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第二版)》主要从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行为遗传、行为进化、行为生理、行为发育、觅食行为、时空行为、社会生活与通讯、学习行为等多种角度,对动物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本书的一版2005年7月出版,至今已历经6次印刷,学科的发展及读者的需求使本书亟待修订,修订幅度达30%以上。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类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较全面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我国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鱼类系统分类学的中外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回顾了我国近、现代内陆鱼类系统分类研究的发展历史;同时,整理出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国记录的内陆鱼类有效种1384种(包括亚种),剔除21引入种,原产于我国内陆的鱼类1362种(包括亚种),隶属于17目47科303属,包括37单型属,84特有属,878特有种(包括亚种),250濒危种。绪论部分结合内陆鱼类物种多样性统计,对不同分类阶元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利用GIS技术,分析探讨了我国内陆鱼类物种多样性,以及特有种和濒危种的分布格局;探讨了我国内陆鱼类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气温、降水等环境因素的关系,特别是与人口密度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内陆鱼类物种多样性、特有种和濒危种的热点地区。名录部分按分类系统分种记述了我国内陆鱼类,记述内
做一只鸟是什么感觉?在本书中,伯克黑德带领你探索鸟类的各种感官。猫头鹰如何在夜间飞行?火烈鸟如何感受到千里之遥的暴雨?鸻鹬连续迁徙上万千米、雨燕在飞行时休息、几维鸟嗅到泥土中的蚯蚓 援引几十年来鸟类行为学、生理学、解剖学的研究成果,本书带领我们深入鸟类的感官世界,探寻这些飞翔的(或者不会飞翔的)精灵的奥秘。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在动物遗传育种中常用的主要计算方法,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混合模型方程组的相关计算技术,包括加性遗传相关矩阵及其逆矩阵的计算,大型混合模型方程组的建立与求解,大型矩阵的储存与计算技术,用REML方法估计遗传参数的有关计算方法。第二部分是Monte Carlo方法,包括随机数的产生,Monte Carlo基本方法,Monte Carlo方法在统计学和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是MCMC算法,包括贝叶斯推断和Markov链简介,Metropolis-Hasting抽样,Gibbs抽样,MCMC算法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鸟类鸣声,因其和人类语言颇为相似而受到科学界广泛关注,是目前鸟类学、动物行为学、进化生物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本书通过声谱图分析,结合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报道,对我国常见的199种鸟类鸣声作较为详细的展示与说明。同时配以各鸟种的英文名、别名、地理分布、鉴别特征、生态习性等内容介绍。暂未收录的鸟种及鸣声介绍将在今后补充完善。《BR》鸟鸣研究也可应用于实践,通过鸣声回放在野外找寻行踪隐秘或者夜行性鸟种,也可作为有效手段区分表型相似的近缘鸟种。另外,当前我国国内观鸟及摄影、鸟类保护等活动正值蓬勃发展阶段,也亟须综合性、快速地介绍鸟类鉴定识别知识的书籍。
该图集图文并茂,重点介绍了渤海山东海域海洋保护区常见游泳动物的分类学地位、主要识别特征、地理分布及习性,每个物种均以多张图片进行展示,部分易混淆物种进行了典型特征局部放大拍照,丰富了该区域游泳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
本书包括5章内容。章 世界动物多样性;第二章 中国脊椎动物多样性,主要介绍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鱼类多样性;第三章 中国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主要介绍中国昆虫种类、分布,中国节肢动物多样性,中国其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中国无脊椎动物保护史;第四章 中国动物保护现状主要包括中国动物生存现状,各类保护名录及受胁等级评估与更新,实施动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第五章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实例,主要包括中国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实例
《画笔下的鸟类学》中包含了从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所选出的精彩图片,书中以优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将鸟类学、艺术史、传记结合在一起,这些历史文献讲述了鸟类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的令人惊叹的故事,鸟的形象不但具有灵活的身手但又美丽动人,通过在不同历史不同地区对这些美丽生物的图说,使读者深深地被鸟类的世界所吸引。 本书编写特点: 虽然本书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编排,不过所有参与者都认为,按年代划分内容能*好地展示这个领域的发展。 对艺术家的选择当然不是任意随性的,但也远远说不上是兼容并包,因为这个领域实在是过于广袤深邃:伦敦自然博物馆的藏品(本书大量插画都出自其中)包括约五十万张的博物插图,以及一百万本书籍。 向人们展现鸟类艺术涵盖面之广博:从早期更奇异梦幻的异域鸟类插画,到近现代精确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能量代谢的基本特征,哺乳动物体温调节的一般特征,低代谢动物的体温,哺乳动物产热和体温调节机制,生长、繁殖、发育和年龄与体温调节,哺乳动物的休眠,鸟类和哺乳动物恒温性的进化,温度驯化,动物对季节性环境变化的生理反应,野生小型哺乳动物能量学和产热调节特征,哺乳动物对不同食物资源的生态和行为适应,小型哺乳动物妊娠和哺乳:基础代谢率和能量利用,繁殖特征的自然选择和个体变异,光周期控制啮齿动物繁殖和免疫功能的季节性变化:一种多因子途径,以及激素-行为相互作用等。
王强、余建秋主编的《野生动物保护理论与实践--成都动物园暨成都野生动物研究所60周年论文集(精)》收集了成都动物园从1953年成立至今约60个春秋中,科技人员在各类刊物公开发表的120篇科研论文,《野生动物保护理论与实践--成都动物园暨成都野生动物研究所60周年论文集(精)》内容涵盖了野生动物的饲养管理、繁殖与育幼、保护教育、疾病防治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全体研究人员在*、川*等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工作中勇于探索和实践的成就。
本书为圆线亚目线 虫的第二卷,记述了我国已报道的圆形科和夏柏特科 的种类。 圆形科包括2亚科24属62种,含1新种;夏柏特科包括 2亚科6属25种。本卷分为总论 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对圆形科和夏柏特科的研 究简史、形态结构、分类系统、区系特 征、发育、生态学和经济意义进行了介绍。各论部分 记述了每个种的形态结构、宿主和地理 分布,对一些种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并对 部分种的发育进行了描述。全书附有绘 制的形态特征图97幅和扫描电镜图谱19版。 本卷动物志可供动物学、医学和兽医专业的教师 、学生、科研人员及动物检疫人员 参考。
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开发动物资源,首先必须认识动物,给每种动物以正确的名称,通过详细表述并记录动物种类、自然地理分布、生物学习性、经济价值与利用等信息,规范各类动物物种的种名和学名,对特有种、珍稀种、经济种等重大物种的保护管理、研究利用等作客观记载,为后人进一步认识动物提供翔实的依据。尹文英、周文豹、石福明主编的《天目山动物志(第3卷)(精)》经野外标本采集,鉴定共计4纲17目70科261属385种。包含原尾纲蚖目4科7属13种,华蚖目1科1属1种,古蚖目1科4属13种;弹尾纲原□目4科7属9种,长角□目1科8属10种,愈腹姚目2科2属2种,短角姚目1科1属1种;双尾纲双尾目2亚目3科5属6种;昆虫纲石蛃目1科2属2种,蜉蝣目8科18属24种,蜻蜓目15科70属103种,禧翅目2科3属8种,蜚蠊目4科13属22种,等翅目1科5属7种,螳螂目3科10
《大迁徙:地球上*伟大的生命旅程》一书介绍了地球上迁徙动物的生活方式,*章为理论介绍,探讨关于动物迁徙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从迁徙的时间到迁徙动机,从迁徙的信号到动物的导航能力,展示目前人类对动物迁徙的研究情况。第二、三、四章分别介绍了陆上、水中和空中的动物迁徙的情况,每章以十几种有代表性的迁徙动物为例,详细介绍该种动物的迁徙路线、迁徙方式和生活方式。每种动物的迁徙还配以迁徙地图和迁徙档案,为读者提供详实全面的动物迁徙信息。
《动物生物学实验》为“动物生物学”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教材,是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生物学系)动物学相关教学人员九十余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本书以各主要动物类群的解剖与观察为主要实验内容,包括了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软骨鱼、硬骨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同时还有动物的组织与早期胚胎发育的实验内容。近年来,模式动物在动物相关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为此还增加了秀丽隐杆线虫的相关内容。本书配有大量的原创性实物彩色图片,增强了直观教学效果,便于实际操作中参考,学生可据此独立操作和学习。此外,本书还就一些重要的实验操作录制了视频资料,可通
车八岭*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除了适合开展各种科学研究外,还是国内外闻名的观鸟胜地。 《车八岭鸟类图鉴》收录鸟类共18目55科162属259种。在这些鸟类中,留鸟有114种,占44.0%;复合型(既有迁徙种群,也有留鸟种群)10种,占3.9%;迁徙鸟类135种,占52.1%,在迁徙鸟类中,过境鸟25种,占9.7%,冬候鸟55种,占21.2%,夏候鸟19种,占7.3%,混合迁徙型(有两种以上的迁徙状态)鸟类36种,占13.9%。 全书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翔实地展示了每种鸟类的原色生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工具书,可供鸟类学、动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学专业教师、学生以及农业、林业、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研究人员、观鸟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等借鉴参考。 作者团队强大,为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及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管
本书是国际上系统介绍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Francois langur)生物学、行为生态与保护进展的专著。书中分别阐述如下与黑叶猴相关的内容:分类、分布和系统进化;野外研究方法;食性、觅食生物学、家域与栖息地利用方式,以及栖息地破碎化对黑叶猴食性、觅食与栖息地利用的影响;野外活动节律、活动时间分配及影响因子;饲养条件下的社群行为和繁殖行为。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黑叶猴的生存状态、致危因素、人工种群分布和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