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各种航空模型的设计和放飞为主, 包括手掷飞机、橡筋动力飞机、电动飞机、旋 翼机和特种飞行器等模型,融合了各种飞机的飞行原理、空气动力学、无线电遥控、气象等 航空知识,有着完备的课程体系。全书共 6 章,以每一类模型为一章,详细讲解其原理、制 作、放飞和竞赛,并将模型的飞行原理和调整原理融入各种实验和飞行的探究活动中,内容 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旨在帮助学习者成为一个优秀的飞机 设计者 和 飞行员 ,提高 竞赛水平。关于模型的制作与放飞还留有一些改进和创新的空间,读者可根据已获得的相关 知识进一步探索飞行的乐趣。 本书假定读者没有任何航空模型学习的基础, 书中内容易于被青少年学习掌握, 易于激 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帮助读者在学习航空知识的同时探索飞行的奥秘,并且爱上飞行。
本书共分11章。第1章介绍航空发动机发展历程以及发动机总体性能参数;第2章介绍发动机进、排气装置;从第3章开始,以涡轮喷气发动机为核心,分析热力循环特点,最佳参数及其选择原则,各部件之间的共同工作以及设计参数,各种调节规律下的高度、速度特性和节流特性,发动机过渡态、加力以及双转子结构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最后对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涡轮轴发动机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本书编写着重阐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力求联系发动机设计、制造及使用实践,反映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
本书共分6章,内容分别为: 转子叶片强度、轮盘强度、叶片振动、轮盘振动、转子振动与平衡、航空发动机零件的疲劳强度与寿命。本书重点针对航空发动机的三大关键件、重要件: 叶片、轮盘、主轴,从工作条件载荷入手,在适当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建立其应力、振动特性常规计算的基本理论与公式,结合相应的结构强度设计准则,形成关键件结构强度与减振设计及分析方法。大部分章还给出了相应算法的FROTRAN源程序。
本书就飞机制造领域内所涉及的专业,从飞机工艺技术、飞机工艺装备技术、飞机零部件制造及装配技术、飞机售后服务、飞机质量适航、飞机制造供应商管理以及飞机制造文化等方面提炼出作者多年来工作经历中的一些经验,由背景、主题切入、过程和结果与思考四部分结构组成,相关案例通俗易懂、有浅有深,为读者阐述了宝贵的处理复杂技术和其他问题的技巧和实用方法,记载了中国航空制造发展的一个个事实,本书目的是让中国的航空工业工程师在工作中借鉴经验,汲取教训,少走弯路,是一本值得阅读和珍藏的专业读物。
本书主要介绍了低空安防的背景和低空*人机集群反*的相关概念,并详细阐述了针对低空*人机集群的*制技术及*制效能评估,系统地分析了面向低空*人机集群的态势感知与推演技术,解析了多模态信息融合体系架构,列举了该技术的典 型系统;同时重点论述了基于强化学习的协同*制动态决策算法,介绍了车载式*人机侦测管制集成系统,普及了空域管理和低空安防的主要法律法规,展望了低空安防领域的未来发展。 本书主要面向信息系统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的高校学生,以及从事*人机*制技术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企业中的技术管理者。本书对航空管制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全书共分10章,首先回顾了麦克斯韦、富兰克林、金兹顿、吉尔伯特等大师和贝尔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对电磁学发展的贡献;然后介绍了射电天文技术在地外生命观测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手机信号的追踪识别等技术和法律问题;又探讨了手机引起的大众恐慌和超敏感性等问题,通过对基站系统进行介绍以尝试打消大众对电磁波的恐惧;还介绍了电磁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成果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及电磁波的军事应用;最后就无人驾驶汽车、物联网、无线充电等领域的电磁问题进行了研讨。
本书由12章组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性能。第1至5章讲述了发动机基本工作原理和稳态及过渡态性能与控制规律。第6章介绍了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性能仿真。第7章阐述了涡轮轴和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第8章和第9章对推进系统性能和发动机/飞机性能匹配做了细致分析。除发动机的设计性能外。第 10章对发动机使用中的性能问题做了专门论述。第11章介绍了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新技术和技术发展。第12章介绍了自适应循环发动机。 本书可供从事航空发动机及其有关专业领域的工程设计、科研、使用维修人员以及技术领导等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发动机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供对航空发动机有兴趣的人员阅读。
本书以中国自主研发的多型高科技产品为线索,回顾总结近年来在人工智能、人造太阳、超级计算机、纳米能源、北斗导航系统、航空新技术等领域的突出成就,展现大国重器背后的创新科技;集结35位科技主讲人的科研故事,满怀一代科技工作者为祖国不竭探索的使命与情怀;从 航迹 高度、技术高度、材料高度、 控制 高度、动力高度、安全高度等六大篇章深情讲述,展望未来前沿领域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边界与新高度。
你是为数不多有下巴的动物,是为数不多会因为情感而流泪的生物。 你的身体保有在树上睡觉的记忆,所以你在床上睡觉也不会掉下来。 你的拇指比黑猩猩多了三块小肌肉,所以你能更有力地抓握工具,从而创造出伟大的文明。 30亿年进化的结果并不全是好的,我们的很多痛苦也都来自这个漫长的过程:直立行走让我们的后背和膝盖苦不堪言。 我们的骨盆变小,成了自然界中分娩最痛苦的动物。 翻开本书,看看你的身体里藏着多少秘密!
天文学是人类早接触并研究的科学领域之一。千百年来,人类的祖先仰望星空,不断探索,试图回答宇宙起源与演化、天体起源与演化,以及生命起源与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 本书共分五章。章浩瀚宇宙,从宇宙的起源入手,介绍天文学的基础知识,着重讲解宇宙、星系、银河系、太阳系的构成以及太阳系内的行星等。第二章地球家园,介绍地球起源与构造人类家园美丽而奇异的景象,以及地球为人类提供的自然资源等。第三章飞向太空,介绍人类飞向大空的重大意义、重要节点,各类航天运载器和空间飞行器,以及人类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深空探测活动。第四章探寻生命,探索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外星球,介绍地外文明可能的存在形式,以及寻找地外生命的各种科学仪器等。第五章梦逐未来,介绍人类未来如何高效利用太空资源、如何进行太空移民和星际旅
本书以航空发动机用的叶片机(压气机与涡轮)为对象,系统介绍压气机和涡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结合国内、外现代航空叶片机的发展特点,本书深入地介绍了压气机和涡轮基元级的工作原理,以及叶栅理论、接*径向*衡方程和叶片径向积叠、多级叶轮机级匹配等经典理论及其工程应用,对*级和多级压气机、涡轮的特*及调节规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此外,还对航空叶片机的基本设计体系、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做了简要介绍。全书共分三篇十五章:篇 叶片机中的气动热力学基础,包括绪论、叶片机中气体流动的*质和控制方程、*维定常*动的基本方程和热力学图示;第二篇压气机,包括轴流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基元级的基本理论,级的基本理论,多级轴流式压气机,离心式压气机,压气机的特*和调节;第三篇轴流式涡轮,包括轴流式涡轮的工作原理。
本书主要介绍了无人集群系统智能规划与协同控制技术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包括8章内容: 第1~3章主要介绍了无人集群系统智能相关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体系以及典型的集群体系架构;第4章主要介绍了集群系统一致性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控制协议设计方法;第5~6章主要介绍了集群任务规划的两大关键技术即集群任务分配以及协同航迹规划;第7章主要介绍了集群的编队控制以及典型的编队控制应用场景;第8章主要介绍了群体智能典型算法以及应用场景。
本书汇集了数十起国外空难的知名案例,详细地叙述了这些空难案例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空难调查的过程以及调查结果,对我国民航安全的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同时,这也是一本关于航空安全的科普图书,对于想了解航空史尤其是空难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有着很高的阅读性和知识性。 乔善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学士、四川大学工程硕士。现任职于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教师,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曾担任航空概论、安全运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航空之家》新媒体主编,先后在《大飞机》等杂志公开发表十余篇航空安全、航空经济、航空科普等方面文章。 序一 从 1903 年人类的第一次有动力飞行 ( 飞机 ) 成功 , 1909 年首架航空器 ( 飞艇 ) 用于商业运
无
本书是《空难悲歌:航空安全背后的故事》的姊妹篇,汇集了数十起国外空难的知名案例,详细地叙述了这些空难案例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空难调查的过程以及调查结果,对我国民航安全的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同时,这也是一本关于航空安全的科普图书,对于想了解航空史尤其是空难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有着很高的阅读性和知识性。
电子战飞机在电磁频谱作战中发挥着侦察、干扰、反辐射攻击等重要作用,是夺取现代战争胜利的利器。本书通过三十二篇短文介绍了世界上一些主要的电子战飞机,其中既有通俗易懂的电子战科普知识、也有引人入胜的作战战例,还有生动有趣的轶事秘闻。本书文字生动、资料翔实,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是了解电子战飞机不可多得的科普读物,适合广大对电子战以及对军事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成长篇主要介绍电子战无人机的起源、种类和发展趋势。机理篇概述了电子战无人机平台及动力系统、数据链和电子战任务载荷的作用机理,并简要介绍了反无人机相关手段和机理。运用篇主要介绍电子战无人机典型使用方式。战例篇讲述了无人机相关经典战例,并结合电子战运用进行评述。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合无人机使用和管理人员、普通高校学生和对无人机感兴趣的军事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从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规律和理论应用两个方面出发,详细讲解了卫星的二体问题,摄动运动方程的建立及摄动运动方程的一阶分析解,逐步引导读者熟悉为实现具体任务需求的卫星轨道设计、星座构型、编队飞行和发射段弹道设计,深入分析了冲量假设和有限推力两种情况下,为完成特定任务,卫星轨道所发生的有意改变。本书*的特色在于详细推导了书中涉及所有公式,力图使读者在牢固掌握基本原理、熟悉计算过程及方法的同时,*终构建起自身专业领域知识体系;本书精心绘制近百幅示意图、流程图,帮助读者直观理解所学知识;另外,本书从实用出发,选材更加贴合于工程实践需要。
本书对 DO-178和DO-254标准的核心思想和关键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和讨论,为机载软硬件的研制与合格审定提供指导。 针对机载软硬件研制与合格审定过程中的常见错误和易忽视的关键点展开详细讨论,对关键概念进行了清晰定义,对常见问题和误解进行了澄清,以帮助读者理解标准并实施应用。 本书在介绍软硬件研制内容的同时,还对系统需求、DO-330和 DO-297标准的相关要求与软件研制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以便工程技术人员更完整地应用 DO-178和 DO-254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