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工位级进模是冲压模具中的一种先进高效模具。工序集成度高、功能广的冲压零件,可在一副多工位级进模上冲制完成。本书结合现代模具企业对冲压模具设计师的工作要求,以先进、实用、通用为目的,对多工位级进模基本工艺的特点、工艺参数及工艺计算、排样设计、模具结构图设计及零部件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主要内容包括: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基础/冲压工艺计算/多工位级进模的排样设计/多工位级进模零部件设计/多工位级进模的自动监测与安全保护设计 冲裁排样设计/冲裁、弯曲工艺排样设计/冲裁、拉深工艺排样设计/冲裁、成形工艺排样设计 冲裁多工位级进模实例/冲裁、弯曲多工位级进模实例/冲裁、拉深多工位级进模实例/冲裁、成形多工位级进模实例书中所介绍的实例均来自生产一线,从不同的角度反应出多工位级进模的特点,具有较高的
本书在遵循前3版 以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相结合为宗旨 以少而精为原则 的基础上,综合整理了近年来自生产一线许多读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全书总体结构和内容设置进行了全面修订,在第3版全书14章的基础上重新编排改写为9章,主要内容有:常用技术资料、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设计、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机械零件、刀具和磨料磨具、切削加工技术、钳工加工及装配技术、技术测量及量具。 本手册第4版采用了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内容翔实,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简练,技术难度适当,更便于读者使用。 本手册可供中、小型企业机械加工工艺师、工程师、工艺设计员、工艺装备设计员,生产车间工艺施工员、技师,高级技术工人及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
本书内容以前文所列举的教学计划和培训大纲为定向,共分十个主要章节编纂而成。同时对接KMK培训计划并兼顾工业制造技术领域内的*发展动向。用于机械加工制造业的职业教育和在职继续培训。适用范围:工业机械师、精密加工机械师、加工制造业机械师、切削加工机械师、工业产品设计师、工长和技术员培训、机械加工工业和手工业实习人员、机械制作专业方向的实习生和大学生。
本书在简要介绍旋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金属旋压成形中的创新与创造,以及对传统旋压技术及特种旋压技术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首先对传统旋压成形技术中的拉深旋压、剪切旋压、流动旋压工艺过程及成形机理进行了阐述及分析;然后重点对无芯模缩径旋压成形技术、三维非轴对称零件旋压成形技术、非圆横截面零件旋压成形技术、多楔带轮旋压成形技术及杯形薄壁内齿轮旋压成形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并包含了目前旋压类指导书籍未曾提及的旋压成形数值模拟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细则,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分析旋压成形技术共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同时,阐述了不同旋压技术的个性及特殊性成形规律,读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能对整个旋压成形技术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陈宏钧主编的《实用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第4版)(精)》在遵循前3版“以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相结合为宗旨”“以少而精为原则”的基础上,综合整理了近年来自生产一线许多读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全书总体结构和内容设置进行了全面修订,在第3版全书14章的基础上重新编排改写为9章,主要有:常用技术资料、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设计、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机械零件、刀具和磨料磨具、切削加工技术、钳工加工及装配技术、技术测量及量具。 本手册第4版采用了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内容翔实,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简练,技术难度适当,更便于读者使用。 本手册可供中、小型企业机械加工工艺师、工程师、工艺设计员、工艺装备设计员,生产车间工艺施工员、技师,高级技术工人及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钢热加工工艺过程的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钢的热加工过程建模的数学基础、 建模方法和基本原则、钢的热/温加工模型、铸造模拟、工业热处理作业模拟、淬火模拟、感应硬化过程模拟、激光表面硬化模拟、表面硬化数值模拟、 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计算机模拟的工业应用、 钢热加工过程建模的展望。本书由世界各国热加工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学者和专家共同撰写。本书聚焦于热加工工艺过程的模拟原理、实现方法和工程应用,包含了大量工业应用案例。
2015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财政部共同实施了 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 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包括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两部分内容。本系列丛书是2015年专项中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的部分研究成果。丛书分为三册,其中基础共性标准成果两册,行业应用标准成果一册。 本书是丛书的*册,收录了16项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是针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本书全面介绍了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方法,书中针对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材料和工艺的选择、面向手工装配的设计、电气连接和线束总成、而向高速自动装配和机器人装配的设计、面向制造和装配的印制电路板设计、面向制造的设计、面向注射成型的设计、面向钣金加工的设计、压铸模设计、面向粉末冶金加工的设计、砂型铸造设计、面向熔模铸造的设计和面向热锻的设计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具有很高的参考应用价值。 本书可供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全书共6章,第1章数控切削加工基础主要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知识;第2章数控刀具材料与选用,介绍与分析了数控加工刀具的材料与性能;第3~5章分别介绍了数控铣削刀具、数控车削刀具和数控孔加工刀具的结构与选用;第6章数控机床与刀具的接口技术主要介绍了数控机床的工具系统及其相关标准,为选用和使用工具系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数据。本书适合数控技术人员及数控技术专业学生使用。
电液伺服系统所具有的强非线性的模型特征和各类模型不确定性,已成为制约系统控制性能提升的瓶颈因素。《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性控制》以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性控制为研究目标,系统阐述作者及课题组在该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性控制》共13章:第1章为绪论,第2~8章主要论述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非线性控制方法,第9~13章论述带强运动干扰的电液力伺服系统的非线性控制方法。各章均以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性模型为控制器设计的基础,重点考虑如何补偿各类模型不确定性对系统伺服性能的影响,并分别介绍了不同工况下应采取何种控制策略以达到提升系统控制性能的目的。
《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一书本书主要介绍了各种齿轮传动的精度设计和检测方法。研究的具体对象是渐开线圆柱齿轮、小模数渐开线圆柱齿轮、锥齿轮、小模数锥齿轮、内齿轮、齿条传动、圆弧圆柱齿轮、圆柱蜗杆蜗轮、小模数圆柱蜗杆蜗轮、计时仪器用齿轮和齿轮测绘。 为使《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一书更具有实用性并方便读者查阅,本书给出了大量的表格、数据及应用实例。 《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一书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检测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以近20年来我国高端锻压制造装备新研究成果为主线,分24章,介绍了20多种大型、应用新传动原理、满足新材料与新工艺的智能化锻压制造装备及生产线。在概述了高端智能化锻压制造装备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领域的同时,详细阐述了相关装备的主要结构、主要研究与开发的内容,并指出其发展趋势。介绍了智能制造的三个维度、智能制造的十项关键技术、智能工厂的三个构架、智能机器的三个基本要素以及智能机器实施的三个途径,并通过举例对几种典型智能机器的基本原理与特点进行了剖析。本书可作为锻压设备研发、生产及应用的企业、研究所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手册以制造工艺为主线,数据与方法相结合,汇集了我国多年来工艺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反映了国内外现代工艺水平及其发展方向。 第2版手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机械加工工艺中的各类技术,全书分3卷出版,工艺基础卷、加工技术卷、系统技术卷,共32章。本卷包括车削、镗削、铣削、锯削、钻削、扩削、铰削、拉削、刨削、插削、磨削加工,齿轮、蜗轮蜗杆、花键加工,螺纹加工,特种加工,精密加工和纳米加工,高速切削,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表面工程技术。 本手册以实用性为主,兼顾先进性、系统性,具有信息量大、标准新、内容全面、数据准确、便查等突出特点,可供机械制造全行业的机械加工工艺人员使用,也可供有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科院校师生参考。
《中国机械工业年鉴2014》是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资料性、工具性年刊;作为工业发展报告,集成行业信息,记录企业成长的每一阶段:创刊于1984年,2014年刊为总第31期。 2014年刊主要反映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及其各行业、各地区的发展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全面、系统地提供机械工业的经济技术资料和统计数据。2014年刊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栏目。 从1998年开始,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系列逐步形成。为实现《中国机械工业年鉴》和各分行业年鉴的产品差异定位,满足专业读者阅读的需要,《中国机械工业年鉴》从2003年刊开始,在“行业概况”栏目设立12个以行业综述为内容的二级栏目,原小行业为三级栏目;出版分年鉴的行业以“行业综述”反映行业整体发展情况,更为详细的行业信息见
本书共10章,第1章对多工位级进模的特殊作用、特点、使用条件等方面作了论述。第2章至第7章,分别就以下几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①级进模设计基础与冲压工艺分析;②排样的优化设计;③带料多工位连续拉深排样设计和工艺计算;④步距与定距定位方式;⑤凸、凹模的结构和固定;⑥多工位级进模的结构件及有关装置的设计方法、要点、技巧、结构形式等。第8章介绍了实用多工位级进模38例,如空调器翅片模,带有冲裁、压弯、成形的级进模,微型壳类件连续拉深模,模内带自攻螺纹的冲压攻螺纹多工位连续模,硬质合金长寿命级进模等。在这些实例中,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更多的现代的“三高”模具结构,从不同角度可以了解这些模具的具体结构特点。第9章介绍了级进模材料的选用与热处理。第10章介绍级进模的制造和装配要点,关键零件加工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