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的4.1和4.2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和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煤炭工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本标主要起草人:张国光、袁根乐、姜从斌、姜英、张惠民、丁建平、梁仕普、董斌琦、罗陨飞、李晨、龚华俊。
GB/T 30202《脱硫脱硝用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分为以下5个部分: 一一第l部分:堆积密度; 一一第2部分:粒度; 一一第3部分:耐磨强度、耐压强度; 一一第4部分:脱硫值; 一一第5部分:脱硝率。 本部分为GB/T30202的第5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奉标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维冰、张晓航、黄张根、迟广秀、韩小金、张旭、倪萍。
本标准的4.1和4.2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1.l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和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煤炭工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国光、张惠民、姜英、袁根乐、丁华、梁仕普、袁明、罗陨飞、李晨、龚华俊。
《DL/T 183 2016 斗轮堆取料机技术条件(代替SD 183 1986)》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DL/T 183 2016 斗轮堆取料机技术条件(代替SD 183 1986)》代替了SD/183-1986《斗轮堆取料机技术条件》,与SD183-1986《斗轮堆取料机技术条件》相比,主要进行了下列技术变化: - 结合近年来的技术发展,增加了新技术、新材料等内容,例如补充了材料标准GB/T700《碳素结构钢》和GB/T159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更新JB818 84《TD型带式输送机技术条件》为GB/T10595《带式输送机》等。 - 针对部分通用性强,例如减速机、电动机等,已经大规模社会化生产,一般均可直接选用的元器件,设置了适用标准,删除了原标准中部分技术细节要求。 - 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提出了舒适性和安全防护相关的技术要求,例如明确了司机室内温度、噪声和粉尘浓度的具体要求。 - 为提高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标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l5588-2001《烟煤显微组分分类》。与GB/T l5588--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粗粒体”分为“粗粒体l”和“粗粒体2”两个显微亚组分。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群、肖文钊、陈佩元、窦廷焕、罗俊文。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l5588-1995、GB/T l5588--2001。
GB/T 30202《脱硫脱硝用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分为以下5个部分: ——第1部分:堆积密度; ——第2部分:粒度; ——一第3部分:耐磨强度、耐压强度; ——第4部分:脱硫值; ——第5部分:脱硝率。 本部分为GB/T 30202的第4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雷雪清、李维冰、迟广秀、李怀珠、张旭、庞惠生、李若梅。
本标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8899—1998《煤的显微组分组和矿物测定方法》。与GB/T 8899--1998相比的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 ——删除了有关“半镜质组”的内容。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0 7404—3:2009《煤岩分析方法第3部分:显微组分组组成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与IS0 7404—3:2009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调整,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与IS0 7404—3:2009的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本标准与IS0 7404—3:2009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这些差异涉及的条款已通过在其外侧页边空白位置的垂直单线进行了标示,附录B中给出了相应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 本标准与IS0 7404—3:2009相比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 用“本标准”代替“本国际标准”; 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
本书林西矿深部开采的九东区为工程背景,为了开采建筑物下的压煤,本首先对 三下 采煤技术和国家相关法规、规程进行了总结,对林西矿深部覆岩结构和关键层进行了分析,提出并应用了条带开采方法和充填开采技术方案,得到如下的研究成果:大采深坚硬顶板煤层科学采矿技术,该技术为进一步减少开采对地表建筑物造成的影响,提高矿井开采安全,进行了充填开采设计,减少了地表变形,保证了矿井生产安全;保留煤柱二次开采技术;大采深坚硬顶板条件下煤层开采地表沉陷控制技术;二次开采窄煤柱沿空掘巷技术。
本书介绍了煤化工的发展意义、发展历史及现状,煤的形成及性质等,同时向各位读者介绍了目前煤化工生产的各种工艺技术,如焦化技术、煤炭气化技术、煤气净化技术、煤炭液化技术以及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烃、煤制醋酸等技术。 本书主要面向有兴趣了解煤化工生产的非煤化工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煤化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煤炭标准技术员会(SAC/TC 42)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艳、杜淑凤、王勇、朱肖曼、张晓静、谷小会、颜丙峰、赵鹏、陈来夫。
为加强和规范煤矿地质工作,查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及时处理煤矿地质灾害,有效预防煤矿事故,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组织制定了《煤矿地质工作细则》。本细则是在2013年制定的《煤矿地质工作细则》基础上,根据煤矿现在地质工作变化,修订而成。 细则共十章一百零四条,另有六部分附录,包含总则、煤矿地质类型划分及基础资料、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煤矿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煤矿地质观测与综合分析、煤矿建设阶段地质工作、煤矿生产阶段地质工作、煤矿闭坑阶段地质工作、煤矿地质信息化工作等内容。
无
本标准的4.1和4.2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和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大唐国际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煤炭工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国光、李春启、姜从斌、袁根乐、姜英、梅长松、朱玉营、张惠民、梁仕普、罗陨飞、李晨、龚华俊。
GB/T 30202《脱硫脱硝用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分为以下5个部分: 一一第1部分:堆积密度; 一一第2部分:粒度; 一一第3部分:耐磨强度、耐压强度; 一一第4部分:脱硫值; 一一第5部分:脱硝率. 本部分为GB/T 30202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叨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迟广秀、雷雪清、张旭、李怀珠、庞惠生、李若梅、倪萍、杨静。
落实*主席关于“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讲话精神,煤炭必须自身进行革命,真正革落后产能的命,革污染排放的命,全面实现煤炭绿色生态开采、清洁低碳利用,使煤炭成为清洁能源。依托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谢和平院士领衔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行业核心研究力量组成的科研团队,系统研究并阐明了煤炭革命的科学基础、四大理论和六大理念;提出了煤炭革命的绿色安全开发、清洁低碳利用、多元协同发展、国际化发展、新型人才培养五大战略;提出了煤炭3.0阶段、4.0阶段、5.0阶段的战略发展蓝图和煤炭技术革命路线图;勾勒了近零生态损害的科学开采、近零排放的清洁低碳利用、矿井建设(设计)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利用、流态化开采四大领域的煤炭革命颠覆性理论和技术以及不同历史发
GB/T 30202《脱硫脱硝用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分为以下5个部分: 一一第1部分:堆积密度; 一一第2部分:粒度; 一一第3部分:耐磨强度、耐压强度; 一一第4部分:脱硫值; 一一第5部分:脱硝率。 本部分为GB/T30202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7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维冰、雷雪清、迟广秀、张旭、李怀珠、倪萍、元以栋、杨静。
《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定价与融资风险》充分运用企业兼并重组、资产评估、并购定价、线性回归研究方法、财务风险分析等理论知识,研究了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的价格形成机理、企业并购对价支付方式、融资模式及相应的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