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论述数字信号处理原理的基础上,通过DSP器件与MATLAB仿真给出了丰富的实践应用。本书可分为两个部分: *部分(第1~6章)介绍DSP原理、算法、分析方法和实现考虑; 第二部分(第7~11章)介绍几种重要的DSP应用,它们均在当代信号处理设备的实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书的附录总结了数字信号处理常用的数学公式,并为感兴趣的读者介绍了TMS320C55xx DSP的体系结构和汇编语言编程。本书可用作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用作从事DSP应用技术的工程师、算法开发者、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的参考用书。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信号与系统的理论与应用,并融合了MATLAB仿真分析。*部分(第0章)首先介绍几个信号处理应用实例作为开篇,然后介绍有关数学基础及仿真工具MATLAB。第二部分(第1~7章)介绍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从连续时间信号的概念、类型(第1章),连续时间系统的概念、特性、时域描述和分析(第2章)出发,先介绍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在连续LTI系统分析中的应用(第3章); 然后讲述傅里叶级数(第4章)和傅里叶变换(第5章)及其在连续LTI系统的频域分析和描述中的作用,后两章侧重应用,分别介绍了拉普拉斯分析在控制领域(第6章),以及傅里叶分析在通信和滤波领域(第7章)的实际应用。第三部分(第8~12章)介绍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这一部分首先阐述抽样定理(第8章),然后从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的概念、表达、时域描述和分析(第9章)出发,
本书依据《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大纲》的要求编写。全书共10章,分别对通信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计算机应用基础、通信系统、现代通信网、移动通信、互联网与物联网、现代电信业务、通信网络安全、通信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了系统讲解。本书注重通信企业对通信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业技能的实际要求,力求反映现代通信技术、业务的新发展。
《天线手册(第22版)》是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经典手册之一,包含了设计完整的天线系统所需的所有信息。本书中既有现代天线理论,也含有大量实用的天线设计与制作的实例。通过使用本书,读者不仅可以获得基本的天线设计知识,如线天线、环形天线、垂直极化天线、八木天线等,并且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了解高等天线的理论和应用。本书译自英文原版第22版,该版经过广泛修订,在原来版本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信息,全新改写了“建造天线系统和铁塔”“地面效应”“移动甚高频和超高频天线”“移动和海事高频天线”等章节,并提供了很多令人兴奋的新天线项目,如C型极子不受地面影响的高频天线,在微波应用中的贴片天线和Vivaldi天线,用于八木天线的一组新的半构件设计等。 本书适合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天线技术和射频技术等相关专
本书主要讨论航空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理论、技术及系统。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绪论、地空无线通信基础、甚高频话音通信系统、高频话音通信系统、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甚高频数据链模式2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监视数据链及VoIP话音通信新技术。 本书注重理论基础和实际系统相结合,密切联系民用航空通信的工程实践,内容全面、条理分明、叙述清晰,便于教学和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航空通信工程、航空电子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与研究生参考书,也可供民航通信、导航、监视工程等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以工程振动信号为研究对象,以信号的采集到后续的处理为主线,从振动信号拾取出发,依次对获得的数字信号进行时域、频域以及时频域的处理。介绍经验模态分解和全矢谱融合等新的处理算法和思想,有针对性地结合振动信号监测处理而组织编写内容,兼顾传承与发展,探讨振动信号处理算法及原理。本书涉及相关知识要点:傅里叶级数展开、离散傅里叶变换、 Z变换、快速傅里叶变换、时域统计特征、EMD分解、全矢谱技术等理论及其在工业现场的应用案例。
近年来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者们期望将其应用于系统的各个层面,进而发展出智能通信,大幅度提升无线通信系统效能。智能通信也因此被认为是 5G 之后无线通信发展主流方向之一,其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书结合国内外学术界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着眼于智能通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物理层设计,对相关理论基础、通信模块设计,以及算法实现等进行详尽的介绍与分析。内容主要包括:神经网络的基础及进阶技巧、典型神经网络、基于深度学习的通信物理层基本模块设计等。为方便读者学习,相关章节均提供了开源代码(扫描二维码下载),以帮助读者快速理解书中涉及的原理与概念。
本书依据《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大纲》要求编写,内容共8章,分别对通信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计算机应用基础、通信系统、现代通信网、现代通信技术、现代电信业务、通信网络安全进行了系统讲解。本书注重通信企业对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的实际要求,力求反映现代通信技术、业务的*新发展。
本书首先介绍了传输网的概念及传输网的技术发展历程和演进趋势,然后简单介绍了SDH和WDM的技术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入了OTN技术。全书在简要介绍了OTN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详细讨论了OTN系统及设备。主要内容包括:OTN的概念与应用、OTN的体系架构、OTN的网络保护与应用、OTN的网络管理、ROADM的原理及应用、OTN的技术演进、OTN网络规划与设计、OTN网络传输性能、OTN设备安装与测试技术,并在书末尾介绍了华为公司主流的OTN设备――OSN8800,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OTN光传输设备的结构、配置和组网方法,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本书内容全面、系统,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和实际工程和应用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书适合于从事WDM/OTN系统和设备的研究开发、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维护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
本书是一本介绍移动通信的科普读物,在第1版的基础上,删除了过时的内容,并更新了相关的技术内容,完整地讲述了现有的主要移动通信技术,从1G、2G、3G、4G讲到5G,帮助读者对移动通信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全书内容通俗易懂,行文力求轻松活泼,激发读者兴趣,重点增加了5G的内容,同时对第1版中3G、4G的内容进行了整合。
本教材将在原有已出版教材《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教程》(第2版)的基础上,以"系统建模与仿真 知识体系框架为主线,围绕"现代通信系统 的典型应用,以及"通信理论 发展,进行理论体系进行重构,知识内容进行重组,使之满足电子信息类专业高年级本科教学,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习使用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系统建模与仿真基础,系统建模方法,系统仿真方法,*模型的描述,*变量的实现,通信系统建模,通信信道及其模型,仿真中的参数估计,仿真中的性能指标估计。
本书基于云、SDN、NFV等新技术的云化网络应用及发展趋势,对5G AI时代的新型算力平台(边缘计算)与网络连接(算力网络)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本书内容涵盖了边缘计算的典型应用场景、主要特征、技术架构、基础设施、管控体系和相关的网络基础设施,同时还系统性地介绍了算力网络解决方案的定义、思路、模式和典型实现方案。 本书不仅适合通信领域相关从业人员和高校师生阅读与参考,而且还适合对边缘计算和算力网络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学习。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光纤光学(纤维光学)的基础理论与光纤应用技术。全书内容除绪论外,分为两篇共十章。篇共6章,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光波导的基本理论、光纤特性以及无源与有源光器件的基础知识。书中应用光纤光学与波动光学两种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阶跃多模、渐变多模与单模光纤的传输机理与规律,进行了基本的模式分析,阐述了光纤的传输特性以及光纤的材料、制造、分类与光缆,并较全面地介绍了多种类型的无源与有源光器件;第二篇共4章内容,较全面地介绍了光纤在通信、传感、传像以及传光照明与能量信号传输与控制等多方面的应用技术。本书在内容上重视基础理论体系的建立,强调基本物理概念,并重视全面反映现代光纤应用技术的各主要方面及自身的科研成果,力求内容丰富翔实、新颖实用、符合相关标准;表述方法力求理论联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目前流行的几种宽带接入技术,并针对学生学习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切入点,从应用性角度讲述了典型宽带接入技术系统设计组网、设备安装配置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共分为六个项目,内容包括:接入网基础认知、以太网宽带接入技术、EPON技术、GPON技术、HFC宽带接入技术和WLAN宽带接入技术。 本书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采用项目化结构安排,层次清晰,涵盖了接入网建设领域所涉及的组网设计、设备安装调试等不同岗位的技术内容,紧跟时代发展需求。 本书既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如通信工程、通信技术等)的教材,也可作为通信工程、弱电工程、接入网安装与维护等领域工作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详细介绍了5G新空口(5G NR)和5G核心网(5GC)的设计,同时全面介绍了5G端到端系统设计和关键功能。本书首先讨论5G的应用场景、需求,以及主要的标准化组织和相关活动;然后详细介绍了NR和LTE的空口设计、NR流程(IAM/波束管理/功率控制/HARQ)、协议栈(CP/UP/移动性)、RAN架构、端到端系统架构、5GC、网络切片、服务连续性、5GC与EPC的对接、网络虚拟化、边缘计算;接着详细介绍了ITU-R提交的5G能力评估报告,以及NR如何满足5G要求和外场测试结果;*后对5G市场和产业进行了展望。 本书适合通信领域相关人士阅读,不仅可以作为5G研发和工程人员的研究资料,还可作为通信相关专业的高校老师、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光纤通信系统(第3版)/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紧密结合光通信的发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及关键技术。具体内容包括光纤光缆的结构和类型,光纤的传输理论和传输特性,光源和光发送机、光检测和光接收机的原理,无源器件及光放大器原理,光纤数字通信系统及性能指标,波分复用及光传送网、光接入网等光网络技术,以及无线光通信和量子光通信等新技术。 本书以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为主线,从单个器件介绍再到完整系统架构及性能,内容深入浅出、概念清楚,覆盖面广且重点突出,可作为高校电子、通信和信息类专业本科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光纤通信工作的相关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Thebookstarts,inChapter1,withanoverviewofthecurrentstatusofgeomechanicalmodeltestsandinfrareddetection,followedbyanintroductiontosometheoreticalaspectsofinfraredphysicsandalgorithmsusedintheinfraredimageprocessing(Chapter2).GeomechanicalmodelconstructionispresentedinChapter3.InChapters4,5,6,7and8,applicationofinfraredthermographyinthegeomechanicalmodeltestsontunnelexcavationsandroadwaystabilityassessmentsindifferentlyinclinedrockstrataarepresentedrespectivelywithadetailedde*ionoftheexperimentalmethods,testingprocedures,imagingprocessingalgorithmsandfindingsobtainedfromcharacterizationofthethermalsequences.
本书依据《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大纲》要求编写,共11章,内容为交换技术基本概念、交换技术、IP交换技术、IMS技术、移动交换新技术、现代通信网主要协议、现代网络架构、其他交换与控制技术、交换网络维护管理与规划设计、交换网络的指标评估、网络管理。本书在编写中注重实际生产岗位对通信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业水平的要求,力求反映现代通信交换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新发展。 本书既可作为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的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学习辅导书,还可供通信行业及互联网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自学参考。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principles of analog communication,the book is focu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and describes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nstitute,the specifications,the operation principles,the performance analysis,and the design methods. New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developed recently are emphasized.
本书是作者在积累了10多年SDH和DWDM技术与设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高专任务驱动教学的要求和特点,以及对光传输网络维护、网络监控工作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参考了近几年光传输技术*发展趋势编写的。本书共设4个学习情境;个学习情境主要介绍了光传输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组成,SDH的基本原理、网络结构及保护方式,SDH网同步、链状网和环状网以及环带链网的组建与数据配置;第二个学习情境主要介绍了以太网的基本原理,光传输系统的基本业务和以太网业务的数据配置;第三个学习情境主要介绍了光传输设备的日常维护、参数指标测试及典型故障分析处理;第四个学习情境主要介绍了DWDM/OTN的基本概念、网络结构、关键技术、网元功能、组网方式及设备维护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职院校通信类专业光纤通信设备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