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介绍中国鸟类分类系统以及种和种下分类与分布的专著,在编写中参考了鸟类分类学研究的昀新进展。全书共收录中国鸟类1507种(2571种及亚种),隶属于26目115科506属。书中给出了每个种的中文名和英文名,以及种和亚种的拉丁名、分布区(包括动物地理亚区和省级行政区)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级别。为便于国际交流,书中列出分布区的英文名。本书还对中国鸟类特有种名录进行了核定,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鸟类。书末附有参考文献以及拉丁名、英文名和中文名索引,以便读者检索。
本书以鱼体色彩鲜艳、花纹美丽、体型或鳍形独特、具有特殊水族功能、有趣生物学习性等作为选择原生观赏鱼的标准,从14个科中选择观赏价值明显、中国原生、较为常见和具有代表性的原生观赏鱼编写成书。对每一种原生观赏鱼主要介绍中文名、别名、拉丁学名、分类地位、分布水域、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观赏价值、利用概况等内容,并配置1-4张彩色图片。中国原生观赏鱼物种资源丰富,分布区域广泛,本书选择140种中国原生观赏鱼,以图片配合文字说明,既提供鉴定物种的要领,也为中国原生观赏鱼的学术研究、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南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上册)是在对南海近岸采集的海洋底栖动物常见种进行整理和鉴定的基础上,结合海洋底栖动物分类学领域国内外*新研究进展撰写而成的。共收录了7门79科223种底栖动物,包括多孔动物(3科5种)、刺胞动物(13科23种)、扁形动物(2科4种)、纽形动物(6科8种)、线虫动物(11科27种)、环节动物(42科153种)、星虫动物(2科3种),反映了南海近海常见底栖动物的主要面貌。《南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上册)》对每个物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及地理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以往鉴定有误和有争议的物种进行了修订。《南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上册)》所列物种大部分配以原色彩色照片图,力求表现其三维形态和分类特征。
本书以图文的形式记述了南海隶属于19目50科80属的150余种仔稚鱼的形态学图鉴,其中隶属于19目48科77属的130个多种类通过DNA条形码技术分子鉴定到种这一分类单元;分子鉴定的仔稚鱼为甲醛浸泡样品,受甲醛DNA提取技术限制,未分子鉴定成功的物种,有20多个种类鉴定到科属。书中包括了150幅余仔稚鱼的形态原图,概括介绍了的主要形态学特征,和这些种类的分布海域以及样品采集海区和采集时间等生态学信息。部分仔稚鱼形态信息为我国南海首次记述。本书可作为渔业资源科研工作者的参考工具,也可以成为大学生及研究生专业学习的辅助工具。
轮虫是各类水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在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力、水产养殖和水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第六十卷 轮虫动物门 单巢纲》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简要介绍了轮虫的研究简史、形态和生物学、生态与分布、采集和保存等内容。各论详细描述了在我国已发现的隶属于游泳目、簇轮目和胶鞘轮目等3目25科76属509种及亚种(包括4新种和1新亚种)轮虫的形态特征、分布和生境,并列出各级分类阶元的检索表。各论后附有双巢纲蛭态目3科7属30种轮虫的同样记述。《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第六十卷 轮虫动物门 单巢纲》共附形态特征图549幅。书末附参考文献、英文摘要、中名索引和学名索引。
本册志书为偶蹄目(下册),内容包括中国境内已发现且研究过的(截至2021年)鹿科与牛科化石,共计2科70属185种。科级阶元包括分类、主要特征、演化历史与地理分布等方面的论述;属、种级分类阶元均有较详细的厘定,包括异名录、鉴别特征以及产地与时代等,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注。《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三卷 基干下孔类 哺乳类 第九册(下)(总第二十二册下) 鲸目 偶蹄目II: 偶蹄目II》附有插图206幅。
《东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全2册》作者在团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历年来搜集的东海海域常见的底栖动物标本,收录并整理鉴定了东海常见底栖动物共13门229科522种,在详细描述了各物种的标本采集地、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等鉴定资料基础上,同时附有每个物种的图片及参考文献。
《阿拉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由阿拉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植物两部分内容组成。阿拉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部分,介绍了阿拉善地区分布的92种珍稀濒危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类地位、保护和濒危等级、特有性、致危因素、本区分布与种群数量状况,同时附有鉴别每种动物的清晰图片;阿拉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部分,介绍了17种阿拉善地区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74种地方珍稀濒危植物的分类地位、保护和濒危等级、特有性、致危因素、保护价值、本区分布与种群数量状况,同时附有鉴别每种植物植株、枝、叶、花、果实形态特征的清晰图片。
海南长臂猿是珍稀濒危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旗舰种和伞护种。开展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研究,对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野外辨识和分类,以及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修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书通过长期监测调查,收集了海南长臂猿采食的47科88属134种植物的原色照片,根据植物分布情况绘制了适宜分布图,介绍了植物物种的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并展示了相应的取食部位和取食月份。
本书以大量的高清彩色图片、简洁的文字,详细阐述了犬、猫外科手术中常发生的失误和并发症。书中首先叙述了外科手术失误的概念与定义,然后分几章叙述了术前、围手术期、术中、术后所发生的手术失误和并发症,分析了手术失误发生的原因,并通过大量病例和录像资料来说明怎样纠正这些失误和并发症。本书可作为宠物医生、手术助理、小动物专业和兽医专业师生及广大执业兽医师的良好指导书籍,不仅适合初入宠物临床诊疗行业的宠物医生,也适合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宠物医生阅读参考。
《南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中册)》参考国内外*新文献资料,在对历年来采集的南海软体动物标本进行重新整理和分类的基础上,依据《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撰写而成。《南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中册)》系统收录了南海常见底栖软体动物178种,包括多板纲4种、掘足纲1种、腹足纲82种、双壳纲89种和头足纲2种,内容涵盖了南海常见软体动物的中文名、学名、主要特征、生态习性及地理分布等,所列物种均配以原色彩色照片,力求更详尽地表现其三维形态和分类特征。
为全面评估中国鸟类受威胁状况,我们利用IUCN红色名录划分标准,对《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中收录的1,445种鸟类进行了评估,其中3种鸟类被列为区域灭绝(RE),还有极危(CR)18种、濒危(EN)48种、易危(VU)78种、近危(NT)223种、无危(LC)969种,数据缺乏(DD)105种,1种为无效种。本书还给出了受威胁物种或野外灭绝物种的分类地位、评估信息、地理分布、种群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栖息地、威胁因子、保护行动等内容。
《南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下册)共收录了5门15纲36目116科204属275种底栖生物,包括节肢动物(3纲7目53科104属157种)、苔藓动物(1纲2目4科4属4种)、腕足动物(1纲1目1科1属2种)、棘皮动物(5纲13目26科45属56种)、脊索动物(5纲13目32科50属56种)。《南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下册)》对各物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及地理分布等进行了简 要描述,并配以原色彩色照片图和部分线条图。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 第五卷 淡水鱼类(上下册)》是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 的 第五卷淡水鱼类 ,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红色名录评估的背景和评估方法;详细分析了中国淡水鱼类的多样性现状,如物种数目、科属比例、地理分布等;详细分析了红色名录评估的结果,概述了各受威胁等级的物种数目、比例,对灭绝、受威胁等各等级物种的分类、分布和受威胁因素等进行了阐述。各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 第五卷 淡水鱼类(上下册)》的主体,对此次详细评价的358种中国淡水鱼类的相关信息,即分类地位,评估信息,地理分布,种群状况,生境、生态与生态系统,威胁因子,保护级别与保护行动及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叙述。附录给出了中国1,591种(不含外来种)淡水鱼类的物种清单和评估依据信息。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海洋动物图谱》是基于2023年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洋生物调查工作编撰的一部原色图谱。书中记叙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的162种动物。这些动物分隶于5门8纲23目74科122属,其中环节动物和星虫动物均有1纲1目1种,软体动物有2纲9目60种,节肢动物有2纲7目32种,鱼类有2纲9目68种。书中介绍了这些动物的中文名、学名、俗名、英文名、分类地位、鉴定特征、地理分布、生态习性、经济价值、濒危等级等,并附有物种的彩色照片。本书是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红树林保护区生物资源管护和监测的一项重要基础资料。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既有学术性又兼具科普性,适合于从事海洋生物与渔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研究的工作者和管理者
《布洛赫手绘鱼类图谱》从德国博物学家、海洋学家、鱼类学家马库斯 布洛赫的12卷巨著《鱼类博物学》中选取了213幅手绘图谱。 这些图谱艳丽生动,描绘精细,是科学绘画的杰作,从其精美程度上看,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微博科普达人@开水族馆的生物男(周卓诚)任译名品质担当 中科院院士陈宜瑜及众多微博科普大v@博物杂志 @飞雪之灵 @李昂杜父鱼 等联袂推荐 《雷杜德手绘花卉图谱》精选了伟大的博物学家、植物科学画家雷杜德的261幅精美花卉画作(涉及43个科,126个属 ),这些作品既注重科学的准确性,又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丰富地展现了植物的多样性和美学欣赏价值。对博物学爱好者、艺术爱好者和植物学教师而言,都值得收藏或参考。 《雷杜德手绘花卉图谱》收录的所有图版
鲟鱼是一类古老、珍稀和濒危的物种,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是世界上鲟鱼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为开展鲟鱼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鲟鱼环境生物学-生长发育及其环境调控》是作者30余年来在鲟鱼环境生物学领域进行系统研究的凝练和总结,不乏他们对研究工作和研究对象的独到见解。内容涉及鲟鱼的早期发育特征、环境因子对其早期发育的影响、个体发育行为、体型形态对水流的适应、生长的环境调控、生长的营养需求、性腺发育调控、盐度适应与渗透压调节机制、生态毒理响应等诸多方面。不仅丰富了鱼类生物学知识,而且为改进鲟鱼物种的保护技术和开发鲟鱼养殖新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是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成果的结晶。《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本次调查的内容、范围、调查方法,以及大熊猫分布范围、种群数量、遗传多样性、栖息地植被、栖息地人为干扰等调查结果,评价了栖息地质量,深入分析了大熊猫种群格局及分布区、种群、栖息地等的动态变化,得出了相关结论,并对今后大熊猫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黄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分上、下两册,内容涵盖了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以及刺胞动物、底栖鱼类等常见的较小门类,对小型底栖生物线虫也有较翔实的描述。上册共包括六部分,分别为多孔动物1科1种、刺胞动物9科22种、扁形动物2科2种、纽形动物7科10种、线虫动物19科73种、环节动物44科138种;下册共包括七部分,分别为星虫动物2科2种、软体动物42科76种、节肢动物43科76种、苔藓动物7科7种、腕足动物2科3种、棘皮动物19科29种、脊索动物22科45种。各部均以文字和图片(主要为实体图,部分是线条图)相结合的形式,描述相应门下各科常见于黄海的底栖种类形态特征,略述其生态习性、分布和参考文献,遇一科下有多属或种的情况编有分类检索表。
本册志书是对2019年12月底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经发表的离龙类、鱼龙型类、海龙类、鳍龙类和鳞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书中包括33科92属126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定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书中附有160张化石照片及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