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超声心动图学(第三版)》从临床实际出发,将超声心动图学与心血管病基础、临床心脏病学紧密结合,通过全面充实、增补和修订,尤其是补充了大量全新内容和精彩图像,充分反映当前该领域的现状和进展。《临床超声心动图学(第三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重点介绍心血管解剖生理、胚胎学和超声心动图学基础、新技术;各论重点介绍各种心血管病的病理基础、临床特点、超声检查方法和表现,包括详细介绍各种少见病、疑难杂症。书中包括近3000帧高质量的心血管超声图片,其中绝大多数是首次发表的新图,包括许多罕见、特殊病例和各种新技术的宝贵资料。《临床超声心动图学(第三版)》可供超声科医师、研究生,以及临床相关科室的医生阅读参考。
《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与应用》在综述国内外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应用需求,提出我国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应用模式、运行方案和应用系统技术体系;阐述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观测数据和统计数据的宏观生态环境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参数定量反演技术、遥感综合评价技术;并对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情况进行介绍。 《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与应用》可供生态环境监测、遥感应用等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环境保护行业的业务人员参考。
全书共分为11章,内容主要包括绪论,结构基体、结构催化剂和结构反应器,结构催化剂和反应器中的传递现象,结构催化剂的制备,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消除,柴油机尾气的净化,固定源 VOCs污染物的催化氧化分解,固定源氮氧化物的脱除,低 NOx排放的催化燃料燃烧,催化结构过滤器净化炉气,结构催化剂和反应器的其他应用。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环境等相关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的教材,也是环境催化相关工业和设备制造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综合卷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研究(II)》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二期) 成果系列丛书的综合卷,是二期丛书的挈领分册。《综合卷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研究(II)》内容包括综合报告和课题研究两部分,综合报告以十章内容就重大咨询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提炼和总述,内容包括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发展现状、生态文明国际比较、生态文明统计核算、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战略、农业发展方式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和分析,以及生态文明示范与典型地区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并总结和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课题研究则一共分为四部分,是综合报告所提出的各个主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也是《综合卷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研究(II)》各个课题
本书结合近10年来国内外饮用水供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以水质健康风险控制为核心理念,从源水水质改善、处理工艺优化与强化、输配水过程水质保障、特殊污染物去除、水质安全性评价的全过程,系统论述了饮用水质安全保障的新技术原理,力图构建涵盖水质转化-过程控制-工艺应用-风险评价的完整体系,力求将本领域的*成果系统性地向读者展示。
本书是一本研究如何对抗海洋生物污损的参考书,系统地介绍了海洋防污涂层和防污技术。本书涵盖了海洋生物污损和人类对抗污损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基础研究和工程研究方面,还对海洋领域的立法及商业和社会对防止海洋生物污损做出的贡献进行了介绍。本书在内容上涉及广泛,有四部分共28章,详细介绍了海洋污损生物及其影响、海洋防污涂料的测试和研发、化学活性的海洋防污技术、控制海洋生物污损的表面方法这四个方面的新进展。这28章既可以按顺序进行阅读,也可以专门阅读某几章感兴趣的内容,并不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本书为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建院60 周年技术丛书 第六卷《煤炭清洁 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全书共分六篇24 章,主要介绍了煤炭科学研究总 院在选煤技术、煤化工技术、煤炭高效清洁燃烧与污染物控制技术、煤与 煤层气综合利用技术、矿区及煤化工过程水处理与利用技术和土地复垦与 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的大量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本书充分利用遥感技术的优势,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核查/调查数据,结合全国生态环境遥感野外核查和地面调查结果,并借助气象、水文、环境监测以及统计部门所提供的环境监测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韩长赋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是我们党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着眼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农业是与自然生态联系紧密的产业之一,农业生产是一个依赖于自然又受到人工控制的特殊生产过程。农业这种与自然生态系统独有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地位。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是新时期 三农 作的重要任务,对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资源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在经过多年的调研和野外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阐明了草原固碳、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旅游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根据人类活动对生态功能的影响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加强生态建设的途径措施和建立草原保护红线等政策建议。
环渤海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之一。该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资源消耗大、人均土地面积稀少,致使生态负荷严峻、人地矛盾加剧、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下降明显,逐渐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环渤海地处我国沿海地区,属于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生态系统种类和格局复杂多样、脆弱多变,极易因外界人为干扰或者自然力影响而发生退化乃至衰败,进而危及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本书在系统开展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各种负面问题,以深入分析该地区资源环境和生态承载力为重要切入点,科学评估区域生态格局和环境质量,深入分析生态环境胁迫因子和关键生态环境问题,能够为促进区域人地和谐、重点产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
《平朔大型生态脆弱矿区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 生态过程分析与评价》以平朔矿区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了其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与动态变化,包括应用遥感数据监测平朔矿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平朔矿区固定监测样地物种组成及空间格局、平朔矿区人工重建生态系统植被演替及多样性分析、平朔矿区人工重建生态系统土壤质量演变及养分累积效应、平朔矿区重建人工林凋落物研究、平朔矿区人工重建生态系统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平朔矿区人工重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平朔矿区人工重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相关内容。《平朔大型生态脆弱矿区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 生态过程分析与评价》共分十章,并附有平朔矿区植物、昆虫和陆栖脊椎动物名录。
《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与国家公园》以众多专家、学者对可可西里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地质地貌、水文气象过程进行的为期多年的考察,以及对青藏公路沿线、可可西里南部和索加 曲麻河区域内的社区民情进行的细致调研成果为基础,向读者介绍了地理和文化概念中的可可西里,以及可可西里所享有的自然的馈赠,梳理了可可西里成为世界遗产的历程,阐述了可可西里作为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
《通往可持续环境保护之路——UASB之父Gatze Lettinga的厌氧故事》包括了Lettinga教授对自己学术生涯中的经历、取得的成果的高度概括性评价。本书 Lettinga教授希望传达给人们的一个观点,即当代高效固体厌氧消化技术和废水厌氧处理技术及其系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本书通过作者的论述,希望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因为在当前社会,这个词经常被严重误解。通过本书对诸多正规历史的回忆回顾,作者讨论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两个领域的诸多重要议题;同时作者也对在其职业生涯中做出诸多贡献的人们表达了谢意。 本书可供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及广大环保爱好者参阅。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及方法体系的构建,中国陆地各类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的综合分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支持、食物供给、碳固定、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服务功能的动态评估和未来情景分析,三江源、京津风沙源、黄土高原、鄱阳湖流域典型生态工程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综合生态效应评估,以及典型区域生态补偿原理与机制分析等。本书对陆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与管理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并可为生态环境领域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本书是作者们在上海市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系统地开展苔藓植物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质量和变化的指示及其响应机理研究成果总结。本书介绍了苔藓植物对环境指示的研究概况和*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长三角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记录了长三角地区共有苔藓植物54科454种,其中藓类34科382种,苔类20科,72种,筛选出了对环境变化敏感和耐污染的苔藓植物种类;应用藓袋法开展了长三角地区环境质量的主动监测研究,同时通过生态调查和被动监测方法,开展了长三角地区环境变化空间和时间的变化特点,重建了上海等地大气质量的变化历史;介绍了重金属污染胁迫下苔藓植物的生理和遗传响应特点,并介绍了同步辐射技术在苔藓植物监测环境中的应用。本书可供环境科学、生态学、植物学、工作者及有关学科的科
《江西婺源森林鸟类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由江西婺源森林鸟类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队伍经过较为系统的科学调查撰写而成。本书系统介绍了江西婺源森林鸟类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植物资源、植被资源、脊椎动物资源、昆虫资源、贝类与虾蟹类资源、大型真菌资源、旅游资源与社区经济、管理与评价,重点突出了保护区内的森林鸟类、两栖爬行动物、风水林、其他珍稀濒危植物。全书52万字,附有精美的照片和珍稀动植物分布图等。
本书集成了中科宇图天下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多年来在数字环保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是数字环保系列丛书第二本专著。本书对我国“环境应急”的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进行了深人阐述,从环境应急的基础平台、环境应急的基础信息管理、环境应急响应系统、环境应急事后处理系统等方面对环境应急的构成体系进行总体论述,提出一套完整的环境应急体系,并概要性地介绍了环境应急的关键技术及标准规范体系。另外,本书从实践角度介绍了环境应急的五个典型案例。
“核与辐射安全,,在本书中包括核安全、辐射安全和核安保,但不包括核安保中涉及案件侦破的有关内容。广义地说,核与辐射安全包括核安全、辐射安全、放射性废物安全、运输安全和核安保。从管理的角度,核与辐射安全常常简称为核安全,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文件中通常简称为安全。严格地说,安全和防护是有差异的,防护是指控制辐射照射以防止电离辐射对人和生物产生有害效应;安全是指防止产生事故和事件以及一旦发生如何减轻其后果,主要是对有关源的控制。在本书中不考虑这两者的区分。
《河流水沙生态综合管理》以河流水沙过程和河流生态为基础,系统阐述了河流综合管理的 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作者在总结30余年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对泥沙运动 及河床演变、筑坝河流管理等传统河流泥沙学科问题作了系统回顾;同时, 对河流泥沙学科新兴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如植被-侵蚀动力学模型和应 用、山区下切河流演变及管理、河流生态评价和生态修复方法及河流综合管 理方略等作了深入阐释。其中,关于河流综合管理的基本理论的总结,包含 了作者在雅鲁藏布江、长江、黄河、东江、三江源的大量野外调查、试验和长 期思考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本书基于党的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5年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即“水十条”及2013年浙江省全面实施“五水共治”等大背景,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尾水型人工湿地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经验。通过对人工湿地技术发展的回顾,对尾水型人工湿地的工艺设计、景观设计、防渗设计与施工、填料设计与施工、防堵塞设计、植物设计和湿地工程运营管理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介绍了九个各具特点的工程案例。 本书可供从事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保护的科研、规划、设计与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