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先进高强度钢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热处理工艺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低强度铁素体-珠光体钢发展为双相钢、相变诱发塑性钢、孪生诱发塑性钢、淬火-分配钢和淬火-分配-回火钢等先进高强度钢,相关研究近十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本书由绪论和九章研究内容组成。绪论概述上述各种先进高强度钢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研究的理论成果;其余九章的内容包括:高强度钢设计的理论基础,高强度钢组织表征的原理和技术、双相钢、相变诱发塑性钢、孪生诱发塑性钢、淬火-分配钢、淬火-分配-回火钢,淬火工艺中温度场-组织场-应力场的有限元模拟和等同于MQ-P-T工艺原理的ATQ工艺及其工程应用。 本书可供先进高强度钢研究的入门者和需要理论提高的研究者参考。
戴念祖是我国资深科学史家和中国物理学史学科创建者,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科学史、中国物理学史的研究50余年。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爱因斯坦和牛顿的学术思想及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乐律学史,声学史,力学史,光学史,电和磁的历史等。本书主要系统整理了其物理学史、声学史与律学史、物理学家评传方面的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一部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科学史著作。
《科学教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贡献》一书阐述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如何为科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理论、课程和教学法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科学教学》论述了为什么科学教师需要了解他们所教学科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方面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如何丰富科学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历史视角,向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揭示了科学知识的基础,科学与哲学、形而上学和数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与欧洲启蒙运动等重大社会事件之间的关系。深入论述了关于建构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科学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探究教学、价值观、教师教育等观点。在20周年纪念版中,又新增了四个章节——启蒙传统,约瑟夫?普里斯特利与光合作用,科学、世界观和教育,科学的本质;《科学教学》还包括1,300篇参考文献,为该领域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是从
《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以断代史形式叙述了我国天文学发展状况,从天文观测、天文仪器、历法、星图星表及天文学家等层面进行阐述。全书以丰富的手资料与深入的分析,展示了我国天文学的深刻思想和成就。《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图文并茂,旁征博引,是一部总结性、综合性的天文学史著作。
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是作者一部长时段的科学史著作,通过广阔的历史画卷,本书展开了西方科学文化成长的历程,并重点探讨了作者所关注的“科学的自主化进程”与“科学的合法化进程”问题。作者在对早期现代西方、古代中国、中世纪伊斯兰的科学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以后,意识到科学在当代的显赫地位并非与生俱来的,直到17世纪,“自然哲学”(即今天所说的科学)才开始演变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典范,此后科学很快就成为现代性和现代文明的主要标志。在现代科学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神启(基督教的认识体系)、自然哲学与真理的关系就像一个“三角结构”,神启和自然哲学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百川归海似的达到真理。
本书可供相关智库、院校、企业、行政管理等机构和专家分析和研究地理信息产业做参考。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六卷,与第七卷共同关注了20世纪上半叶(约1900年至约1950年)的技术。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若干大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等。这些大事件彰显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对于技术发展显而易见的影响。同时,这一时期的技术发展又充分影响着世界的格局和走向。本卷对原子能、化学工业等专业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阐述。第六卷与第七卷两卷中所记录的是人类用技术谋求解放与自由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