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作为一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当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影响的背景下,我国要怎样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进行能源转型,优化国内的能源结构?全球诸国家又将怎样共同应对能源和环境危机,进行碳减排? 本书从全球视角出发,以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与市场机制由国家垄断走向市场导向这两大发展趋势为主线,详细叙述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能源结构特点和能源转型过程,展现了各国能源转型中的问题、痛点及成功经验,并揭示了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对我国的能源转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奠定现代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基础的书。书中描述了人类滥用农药和杀虫剂将会造成的后果:春天变得寂静,虫鸟不再名叫,整个地球了无生趣。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人类环境大会 ,并由各国签署了 人类环境宣言 ,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本书是美国人文与艺术学院院士唐纳德.沃斯特的作品。本书作者曾多次获得普利策奖的提名,其论著对世界环境史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书汇聚了作者有关美国西部环境史的多篇论文和学术讲演。本书首先介绍了西部史的发展过程及新西部史的基本特点,对新西部史的研究方法做了阐释,并研究了西部畜牧业的发展和经验教训等内容。总的来说,本书主要围绕西部史的三个主题即多元文化意识、环境意识、个人自由与集权问题展开。本书代表了作者的思想和风格,对于研究环境史等专业的人员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在国家 林业局、山西省人民政府及山西省林业厅的重视和支 持下,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已经完善,并建立了一套行 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管理工作 有章可循,在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机构 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王洪亮、张峰主编的《山西芦芽山***自然保 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内容包括保护区概况, 大型真菌、苔藓、蕨类、种子植物、植被类型、昆虫 、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动植物资源,以 及生态旅游和保护区评价等。
《环境仪器分析》共分为13章,主要介绍了目前在环境分析中常用的一些仪器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和离子选择电极、电解和库仑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以及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方法原理、仪器组成和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仪器分析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人员参考使用。
《阿勒泰地区矿区修复技术集成与模式研究》系统地介绍了2011年以来主管部门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两河源废弃矿区开展的生态恢复试验研究工作。针对废弃矿区生态恢复存在的主要障碍(土壤与种子库极度匮乏、地形强度扰动),在试验研究中借鉴国内外废弃矿区生态恢复的先进经验与寻求当地自然生态演化的启迪相结合的途径,探索出了受损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系列技术措施,并进一步通过分析评估不同技术的投入产出比及生态与经济效益,构建了低成本、易操作、高效益的废弃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模式,为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恢复、景观优化提供了保障。《阿勒泰地区矿区修复技术集成与模式研究》总结的废弃矿区生态恢复技术与模式,已经在阿尔泰地区的其他矿山生态恢复中得到了推广与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企业获得 20000认证,是实现国际信息技术服务能力认可的途径,同时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际合格评定领域将该系列标准作为认证认可的标准之一,从业人员在获得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审核员资格的同时也更关注到标准的本质,更愿意进行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本书为有意愿通过系统培训和学习,扎实掌握信息技术服务和管理知识的从业人员,以及对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感兴趣的人员提供指导。 本书的编写主要参考了/IEC 20000-1《信息技术服务管理部分:服务管理体系要求》,同时融合了作者在信息技术服务项目建设工作中的经验和企业审核经验。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概论、术语和定义部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理解和应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以及附录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思路和练习题参考答案。
《滇池沧桑--千年环境史的视野》的内容提要如下:千百年来,滇池环境变迁的根本特点和总体趋势是“人进水退”。优越的生存空间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使滇池流域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兵家必争之地。从“涸水谋田”到“围海造田”,从内地化到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表现了人口集聚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与水争地、与林争地的博弈及人类的高歌猛进;与此同时,在自然演变及人类干预的双重影响下,滇池环境日益脆弱,水域不断萎缩,水体污染变质,自净能力及多种功能逐渐丧失,在加速“小化”、异化、毒化、老化中迅速“退化”。滇池水危机与“公地悲剧”,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旷日持久的滇池治理保护中,调动了不同方面、不同层面越来越多人、财、物的投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水环境空间结构日益趋向顺应自然、尊重自
辽河流域是国家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三河三湖”之一,“十一五”以来辽河流域的治理取得重大进展。由付保荣、张峥、宋有涛编著的《辽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状况调查与分析》在辽河流域自然、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基础上,开展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系统及栖息地环境状况调查与特征分析,为辽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生态功能评价和分区提供理论依据,为辽河流域水生态系统信息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本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辽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系列从书》之一。
本书为21世纪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新编系列教材。共10章,主要包括:环境管理的认识,介绍环境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环境法律法规;区域环境管理,阐述我国城市、农村、流域环境管理的方式方法;环境质量管理,按环境要素分别阐述环境质量管理中防治各种环境污染的主要工作内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等两个制度为主线,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角度阐述我国现阶段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污染源管理,主要介绍国家对污染源实施的监督管理以及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技术与手段,主要阐述常见的环境管理的技术和手段等。本书以满足高职高专环境类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实用性、兼顾系统性。它可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环境管理、环境保护等专业的教材,亦可作为相关领
植物措施是恢复生态系统并维持其健康的根本之举,已得到人们的共识。砒砂岩区处于晋陕蒙接壤的三角地区,水土流失异常严重,是黄河粗泥沙*为集中的来源区。杨方社、毕慈芬编*的《基于沙棘柔性坝技术的砒砂岩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研究》根据野外调查与野外试验资料,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重点对砒砂岩区沟道坝系工程体系的构建、小流域沟道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及其实施的具体条件与方法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本书是砒砂岩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为沙棘植物治理砒砂岩地区的水土流失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为沙棘植物柔性坝的推广与栽植提供了技术支撑,丰富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本书可为自然地理与水土保持、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及林业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及研究生提供参考。
随着40年来环境保护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国家环境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面开展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自“六五”开始编制环境规划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实践,中国环境规划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多层面的规划体系。环境规划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和手段,对于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二五”是中国环境规划体系发展好的时期,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都有很大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环境规划地位有了很大提升。许多专项规划,如“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等均由国务院批复实施。二是环境规划的理念不断创新。“十二五”环境规划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经济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有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不应只是抱怨和对抗的“邻避运动”,需要各种不同意见表达的渠道和方式,同时更需要以“自为”的方式加入到环保行列中来。不同的社会责任主体,其环保责任、义务实现的方式、途径、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能弥补市场和政府调节的缺陷,在许多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可分为制度内和制度外两种方式。制度外的参与主要是环境抗议活动,制度内的参与就是人们日常所言的公众参与制度。其中,制度内公众参与是主流。如何引导公众参与制度内环境保护?这一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尽管国外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已有长足发展,但目前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方法来评价个体参与程序和参与途径的好坏。其中一
同已有的自然保护区评价与管理相关的书籍显著不同,《自然保护学/高等院校环境类经典教材》将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作为保护的对象,从多维视角论述环境伦理、民族文化、古代生态智慧和宗教文化等社会文化因素对自然保护的作用,并通过具体案例,对自然保护行为进行经济学解释。将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功能、结构及规划设计作为切入点,系统论述地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理论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和管理中的应用。后,介绍目前自然保护的热点问题,并对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自然保护学/高等院校环境类经典教材》对于自然保护问题的探讨,宏观论述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重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应用,重视对前沿发展动态的把握,是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建构自然保护学框架的全新尝试。 目前,国家把“生态文明
我国西部保护地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本书针对我国西部保护地的管理、发展以及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开展研究,并提出了在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保护区的经济效益的方法和思路,并对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周金星等著的《洞庭湖退田还湖区生态修复研究》在对洞庭湖实施退田还湖工程前后自然资源概况及生态环境问题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阐明了洞庭湖区滩地的自然发育与植被演替过程,深入系统地分析了滩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环境特征,以及洞庭湖滩地的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杨树人工林、芦苇地、苔草地、农田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土壤呼吸变化规律;并应用遥感、GIS等先进技术手段分析退田还湖生态修复工程对整个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提出了退田还湖工程对单退垸、双退垸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及景观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判别方法;同时,针对滩地多效人工林生态系统构建,总结完善了抗逆性树种、新品种选育、生态系统优化结构配置及可持续经营技术,并探讨洞庭湖湿地生态恢复模式及其综合效益评价,为洞庭湖退田还湖区生态
排污权交易又称排污*买卖交易,是在满足一定的环境要求条件下,建立污染物排放权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的形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排污权交易政策是经济激励运用于环境政策中的一次新的尝试,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等优点,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有希望的设想”。陈德湖编著的《总量控制下排污权拍卖理论与政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经济学前沿系列丛书》深入研究了中国排污交易相关理论及政策。
长江上游地区不仅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核心,更是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作为认识该区域资源环境的基础性著作,《长江上游地区自然资源环境与主体功能区划分》对长江上游流域的范围作了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的界定,明确了长江上游流域不同层次范围的边界,系统描述了长江上游主要省区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回顾了我国区划研究的历程和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长江上游流域自然区域的划分;根据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阐述了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要成果,着重对长江上游地区作了主体功能区划分,提出了长江上游流域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