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超声心动图学(第三版)》从临床实际出发,将超声心动图学与心血管病基础、临床心脏病学紧密结合,通过全面充实、增补和修订,尤其是补充了大量全新内容和精彩图像,充分反映当前该领域的现状和进展。《临床超声心动图学(第三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重点介绍心血管解剖生理、胚胎学和超声心动图学基础、新技术;各论重点介绍各种心血管病的病理基础、临床特点、超声检查方法和表现,包括详细介绍各种少见病、疑难杂症。书中包括近3000帧高质量的心血管超声图片,其中绝大多数是首次发表的新图,包括许多罕见、特殊病例和各种新技术的宝贵资料。《临床超声心动图学(第三版)》可供超声科医师、研究生,以及临床相关科室的医生阅读参考。
《贵州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以贵州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多年科学考察成果为基础,分7章对保护区地质概况?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壤?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植被类型及生态系统多样性?旅游资源?社区经济状况等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和评价?同时,辩证分析了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分的合理性?主要保护对象管理的有效性等?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芦山地震灾后恢复 重建规划编制和重建 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通过地震地质条件适宜 性、次生地质灾害易 发性、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用地条件适宜性、水资 源适宜性、生态环 境、人口与居民点分布格局、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旅 游资源开发适宜性等 指标的综合分析,划分“灾害避让区、生态保护区、 农业发展区和人口 集聚区”4种重建分区类型,确定灾区可承载人口总 规模,划定适宜人口 居住和城乡居民点建设范围,提出“整体可承载,县 内可安置,局地需 调整:双防并重,安全;就地重建为主,异地搬 迁为辅;发展绿色经 济,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区划,重建家园”的总体判 断。 《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 价)(精)》可供受灾地区和支援灾区重建的各级政 府部门,以及关心和参与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实用工作手册丛书:中国环境保护标准全书(2011.7-2012.12)(套装上下册)》收录了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发布的所有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包括新修订的标准)。《中国环境保护标准全书(2011.7-2012.12)》是环境保护执法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书,也是从事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工作人员的参考文献。
本书集成了中科宇图天下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多年来在数字环保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是数字环保系列丛书第二本专著。本书对我国“环境应急”的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进行了深人阐述,从环境应急的基础平台、环境应急的基础信息管理、环境应急响应系统、环境应急事后处理系统等方面对环境应急的构成体系进行总体论述,提出一套完整的环境应急体系,并概要性地介绍了环境应急的关键技术及标准规范体系。另外,本书从实践角度介绍了环境应急的五个典型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编著的《中国履行生 物多样性公约第五次国家报告》总结了中国履行《生 物多样性公约》所取得的进展和经验以及存在的差距 ,提出了今后能力建设需求。章阐述了中国生物 多样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的现 状和面临的主要威胁,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二章介绍了中国国家生物多样性 保护目标和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主要行动,评 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2030年)的总体实施进展。第三章阐述了各 有关部门把生物多样性融入部门规划的情况及取得的 进展。第四章制定了相关评估指标和方法,定量评估 了中国实现全球202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的进展。第五 章分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 出了优先行动。
《农村饮用水源风险评估方法及案例分析》介绍了农村饮用水源污染现状的调查方法和风险评估技术,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通过对调查区域进行文献和现场调研确定检测项目、采样和检测方法,根据检测结果分析污染特征,评价水质状况,提出调查区域饮用水源的优控污染物,并对人群健康进行风险评价。此外,《农村饮用水源风险评估方法及案例分析》分析了污染物暴露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介绍了饮用水源有毒污染物溯源方法并进行溯源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对策,旨在为农村饮用水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指导。全书结合应用实例,对农村饮用水源调查及风险评估程序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农村饮用水源的普查提供了方法参考。
本书针对注册环保工程师职业岗位及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考试大纲要求编写,内容紧密结合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不同层次知识要求,突出工程实用性和实践性。在编写上力求全面而精炼,实现科学性、系统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本书共分5篇,内容包括环境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大气环境的污染与防治技术、水环境污染与防治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物理污染控制技术等。本书可供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技术咨询、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专业考试人员,以及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师生在实际工作、教学和学习中参考使用。
本书从河流水环境不同生态功能及河流健康状态的需水量出发,提出科学合理,且适合渭河特点的河流生态基流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结合渭河河道基流现状,给出渭河不同断面的生态基流控制值。主要内容包括:(1)渭河关中段近几十年来的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与特征研究。根据历史资料和土地覆盖的遥感资料,通过反演、分析、模拟、解析,建立河流廊道土地覆盖信息库,渭河关中段近几十年来的河流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2)渭河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结合水生态野外调查与采样,通过分析着生藻类、底栖动物、鱼类等主要水生生物特征和水环境理化指标,基于生物完整性指数综合评价渭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借助典范对应分析法识别影响流域水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3)渭河关中段生态环境问题的诊断与识别。根据渭河不同断面年径流及年
中国是全球12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增长,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成为当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系统总结近20年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开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为生态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实践提供借鉴,《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卷》由国内知名的生态学家,群策群力,合作编著。内容涵盖了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保护与研究、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与展望等方面,涉及海洋、农业、动物、植物、鸟类、鱼类、药物、微生物和菌物等多个门类。《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卷》可供生物多样性研究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广大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相关人员使用参考。
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地势地平,蓄排水困难,洪涝相互影响,跨省河道多,治理难度大,加上流域内人口密度大、沿淮重污染企业对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流域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重大变化,水环境污染、水生境破坏、水生态失衡问题较突出。而另一方面,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各类治淮工程,对流域生态环境特别是洪涝防治以及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多方面的叠加影响,近年来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开展淮河流域近十年乃至三十年生态环境变化的调查和评估,将对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和有意的指导。本书从流域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特征、水资源、水环境、污染物排放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入手,调查分析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掌握流域生态系统、水资源、水环境的变化规律,揭示淮
本书是一本研究如何对抗海洋生物污损的参考书,系统地介绍了海洋防污涂层和防污技术。本书涵盖了海洋生物污损和人类对抗污损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基础研究和工程研究方面,还对海洋领域的立法及商业和社会对防止海洋生物污损做出的贡献进行了介绍。本书在内容上涉及广泛,有四部分共28章,详细介绍了海洋污损生物及其影响、海洋防污涂料的测试和研发、化学活性的海洋防污技术、控制海洋生物污损的表面方法这四个方面的新进展。这28章既可以按顺序进行阅读,也可以专门阅读某几章感兴趣的内容,并不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
我国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起步虽晚,但起点 高,发展快,通车里程已居世界**。工程建设机械 创伤面约700A,为裸露边坡,其中挖方边坡约占40% ,填方边坡约占30%。截至2014年,仅 两高 建设 沿线土地破坏,形成的路域边坡累计总面积超过4. 15 10hm。。这些边坡改变地形地貌,彻底破坏生态 植被.植物生存环境恶劣,不仅影响生态景观,还加 剧水土流失,产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引 发边坡公共安全事故。因此,我国边坡生态修复与安 全防护,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成为 我国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 题。 经多年研发实践,现在中国工程边坡生态修复技 术成果,随同动车装备和筑路技术,形成了举世瞩目 的三大技术进步,已成为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和我 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技术支撑体系。本书是**部 系
本书上下两篇共12章。全书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历次土地资源普查数据和社会经济分析,并结合实地调查、研究,重建了中亚五国近60年来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数字序列,深入揭示了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分析了干旱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而揭示了中亚五国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规律及其主要驱动因子和控制因子的耦合规律,为干旱区生态系统恢复、环境调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1~2012年,为了摸清浦东新区湿地资源现状、掌握湿地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厘清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加强湿地保护以及在湿地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上遇到的问题,同时探讨有效的对策,在国家林业局及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浦东新区完成了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浦东湿地》在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成果上,综合各方资料,从自然概况、湿地资源现状与变化、湿地生物多样性、重要湿地和湿地资源保护、利用与管理五个方面介绍了浦东新区的湿地资源情况。通过对浦东湿地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情况的介绍,为浦东新区湿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了较为翔实的数据支撑和科学建议。 《浦东湿地》适用于从事湿地管理的相关政府部门人员、湿地生态保护研究的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供广大爱好湿地保护的其他读者参考。
本书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评估为核心,采用遥感与GIS、地面调查与统计分析等手段,以2010年为基准年,系统评估近十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针对长江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湿地萎缩、生物生境丧失开展调查,识别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演变特征和驱动力;建立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开展流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估以及生态健康分区,提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策略。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及方法体系的构建,中国陆地各类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的综合分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支持、食物供给、碳固定、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服务功能的动态评估和未来情景分析,三江源、京津风沙源、黄土高原、鄱阳湖流域典型生态工程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综合生态效应评估,以及典型区域生态补偿原理与机制分析等。本书对陆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与管理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并可为生态环境领域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本书是作者们在上海市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系统地开展苔藓植物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质量和变化的指示及其响应机理研究成果总结。本书介绍了苔藓植物对环境指示的研究概况和*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长三角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记录了长三角地区共有苔藓植物54科454种,其中藓类34科382种,苔类20科,72种,筛选出了对环境变化敏感和耐污染的苔藓植物种类;应用藓袋法开展了长三角地区环境质量的主动监测研究,同时通过生态调查和被动监测方法,开展了长三角地区环境变化空间和时间的变化特点,重建了上海等地大气质量的变化历史;介绍了重金属污染胁迫下苔藓植物的生理和遗传响应特点,并介绍了同步辐射技术在苔藓植物监测环境中的应用。本书可供环境科学、生态学、植物学、工作者及有关学科的科
本图集运用GIS技术和遥感数据,分析和评价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面临的威胁、关键区域和保护对策,以期为澜沧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将包括如下五个方面,即澜沧江流域自然环境空间特征、流域生物多样性及其空间格局、人类活动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以及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智慧环保的内涵及发展历程,从智慧环保理论基础、智慧环保核心技术等方面对智慧环保的构成体系进行总体论述。同时,在“数据资源中心”工程建设、“智慧环保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智慧环保业务应用平台”、“智慧环保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智慧环保标准规范体系”工程建设、“智慧环保系统集成”、“典型案例”中全新阐述了智慧环保的理念和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