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显微图解》是与《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植物显微技术》配套使用的参考教材和工具书。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被子植物,第二篇孢子植物,第三篇裸子植物。书中选用显微图片来诠释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展示了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特征与结构原貌。全书共有彩色显微图片700余幅,包括主要农作物、油料作物、观赏植物、果蔬林木等植物学实验教学常用植物。所有图片经过精心挑选,代表性强,显微结构特征明显,并附有相应的文字图注,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书前列出详尽的图片名录,使每一张图片均可直接从图片名录上快速查找;书后附有英汉名词对照表,便于读者查阅。
1 本书是一本专业的水草图鉴,书中共收录了500种不同类型的水草,囊括了市面上常见的经典品种和新品种,分前景草,中后景草,后景草,附着性水草,其他水草等进行讲解。 2 书中以精美的案例形式讲解了前景草,中后景草,后景草等各类水草在草缸中的应用技巧,通过这些精美的案例,读者能直观地学习到不同水草的应用方法,提高水草造景的审美。 3 书中以图鉴的形式逐个讲解每种水草的形态特点和生长所需的光照、CO2、底床材料、pH值、换水频率、温度等条件,所有的水草的相关养护知识都根据作者30多年的亲身养殖经验总结,实用性强,讲解详细,通俗易懂,初学者也能轻松掌握。
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学问,体现了人与自然互动中多方面的智慧。本书基于新的知识观、历史观和生态观,依据博物学、科学史、文化史、环境史、思想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方面的大量文献,较系统地探讨了西方博物学文化的发展脉络。具体研究了塞奥弗拉斯特、约翰 雷、林奈、布丰、格雷、班克斯、伍德、埃莉斯、梭罗、缪尔、利奥波德、卡森、谭卫道等十多位有典型意义的西方博物学家及相关的博物学文化,首次勾勒出西方博物学文化的概貌,也涉及环境史、环境伦理、科技史、认知与性别、生态文明等问题。本书包含相当丰富的信息量,可供哲学、自然教育、环境保护、科学文化研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学者参考。 本书试图揭示这样一种理念:博物学始终平行于自然科学存在和演化,博物学与自然科学有交集但并非其真子集。在
《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清代吴其浚著,共收植物1714种,分为12类。对每种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产地、繁殖方式等,叙述颇详,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价值,以及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考订。每种植物都配以图版,刻绘均极精审。本书是我国19世纪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植物学专书。 孔子云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草木虫鱼,诗家自为一学,本书历来为博物多识之士所推重,对研究文史、阅读古书助益甚大。 本书是全式标点的深度整理本,书后附有植物名称、人名、地名、引书四个主题索引,极便研究参考检索。
本卷收载广西的蕨类植物833种(包括变种、变型及杂交种),隶属于57科159属【秦仁昌系统(1978年)】;对科、属、种的名称、引证、形态特征、产地、生境、分布及已知药用用途等均作了扼要的介绍,并有形态特征比较图或全貌图图版112幅,含232种,占全卷收录种数的27.9%。本卷文字描述简练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科普性较强,可供植物学、农学、林学、园艺、药学、轻工业以及有关植物分支学科的工作者参考应用。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远比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来得密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能一日脱离植物,发现或探讨各种花草、蔬果、树木、蕈菇等的奥秘,不但可以增加生活情趣,还可以获得营养、健康乃至漂亮盆栽等实际的好处。 与植物相关的问题来自观察、实验和思考,从学龄前开始,孩子们就会发现有关豆子发芽、蔬果栽培、树皮剥落、植物生病、花开花谢的问题,老师及父母可以同他们一起观察,协助实验,从中找寻答案。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大人和小孩都能获得 解密 的快乐。 植物虽然不会跑不会跳,不会说话不会闹,但是它们种类浩繁,而且无论 种类、长相,无一不充满了生机和奥秘,即使只专注于对某一草木的观察, 也必定能在长期的用功之后,得到许多可贵的报偿。 这是一本与生活有关系的植物知识问答,内容涵盖植物型态、植物私生活的解析,
本书以40则趣味故事透视植物的构造与生理,聚焦生存挑战下植物的种种 小心思 和 大智慧 。植物的身体蕴藏着神奇的力量和鲜为人知的奥秘。翻开这本书,破解植物身体的密码。
本手册汇集了884条中国常见灌木物种的生物量估算模型,其中480条为著者通过 中国灌丛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变化和机制 课题所构建,另外404条为著者收集、评估、筛选到的源于我国1989年以来文献中的灌木生物量模型。基于本书收集的884条中国主要灌木物种生物量模型,读者可以直接根据灌木的生长参数,如基径、株高、冠幅、冠幅投影面积、冠幅投影体积等,方便、快速地估算灌木生物量。本书是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固碳速率和增汇潜力研究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研究的重要参考手册。
本书以我国东北林区主要树种及林分类型生物量为研究对象,采用近代先进的生物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构建了东北林区主要树种和林分类型总量及各分项可加性生物量模型。内容主要包括生物量模型误差结构研究、单木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研究、东北林区主要树种生物量分配及根茎比、东北林区主要树种生物量模型、东北林区主要林分类型生物量分配及根茎比和东北林区主要林分类型生物量估算模型研究6 个方面。通过对东北林区主要树种及林分类型生物量的研究,以期为精确估算森林生物量、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减缓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专著。这部著作介绍了植物区系背景和区系分区概况。专著中强调了“属”这个分类单位,以作者独创的研究方法,结合前人的研究结论,着重着墨于属的分布区类型特征、组成和区系分析。作者研究认为中国植物区系分为4个区、7个亚区、24个地区和49个亚地区。作者意在以本书与其他专著融会贯通、衔接呼应,共同形成一套完整的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理论。专著中还详细绘制了重点类群分布区图。
《南方滨海沙生植物资源及沙地植被修复》是国内*部关于滨海沙地修复技术和沙生植物资源图谱的专著,在介绍我国南方海岸沙地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海岸沙地植被修复的理论、技术和实际案例进行总结,试图向读者介绍一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性较强的滨海沙地植物资源保护与植被修复技术,以提高我国南方海岸沙地保护、管理、利用与修复技术水平。
《脱落酸研究与应用》从脱落酸(S-诱抗素)的发现,植物中提取技术、化学合成技术、微生物发酵生产技术,以及脱落酸植物生理活性的分子理论基础,应用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等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脱落酸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尤其是脱落酸的发酵生产技术和在农林业生产上的应用技术,当属《脱落酸研究与应用》特色。《脱落酸研究与应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植物抗逆诱导剂相关理论、产品研发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 本书适合植物生理学、植物分子遗传学、植物诱导抗性理论与应用、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学及农药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师生、技术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林业生产者等阅读。
本书出版已二十多年了,经过广大读者的实践检验,为本书指出了不少错误和遗漏。为了适应广大植物学工作者和有关生产、科研、教学单位的需要,我们修订了原书,并增加了苔藓植物部分的检索表,以及一些常用术语的解释,改名为本书。本书包括苔藓植物106科;蕨类植物52科,197属;裸子植物11科,41属;被子植物226科,2946属。
《中国淡水藻志(第18卷绿藻门鼓藻目鼓藻科第3 册多棘鼓藻属叉星鼓藻属角星鼓藻属丝状鼓藻类)(精 )》由魏印心所著,本书是《中国淡水藻志》绿藻门 双星藻纲鼓藻目鼓藻科的第3册,根据作者多年积累 的研究成果,并参考国内外*的资料编写而成。全 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论述了鼓藻类的形 态结构和生殖、分类系统、生态和分布,各论部分系 统地对我国鼓藻科中的12属、197种、111个变种和21 个变型共计329个分类单位逐一作了全面的、详细的 描述,对有的种类进行了简短的分类讨论。这些分类 单位中有44个分类单位是在中国首先发现的,其中的 38个分类单位是由我国藻类学家发现、命名、绘图和 发表的,只有6个分类单位是由外国藻类学家采自中 国的藻类标本进行研究并命名发表的。绘制的精致细 胞形态图版63幅,插图4幅,细胞的扫描电镜照片图
《中国真菌志》是在生物系统学原理与方法指导下对中国菌物进行系统分类的研究成果。黑痣菌属真菌,是植物病原菌,是重要的经济真菌。本卷记述了我国黑痣菌属109个种和种下单元,附录了28个未研究的种。线条图116幅,图版6面,其中,彩照24幅、黑白照12幅。并附有寄主植物各科、属上菌物目录、参考文献、寄主植物汉名和学名及菌物汉名和学名索引。
本书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前人的工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生长于潮汕地区具有抗癌功效的11种藻类植物、13中真菌类植物、14种蕨类植物、4种裸子植物、292种被子植物从植物形态、主要有效成分、抗癌药理、抗癌应用等主要方面进行了描述。
本书为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植物显微技术的配套教材。全书共分三篇:*篇为植物细胞与组织,第二篇为植物营养器官,第三篇为植物生殖器官。每一篇由概述和图解两部分组成,先概述植物的结构特点,后图解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系统展示了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特征与结构原貌。全书共有彩色显微图片476幅,涉及49个科、95种植物,包括主要农作物、油料作物、观赏植物、果蔬林木及其他植物学实验教学常用材料。所有图片经过精心挑选,代表性强,显微结构特征典型,并附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其中绝大部分图片源自作者及其同事多年教学和科研积累的切片,科学而实用。
《生态系统科学与应用》系列之一。本书介绍了土壤和植物分析的方法,将减少在森林中因不当操作引起的风险,同时强调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使研究人员有信心相信他们分析获取的森林土壤信息是可信的。书中讨论了用于采样设计、收集、分析土壤的化学和生物特性的基本物理测定过程。这些流程大多对于理解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土壤特性至关重要,如营养循环,土壤固碳和危险废物处置等,其分析结果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资源管理决策。本书可供研究土壤和植物分析的师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实验室分析指南和环境科学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伏牛山药用植物志》是中同中原地区植物的总信息库和基础性科学资料,它主要记载了伏牛山地区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共分7卷。本卷是继第二卷伏牛山区大宗药材和常用药材篇的继续,与*卷和第二卷的各论衔接,列为第三卷。本卷收载了伏牛山地区分布的常用药材共91种,编写顺序统一按照中文笔画排列。编写者根据多年该地区的植物志资料和大量的文献调查,加上作者近年的实地考察详情汇总编著而成。书中的每个药用植物的描述包括:药材名称,汉语拼音,英语名称,概述,商品名。别名(药材的别名)。基原(包括拉丁名,伏牛山区主产的品种),原植物(基原中收载的植物),药材件状,种质米源,牛长习性及基地自然条件(只描述适合本品种生长的土壤隋况,或本品种生长的土壤类型),种植方法(包括种植繁育标准和病虫害防治),采收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