大学生的适应面,在原来的抗生素效价的检测?微生物培养条件的优化设计?小型微生物反应器的操作和主要发酵参数的测定的内容上,又增加了光合细菌?厌氧菌?植物内生菌?果酒酵母?石油烃降解菌?16SrDNA方法鉴定?乙醇发酵?解淀粉芽孢杆菌抗菌蛋白?生物表面活性剂?微生物浸沥法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等方面的内容?本书特别加强了研究性实验的设计?书后附有详细的附录和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本书共分为三篇,14章。**篇微生物学概论;阐明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其中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和病毒;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与繁殖、微生物的控制和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原理及其应用。第二篇免疫学基础,简要阐明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其中包括抗原、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和免疫学的应用。第三篇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制药、抗生素的体内外药效学研究和药物的微生物学检查。附录部分为基础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本书可供医药院校药学等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药物研究和药物检验人员的参考书目。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是以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地方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共设32个实验项目,分为基础性实验和综合应用性实验两部分。其中,基础性实验15个,综合应用性实验17个。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生物类、农学类、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以及药学类各专业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查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