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当代职业科学史家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物,旨在提供一幅 全景图 ,以满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的需要。 通过考察从文明之初到21世纪早期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本书阐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总是一成不变地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循着科学和技术的沿革,从史前期直到当前,查找出说明两者有时结合、有时分离的那些史实,检讨了那种技术即应用科学的流行观点。而且证明:事实上,在19世纪以前的大多数历史条件下,科学和技术一直是在彼此要么部分分离要么完全分离的状况下向前发展的,而且在智识上和社会学上都是如此。技术作为 应用科学 出现是相对晚近的事情,是随着工业界和政府开始资助那些能够直接转化为新技术或改良技术的科学研究才出现的。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摒弃了 欧洲
《科学与文化》旨在构筑科学与文化的桥梁,传递 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创新要有文化元素 的理念。科学既是生产力,又是文化。作为生产力,科学是有用的;作为文化,科学是有趣的。科学创新的潜力要到文化源头去发掘和释放。 本书试图从历史的深处回答 李约瑟之问 ,回顾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在中国遇到的困难;从人类的视野、世界的海洋、科学家的好奇心等角度,展现大自然的奥秘与美丽,说明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共性,解释什么是科学家精神;选取教育、文化和语言三个着眼点,解读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差异,提出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创造海陆皆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末章谈地球的未来,这也是当代科学家提出的政治、文化问题,探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和陷阱。 《科学与文化》以科学家的立场,逾越文
《王祯农书》由元代王祯编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显斌研究员解读。《王祯农书》是我国农学史上承前启后的经典著作,它以代表北方农业的《农桑辑要》和代表南方农业的《陈旉农书》为主要蓝本,首次融合南北农业的内容,被后世《农政《王祯农书:节选》》《授时通考》等大量引用。原书分三个部分:《农桑通诀》《农器图谱》以及《谷谱》。其中《农桑通诀》阐述了一个完整的农学体系。《农器图谱》收录农具百余种,并辅以插图三百余幅,是我国古代农具的集大成者,为后世所宗。《王祯农书:节选》以孙显斌、攸兴超点校整理的《王祯农书》为底本,精选价值较高的若干章节,进行词语注解、随文旁批和篇末点评,全面阐释和解读原著的精义。
本书共3卷。《第I卷:系统科学概论》旨在通过具体研究工作的例子来展示什么是系统科学,系统科学在什么样的问题中可以发挥作用,系统科学有哪些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
本书是 十四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研究丛书 图书,针对目前脑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系统阐述了脑电信号分析处理及脑机接口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实际应用。全书共8章,分为3部分。第1部分为第1章绪论,概述脑电信号处理及脑机接口相关知识、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第2部分包括第2 4章,介绍脑电信号的分析及处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脑电信号的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及特征分类。第3部分为脑机接口技术分析和应用,由第5 8章组成,主要介绍脑机接口技术现有的应用,包括癫痫检测、运动想象、专注力训练和情绪脑电信号识别等。本书可以作为通信与电子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是关于 17世纪科学革命和牛顿的经典研究,也是科学思想史学派的领袖人物亚历山大 柯瓦雷生前审订出版的后一部著作。书中的七篇文章从不同方面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思想,深入剖析了牛顿在建立概念体系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这位科学巨人复杂性情的方方面面。其中篇文章《牛顿综合的意义》更是科学史领域的不朽名篇。
这本书讲述了自殖民时代至今,美国的科技和社会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作者以非常宽广的视角看待科技,不仅关注工业领域的创新,还关注家庭、办公室、农业、运输、建筑、服务和媒体的创新。同时考虑了技术变革的原因,以及其产生的影响。虽然按时间顺序撰写各章,但本书并不局限于逐年的事件记录。相反,每一章都对一个特定的技术趋势进行了全面和综合的处理。因此,有些章节所涉及的时间跨度会有重合,长度也不尽相同。期待本书能为读者带知识和思想上的收获。
工程师是帝国的建设者,即政治和经济帝国的活跃代理人。他们致力于建立和扩大工程技术的个人和商业帝国,这些帝国建立在持久的信任和专业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并由其维持。本书旨在从内部重新审视帝国大规模技术的文化建设路径。从勘探、测绘和测量维度,分析集体冒险精神;从蒸汽技术维度,彰显煤与火在蒸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从蒸汽船技术维度,拨开蒸汽笼罩的迷雾;从铁路建设维度,书写了大英帝国铁路文化发展的篇章;从电报维度,揭示了电力及其应用进行调查和控制的通信机制。本书内容新颖,深入挖掘了工业革命全盛时期的技术及其文化相互作用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意蕴。该书不仅适合科技史研究者和学生参考,而且是对科学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相关知识的补充。
本书描述了一种工程教育的方法,该方法将工程专业知识与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职业工程能力综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培养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工程师。本书强调工程师的培养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环境,要将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贯穿于工程产品、过程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本书既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发展与描述,也是全世界各地的工程专业寻求改进年轻工程师教育的指南。本书具有如下特色: (1)系统地介绍了CDIO方法,并根据CDIO标准逐一组织各章内容; (2)各章内容包括目标、问题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关键概念与实施过程的详尽图表叙述; (3)一开始就清楚地阐释了相关教育术语,全书避免使用教育专家行话,通俗易懂。 本书适合所有身处工程教育改革和探索中的教师、学生以及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
工程活动离不开工程知识,而 具体的工程知识 又不等于 工程知识论 水平的认识。以 工程知识 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 工程知识论 既是工程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知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组织我国工程界和哲学界有关专家立项合作研究工程知识论的成果,是国内外*本专题研究工程知识论的学术专著。本书包括理论篇和案例篇两个部分。理论篇中指出以 人工物 为研究对象的 工程知识 不同于以 自然物 为研究对象的 科学知识 ,着重从哲学角度分析和阐述了工程知识论的基本观点、工程知识的基本类型、工程知识的系统集成,从哲学角度分析和研究了工程决策和评估知识、工程规划和设计知识、工程管理知识、工程与自然和社会互动的知识,以及工程知识的传承、演化、传播。案例篇中结合冶金、航天、化工、铁路、水坝、信
本书是对2016~2017年中国科普创作领域发展状况的研究与分析。涵盖科普创作的政策环境、激励措施、人才队伍、作品创作、作品出版等多个主题,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客观描述中国科普创作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探索相应的对策建议。同时,本书还记录了中国科普创作领域2016~2017年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宋代植物谱录蔚为大观,极富特色。本书将宋代植物谱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包括宋代已佚的植物谱录进行文献学考察,力图厘清谱录之间的关系;通过探寻谱录背后撰写者的事迹、相关的学术圈、思想背景等,深入了解谱录的撰写背景与编撰意图。加之追溯版本流传历程、甄选善本、辨别伪书,精确考订各谱录的成书年代、发展源流,以期更加深入地厘清宋代植物谱录的发展脉络,阐明植物谱录的兴盛与当时社会的关系,对中国古代植物知识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有益补充,并呈现中国人多识以求、博物不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精神。
席泽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在新星和超新星、夏商周断代、科学思想史等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我国天文学史学科的引路人。本文集辑为六卷,所选内容基本涵盖了席院士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依次为《科学史综论》《新星和超新星》《科学思想、天文考古与断代工程》《中外科学交流》《科学与大众》《自传与杂著》,所选内容基本涵盖了席院士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展现了一位科学史家的学术生涯和思想历程,为学界和年轻人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历史提供了一种途径。
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它运用独特的社会性别视角关注了被传统科学史所忽略的“科学与性别”议题,历经40余年的发展,已曾为科学史领域新颖而极具潜力的一个重要分支。本书从科学编史学的角度出发,较为系统地考察并梳理了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兴起与发展的学术背景和基本脉络;探讨了不同时期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编史实践;揭示了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方法论特征;总结和讨论了女性主义科学编史纲领的基本内涵;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女性主义科学编史纲领的独特性及其在西方科学史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后,对女性主义科学编史纲领的学术困境与当下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了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本土化探索问题的思考。此外,还对西方女性主义技术理论和技术室发展的基本脉
由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主编,编委包括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郭曰方、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任福君、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等众多专家学者。画册全彩印刷,构思独到,分为 科技脊梁 辉煌成就 跨越发展 三个篇章,总共收录了过百幅珍贵图片资料,辅以生动精炼的文字介绍,充分展示了我国科学技术一步步发展的脚印。
在科学史所建立60年之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究所组织编辑多卷本的学术文集。该文集以2007年所庆50周年时编印的《科学技术史研究五十年》文集为基础,由曾在研究所工作的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以及目前在职的研究人员各贡献一篇论文,共计138篇,每篇字数在一万左右。这些文章选取的代表作,集在一起称得上科学史所62年学术研究的一个缩影。在学科目标、路径、模式和方法等多元化发展的当代,挑战与机遇并存,这使得相互理解和包容、相互补充及合作成事对于科技史及相关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来说变得尤其重要。结集出版这些文章,为的是纪念过往和思考未来,也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启示和引起人们对这个学科的更多关心,满怀信心地追求学术卓越和服务社会,开创科学史所和科技史学科发展的美好未来。
本书是一部自然科学史书,以具体、翔实的史实,完整、详细地叙述了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在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系统阐述了自然科学在俄国发展的全貌,反应了俄国的科学实力及其国民受教育程度。 本书描述了俄国历史上重要的科学发现的来龙去脉,罗蒙诺索夫、欧拉、哥德巴赫、门捷列夫、巴甫洛夫 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可以从中发现课堂学过的科学原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 这是一本站在国家的角度对俄罗斯科学发展历史所进行全面、系统回顾和总结的历史书,内容翔实经典,门类齐全,对俄国科学史上各学科重大深奥问题的探索和破解,均有记录并作出专业并客观的阐述,具有学术价值,在相当的程度和范围填补了我国关于俄国科学史研究的空白。
本书为苏联力学家写的一本论文集 , 总结了在 1917~1947 年苏联力学在各个重要部门的进展 , 并详细介绍了重要成果的意义 , 列举了有关的文献 。 本书适合相关专业大学师生及爱好者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