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都是不可避免的。人口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人类社会既定发展目标下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人口城市化及其孕育发展起来的城市,由于人口、经济活动的高度集中,又成为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与控制、减少碳排放的重点和“钥匙”。本书系统考察了人口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构建了人口城市化影响碳排放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探讨了中国人口城市化对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影响大小以及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低碳城市化战略。本书的研究结论对中国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合环境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与贸易隐含碳理论,《碳不平等的测度与机制: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的分析》解释了我国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碳不平等的成因。通过对投入产出模型的开发拓展进行省级碳排放量的核算,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和生活方式分析进行微观家庭碳足迹核算,获得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碳排放数据。基于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回答了 我国是否存在碳排放不平等与碳转移不平衡的现象? 碳排放是由哪些因素所驱动的,哪些因素将导致碳不平等程度加剧? 生产侧碳排放不平等为何会反弹,是否由命令-控制型或市场型减排政策引起? 等三个问题。提出了平衡经济发展与减排压力,调节各省份碳排放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降低居民碳足迹不平等程度,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实现有效减排并降低碳泄露的政策建议。
本书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编写,全书共分为5篇17章。第1篇系统梳理了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和重要意义,总结了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和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第2篇主要梳理了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进展、中国工程院开展的系列生态文明战略研究成果及国内部分智库生态文明研究的成果。第3篇主要总结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模式,并从流域、区域、行业、工业园区等不同尺度、不同领域,以实践案例形式进行展现。第4篇着重聚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评估,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并对中国生态文明指数和重点区域生态文明指数进行评估。第5篇总结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研究成果及实践模式,对未来中国生态文明战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我国能源各分系统相对*立,存在系统壁垒,难以“合并同类项”,导致能源系统结构性矛盾突出、整体效率不高。缺乏能联系不同能源种类、打破系统壁垒的关键技术是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碳中和目标下多能融合战略》基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的战略研究成果和科技研发进展,提出了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多种能源之间互补融合的“多能融合”理念和技术框架;阐释了多能融合“四主线、四平台”内涵;分析了多能融合关键技术清单及各平台技术的专利导航情况;提出了典型区域开展多能融合示范的系统方案;通过能源系统模型,量化评估了碳中和目标下多能融合战略实施的效果,提出了加速推进多能融合战略的政策建议。
本书系统总结了早期农作物遗存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包括植物大遗存、微体遗存和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研究的新成果,介绍了部分早期农业起源、发展和传播的新证据,以及气候环境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农业起源研究的前沿方向进行了展望。此外,本书以郑州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13处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遗址的植物考古分析和14C年代测定,揭示了全新世中期中原地区古代农业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炭化模拟实验,确定了粟和黍种子炭化的温度区间,为旱作农业粟、黍比例的解释提供了新的埋藏学依据;通过中国考古遗址14C年代数据库和植物考古数据库的建设及数据分析,探讨了长时间尺度上农业、人口与气候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本书以光伏电站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了我国荒漠区光伏电站对当地天然资源植物生长发育、土壤结构、风沙过程及气候环境的影响机理,同时揭示外部环境改变对光伏电站自身发电效率的影响。通过课题组多年研究,本书明确了光伏电板的遮阴效果对板下天然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归纳并总结出电板遮阴对资源植物生理特征和品质的影响;分析并得出了光伏电站的长期布设对站内土壤质地和水肥特征的影响机理;通过大量野外试验厘清单个光伏电板和光伏阵列对过境风沙流和地表蚀积过程的扰动特征;利用自制光伏发电装置,通过模拟试验得出风沙打磨和积尘对光伏电板发电效率的影响,并揭示高茎植物遮挡电板对光伏发电效率的干扰程度。本书作者多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结果的系统总结,为荒漠区光伏电站的生态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未来荒漠
《2008年美国国家生态系统状况报告:土地、水和生物资源》介绍美国生态调查的目标、指标和方法。《2008年美国国家生态系统状况报告:土地、水和生物资源》共8章,第1章介绍该报告调查背景、宗旨、设计原则、数据更新和指标调整情况及遇到的问题;第2章介绍国家尺度生态系统调查核心指标;第3章至第8章分别介绍国家海岸与海洋、农田、森林、淡水、草地与灌木林地、城市和郊区景观调查指标以及动态变化情观。期望此译著的出版,能为我国生态调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国内的读者在相关工作上有所帮助。
排污收费制度文件汇编 定价 150.00 出版社 中国环科 版次 第一版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开本 16开 作者 生态环境部环境监察局 装帧 页数 0 字数 0 ISBN编码 9787511138392 环境保护税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税征收体系的建立。同时,也标志着我国38年排污收费管理制度成为历史,但是排污收费管理制在促进企业科学决策、推动污染减排技术采用和创新、筹集污染离职基金等方面的贡献及意义,任然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本书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战略要义和人地耦合共生理论,优选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自主研制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规程》、分级标准、技术流程与评估技术方法、美丽中国建设评估动态监测系统[简称“科美评”(KMP)系统]和美丽中国建设公众满意度调查APP系统。分析了美丽中国建设现状与存在的差距及短板,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井”字形轴线格局与综合区划方案,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开展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的实证探索,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模式、建设路径与对策建议。
本书总结了“十一五”至“十三五”时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太湖流域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成果及其实施成效,介绍了太湖流域地区从源头到龙头饮用水安全保障多级屏障技术体系,及其针对水源水质特征
本书是 本多学科交 研究 新的 。它阐明了水泥碳化的碳汇机理,从水泥生产过程碳排放和使用过程碳吸收的全生命周期视角,构建了水泥碳汇核算方法,核算了混凝土和砂浆等不同类型水泥材料在建筑使用、拆除、垃圾处理与回用等不同生命周期 段的碳吸收,分析了水泥碳汇对全球碳排放量、碳循环、碳失汇的影响,揭示了水泥材料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碳循环过程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规律,为全球碳失汇研究 了 个新的视角。
本书以京津冀城市 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 指标体系,从城市 和重点城市两个尺度,定量 估了京津冀城市 1980~201 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城市 ,利用中等分辨率遥感数据,结合地面监测数据和统计数据,揭示了1980~201 京津冀城市 的城市化强度、生态质量、环境质量、资源环境效率和生态环境胁迫的时空 征与演变;针对重点城市( 、天津、唐山),进 步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阐明了2000~201 主城区扩展及其内 格局 征演变,并揭示了重点城市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分,环境化学主要基于化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为目标,是*门研究污染物的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宿、转化与代谢、毒性效应与健康影响及其削减控制的原理与技术学科。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环境化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规模、实现**目标和提升*际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化学已成为化学的*个重要分支。《环境化学前沿》连续出版物邀请我*环境化学领域*的*家*,*括40多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入选者撰稿。 本书与前两辑内容互为补充,根据学科发展*点及**重大需求增添了相关内容,比如“双碳”、新污染物监测及管理等,力求反映和代表我*目前环境化学领域的工作*色和主流发展趋势。
建成环境是交通运行和交通安全的构成基础,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效率和安全,也是当下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关于建成环境影响老年人步行安全的研究还存在理论与方法的不足。《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活动及安全的影响研究》以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安全的影响为切入点,考虑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活动的影响,结合理论模型分析和现场调查,揭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活动和步行安全的影响机理,建立“建成环境—步行活动—步行安全”分析模型,并提出促进老年人步行安全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