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我国著名思考型学者秦晖的成名之作,初版于1996年。 作者以八十年前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一次有关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级对立问题的争论为契机,从分析旧中国“关中模式”入手,在掌握大量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社会学科学的分析方法,重新审视封建社会三要素(即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与依附人格)在中国的社会表征,指出权贵与平民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对社会构成主体——农民(农民人格、农民心态、农民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纵观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成功与失败,深刻分析农民的“双重性”,揭示中国社会长期固守“农业文明”之根源;横向结合苏联集体农庄和美国式农业发展道路,对农民及农民社会进行共时态的逻辑分析,从源头上探寻农业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此次再版,尽管经历了二十几年的社会变革
该书不仅论述古代先哲的“慈善”思想、对鳏寡孤独者的各种救济方式,还特别分析了宗族、村庄、行会、公众等在慈善救济方面发挥的作用。尽管该书缺少丰富的实证性历史叙述,但它首次提出“中国独自的慈善博爱精神可以成为近代民主主义的基础,中国土生土长的善会善堂可以成为近代都市行政与近代地方行政的基础”等一些前瞻性的观点。 全书一共分六章,分别讨论中国慈善的思想、人口与社会福利、慈善、互惠,以及最后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