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是一门对人类怀着无限好奇心的学科。关于人类的种种问题,人类学家都想寻求答案。 这本《人类学:13版》涵盖了各种文化和社会现象,是一本关于人类学的综合性读本。它旨在为大学的人类学教育提供支持,为感兴趣的人提供入门引导。本书被作为美国各高校人类学的标准教材,读者从中可以了解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人类在不同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宗教体系,并通过比较研究,找出这些文化制度之间的异同,从而探求人类存在的本质。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28章,每个章节涵盖一个特定的主题:一部分介绍人类学的学科体系并对人类学家使用的方法进行综合论述。第二部分关注从早期哺乳动物到现代人类的进化。第三部分讨论关于文化何时与如何演化的证据,以及逐渐促成较复杂文化发展的可能因素。第四部分尝试用世界
本书旨在总结分子人类学30多年以来的相关研究,结合历史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等传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现代蒙古语人群及其古代亲族的起源和演化历史进行综合性研究。首先,传统学科关于此议题的研究成果是分子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本书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其次,对蒙古语人群中各类遗传成分的起源演化历史进行详细的说明。之后,结合多学科的证据,对相关古代人群演化、混合并形成现代蒙古语人群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后,本书也对蒙古语族语言的谱系结构、亚洲北部人群在古代经历的语言替换以及欧亚草原东部游牧人群的兴起过程进行了论述。本书可供人类遗传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等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
本选题拟出版三卷。通过作者与近百位中国老中青三代中国人类学家访谈,构成了一部中国人类学发展的 口述历史 。这些访谈内容记录了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的转折过程与经历;显示了学者们对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努力;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和建构的情况,中国人类学在不同地区发展的趋向,以及中国人类学者与国际人类学交流的状况;展示了人类学本土化和中国化的努力;阐述了人类学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态势;展现中国人类学者对全体人类未来的关怀。通过这些访谈,道出了中国人类学发展的种种情境、意见、观点,既可看到人类学在中国百年发展的成果,也可窥见新世纪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前景。
植物没有一个我们执念的“大脑”,但若把智能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植物就是智能的。书中通过各种实验来证明植物拥有独特的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感觉,而且大多比人类的更灵敏,以满足它们的生长需要和躲避敌人的需求。它们具有三类交流,尤其在无法言语的情况下,它们与周围的植物、昆虫和高等动物交流时,使用各类方式、手段,更是让人大吃一惊。 书中梳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植物的偏见史,为读者落后的植物观寻找分析原因,以诸多来自Science和Nature杂志的研究做论据,论证层层推演,逻辑链条极为缜密,推导出
《中国古人类化石》是一部专门介绍中国古人类化石的资料性专著。作者收集、整理了在 中国境内72处地点发现并已经正式发表的古人类化石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 上,按照《中国古人类化石》设计的方式对这些地点的古人类化石信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 书以人类化石为核心,对这些中国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地点、发现过程、人类化 石的详细清单、学术界对这些人类化石的主要研究和认识等进行了归纳总结。 同时对相关化石地点的地层、年代及主要考古发现也做了简单介绍。为满足相 关人员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需要,《中国古人类化石》还提供了大多数地点人类化石的高清晰度 照片及主要的文献目录。
《中国古代居民体质人类学研究》共收入论文51篇,其中包括:有关中国古代人种类型划分理论体系方面的论文5篇;有关古人种问题综合研究的论文20篇;重要的古人骨新资料研究报告21篇;牙齿人类学和古 DNA研究等方面的论文5篇。
《人体骨肌系统生物力学》阐述人体骨肌系统生物力学仿真建模方法及相关分析模型。作者对中国青年男女性和老年男女性进行步行、慢跑、上/下楼梯、下蹲、下跪、盘腿坐等生活行为的运动测量,利用该模型对人体头部、脊柱、上肢、下肢典型运动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介绍人体肌肉力计算的原理和骨肌力学中常用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对上述典型运动进行相关计算,并介绍人体骨肌力学研究中可采用的试验方法及开展的多种试验。《人体骨肌系统生物力学》为作者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学部重点课题“中国力学虚拟人”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通过天文历法遗迹和遗物材料的系统化,从距今10万年前开始记录月相起到公元前建立世界上*完善农历的进化过程,正在透过重重遗忘的烟云而在第二册中呈现出端倪。它不仅以大量而系统之考古学证据验证了;这是地球上唯_的独自由人类原生认识起步而持续自我进化到的天文历法科技体系,其中有其独创的且在此十万年中成谱系进化的数学基础和计算工具,天文观测设施和手段;天文历法信息收集、储存、处理、表达方式和一手段,文字和逻辑体系;而且以呈五阶段演变的实物证据链;将这十万年的天文历法科技史由远及近地划分成这样几个时代:(1)距今10万 9000年的阴历和物候历时代;(2)距今9000 7500年的原始四分术发生而构建阳历的时代;(3)距今7500 6000年的阴历与阳历结合成初级阴阳合历的时代;(4)距今6000 4600年的推行五行历的时代;(5)距今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