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8月,为采集亚洲哺乳动物样本,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亚洲探险队成员罗伊 查普曼 安德鲁斯与妻子率领考察团深入亚洲,开启华北及蒙古地区的博物考察之旅。 接下来的两年内,作者一行往返于北京与蒙古戈壁,在草原上追逐羚羊,在山谷间追踪斑羚羊、狍子等,并制作动物标本。本书含40幅珍贵照片(为作者妻子伊薇特 博勒普 安德鲁斯拍摄),图文并茂地记录了中国北方的自然地理与人文风貌。作者避开乏味的科学术语,以探险家视角记录此次考察,其鲜活与传奇不亚于一部冒险小说,为今人留下了珍贵的动物学、人类学的文字与影像资料。
保罗 劳伦斯 法伯著的《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精)/博物学文化》是俄勒冈州立大学科学史教授法伯的博物学史经典著作。通过分析18 世纪末和19世纪初鸟类学这一科学学科的诞生过程,作者阐述了博物学如何在那段时期分裂为多个独立的、专业的分支学科。相较于其他鸟类学史著作,本书跨越了科学内史和外史的鸿沟,揭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历史细节。 相关推荐 博物学文化丛书(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主编) 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纳博科夫,一位倍受争议的小说家,从默默无闻到享誉世界;一位蝴蝶分类学家,坚守古典博物学的底色,沉寂科学界达半个多世纪,如今终获高度评价。) 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花在自然万物中似乎独特,它不像五谷般满足人们的生存,又不像树木一样可作为木材那样实用
在美丽的清华园里,一群聪明的灰喜鹊把受伤的小灰喜鹊——宝宝托付给一位善良的女教师。宝宝在人类家庭中健康成长,幸福生活,从一只伤残严重、奄奄一息的小雏鸟生长成活泼可爱、充满灵性的灰喜鹊。作者以朴实清新的
这是一本给3-6岁孩子科普蝙蝠知识、提高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意识的手绘百科。继《DK蜜蜂之书》《DK海洋之书》后,作者夏洛特·米尔纳继续用手绘知识图册的方式,向孩子展示地球目前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蝙蝠有着奇特的飞行方式,连睡觉的姿势都与众不同;它们能通过回声来“发现”猎物,然而大多数蝙蝠只喜欢吃素。它们是吸血鬼故事中的“常客”,然而关于蝙蝠的真相我们却知之甚少。《DK蝙蝠之书》为孩子细致讲解有关蝙蝠的知识,让孩子了解蝙蝠在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上如何发挥重要作用。本书用科学事实破除公众对蝙蝠的误解,同时向孩子普及保护野生动物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