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总结分子人类学30多年以来的相关研究,结合历史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等传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现代蒙古语人群及其古代亲族的起源和演化历史进行综合性研究。首先,传统学科关于此议题的研究成果是分子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本书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其次,对蒙古语人群中各类遗传成分的起源演化历史进行详细的说明。之后,结合多学科的证据,对相关古代人群演化、混合并形成现代蒙古语人群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后,本书也对蒙古语族语言的谱系结构、亚洲北部人群在古代经历的语言替换以及欧亚草原东部游牧人群的兴起过程进行了论述。本书可供人类遗传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等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
本选题拟出版三卷。通过作者与近百位中国老中青三代中国人类学家访谈,构成了一部中国人类学发展的 口述历史 。这些访谈内容记录了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的转折过程与经历;显示了学者们对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努力;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和建构的情况,中国人类学在不同地区发展的趋向,以及中国人类学者与国际人类学交流的状况;展示了人类学本土化和中国化的努力;阐述了人类学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态势;展现中国人类学者对全体人类未来的关怀。通过这些访谈,道出了中国人类学发展的种种情境、意见、观点,既可看到人类学在中国百年发展的成果,也可窥见新世纪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前景。
《复旦发展与政策评论(第4辑)政策人类学:基于田野洞见的启示与反思》收集的是政策科学和人类学交叉研究领域的一些新成果。政策人类学研究领域涉及政策人类学研究的特征、范围和方法,精神卫生政策的人类学体验,区域自治政策下的族群治理,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人类学观察,以及有关社会福利政策下聋哑人生活实践等多个方面。
《树鼩基础生物学与疾病模型》分为树鼩基础生物学和疾病模型两篇共28章。第壹篇涵盖了树鼩的分子进化、群体遗传多样性、基因组学、免疫遗传、肿瘤相关基因、基础生理学和代谢学数据、血液生理生化、乳腺生物学、生殖生理与辅助生殖技术、共生微生物学、组织学、脑形态及脑立体定位、脑结构演化与行为、情绪相关脑区肽能神经元等树鼩基础生物学的研究内容;第二篇探讨了抑郁症、药物成瘾、情绪相关精神疾病、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乳腺癌、胶质母细胞瘤、血栓疾病、代谢、转基因树鼩等模型的创建和研究。《树鼩基础生物学与疾病模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其中许多研究成果属于首次报道,对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面对越来越多可公开获取的地震数据,困扰着一般有数据处理需求的读者,乃至专业人士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对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专门针对该问题目前还未见有其他书籍,而在许多专业书籍中,涉及该问题的内容常散布在各章节中,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操作内容。《地震学中的例行数据处理:实例数据、练习和软件》的内容侧重于地震数据处理实践,全面涵盖了当前的人工方法和计算机辅助方法。《地震学中的例行数据处理:实例数据、练习和软件》共十章,内容包括:地球结构和地震震相、仪器和波形数据、信号处理、地震定位、震级、震源机制和地震图建模、频谱分析、台阵处理、运行等。
重庆地处上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丰富。为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全民参与度,通过出版《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主题观察图册》(全三册)提高群众热爱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本套图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老百姓开始观察、关注身边的自然、关注家乡生态,从而提升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对推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有裨益。本套图书分为《花漫山城》《蝶舞山城》《鸟瞰山城》三册。
《植物学》创译了一系列植物学术语,如植物学、心(雌蕊)、须(雄蕊)、细胞、萼、瓣、心皮、子房、胎座、胚、胚乳、唇形科、伞形科、石榴科、菊科、蔷薇科、豆科等。西学东渐,术语翻译是件大事,此书的术语翻译还影响了日本的植物学发展。古代和近代中日间本草学、植物学术语彼此借鉴,有许多值得认真研究的内容。此书包含极为丰富的自然神学内容,李善兰序中,“察植物之精美微妙,则可见上帝之聪明睿智”,已经成为自然神学的名句。今天,《植物学》中的自然神学观念可以用一套进化论(演化论)的术语代换,“上帝”等词也可以(而不是必然)在“大自然”、“演化”的意义上理解。曾有一段时间,学者喜欢进行切割,将科学内容与宗教影响分开,即所谓的去精取精、去伪存真,其实那样做是大有问题的。在一般意义上,科学技术渗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