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生态学将生态学同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引入经济学思想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分析。该学科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提出了进化稳定对策、博弈论、频率制约、*适模型、经济可保卫性、两性利益冲突、亲缘选择、广义适合度、利他主义、行为权衡和决策以及基因的自私性等概念。本书全面概要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理论,全书共分为12章,分别从觅食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社群、捕食、信号与通信、资源竞争等不同角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我国逐步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层次多级、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保护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建立一套标准的成效评估指标和方法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作者团队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地)多样化的特点,提出了保护区成效评价的原则,构建了基于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定量评价体系。《如何确定保护区是否有效》将是保护区建设中不可多得的著作,将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护区提供有价值的指南。
本书针对城市河流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特点、适用条件、相关案例和运行管理等有关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主要介绍了城市河流污染现状及问题、城市河流环境修复基础与技术体系、城市河流外源污染控制与治理、城市河流的原位水质净化、城市河流水质旁位处理、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与重构,以及城市河流污染和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内容。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查尔斯、瑞纳德著的这本《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活(原书 0版)》基于自然保护、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生态恢复和人口控制,全面介绍了资源保护的各个方面,涵盖局地、区域、 乃至 尺度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全书通过有机地结合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资源利用中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可持续性,并给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增长与农业问题,病虫害控制和农药污染问题,土壤和可持续农业问题,水资源问题,草场管理、森林管理、动植物灭 和野生动物管理,环境问题,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书中在系统阐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用专栏的形式在每章中穿插了一些生态伦理学知识、案例分析和 技术应用等内容,有助于读者拓展知识面和深入认识特定的问题。
本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系统地介绍了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十年调查评估的内容、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数据的来源和处理方法等。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和长沙市区两个层面上,调查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及十年变化、环境资源效率及生态环境胁迫变化等,然后采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和图解分析法,对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的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环境质量及胁迫等进行综合评估,总结出调查评估结论。*后,从政策、法律法规、技术、经济、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长株潭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生态保护与管理对策建议。
本书围绕工业能源节约、多种污染物减排的环境管理需求,基于 原料-产品-工艺-技术 构建工业模拟体系,研发节能减排可行技术的潜力评估、路径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的综合模型,应用于钢铁、造纸行业节能减排的对标管理、多目标协同控制及不确定性分析,介绍了作者以此为基础开发的 虚拟生态建厂及绿色工厂综合评估 系统等方法学。
本书为陕西师范大学后勤管理中的“社区管理规范”“动力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规范”等相关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机构职能、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岗位工作规范、岗位考核标准与要求等,以及相应的规定文件。 本书所有内容均为实际管理经验的总结,具有的实用价值,并且对于规范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工作有的指导借鉴作用。
重庆大巴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大巴山南麓的城口县境内,地处华中地区腹地,东邻陕西平利县、镇坪县,南接重庆市巫溪县、开县,西连四川万源市、宣汉县,北与陕西紫阳县、岚皋县接壤。是北半球亚热带的核心地区,也是我国华东、日本植物区系西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东衍,
本书从环境管理的角度结合施工管理,特别是针对重大建设项目中必然出现的若干环境问题作了全面的解读。本书通过作者自身参与过的各种类型的重大建设项目经验,结合国际惯例以及在中国建设特大型项目中环境管理和施工管理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从管理体系到管理团队直至管理方法与管理技巧,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正因如此,本书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图表文件,可以直接供重大工程项目参阅使用。无论是中国的施工建设单位,包括工程监理、环境监理,或者国内外的工程管理公司,还是投资重大项目的国内外业主公司;无论是施工人员,还是中层管理者,直至项目高管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有关环境问题的完整信息。本书作为在中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一个全新标准,可以将工程建设各相关方融合到一个更加合规、更加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中。
本书系统介绍了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的形势、成员国的环境问题以及所采取的对策。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对上海合作组织概况、区域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合作形势和建议等进行整体阐述;下篇从国家概况、环境状况、环境管理以及国际环境合作4个方面对上海合作组织5个成员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塔、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做详细介绍。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科技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驱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变革来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共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聚焦碳中和相关的重要科技问题,正在加快部署相关的规划、政策和行动。本书重点对2020年以来全球碳中和科技政策与行动及其关注的关键科技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内容包括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新型电力系统,工业过程低碳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态增汇固碳和低碳社会转型六个方面。
举世瞩目的中国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落下帷幕,在大会报告中,将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新论断,并做出了要推进绿色发展的新部署,绿色供应链正是推动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抓手。它作为一个新型的管理措施,通过激励供应链上企业的环境守法行为,有效推进产业的绿色转型,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环保部门的职能和目标高度契合,通过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设计供应链中采购、生产、包装、流通、消费和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从全产业链进行绿色改造,降低污染排放和环境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实施环境监管的有效补充,是环保部门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抓手,也是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绿色转型的
随着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谋划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按时完成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监测事权的上收是环境监测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为确保监测数据 真、准、全 ,加大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战略决策,今后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将采用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技术体系。2018年国家财政投资在全国2050个地表水环境质量国家考核断面(以下简称国考断面)上全面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统一建设与管理,实现 国家考核、国家监测、数据共享 的管理目标。 为了保证2050个国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的长期稳定运行和数据准确,我们组织编制了《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实用技术手册》。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实用技术手册》内容涵盖了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维人员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操作技
《博斯腾湖生态环境演化》是国家环保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干旱地区内陆大型湖泊生态健康监测评估体系研究”(200909048)和国家“十一五”水专项课题“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ZX07106-004)等课题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主要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湖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博斯腾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博斯腾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细菌、水生植物和鱼类等水生生物种群及区系的系统调查,结合古湖沼学及历史时期的资料,剖析了博斯腾湖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探讨了咸化及富营养化过程对博斯腾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博斯腾湖生态环境演化》可供湖泊学、环境生物学、古湖沼学、生态学、水利、水产及水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
2011—2012年,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针对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开展了“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国内其他相关调查、研究及统计信息,形成了赵秀阁、段小丽编著的《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概要)(精)》暴露参数是用来描述人体暴露环境介质特征和行为的基本参数,是决定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本书旨在更方便地为相关科研和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在当今关于气候议题的国际谈判和生态问题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克劳斯·洛伦茨、拉藤·拉尔编著的《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首次系统论述了森林生态系统自然的碳动态过程和世界主要森林生物群落的碳动态及碳库特征,探讨了干扰、演替和经营管理对森林碳交换的影响,以及营养元素、水分等供应的影响机理;讨论了森林在未来生物质能源发展及减缓气候突变中的作用;同时提出了很多森林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新观点和前沿问题.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书尝试从农户行为角度探讨农业环境问题,首先,扩展PSR模型,构建基于农户行为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PSER)逻辑框架模型,揭示农户行为、政策调控与农业环境变化的互动关系;其次,在此框架下,开展农户经济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定量评价农户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农业环境问题的微观形成机制,总结不同类型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意愿差异规律,并评价模拟不同政策组合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后,提出农户环境保护行为的激励和约束的公共政策框架。
陈曦、罗格平编写的《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 碳循环》根据亚洲中部干旱区域荒漠一绿洲生态系统 的特点,分析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 建立了具有自主版权的干旱区生态系统模型AFM,改 进了国际上的Biorne—BGC模型,通过遥感、野外调 查和控制试验、尺度转换模型,构建了多尺度的亚洲 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数据库等。 全书介绍了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环境的基本 特征;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干旱区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探讨干旱区生态系统过程的机制 ,开发了AEM模型:利用AEM模型和Biome—BGC模型对 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进行模拟;阐述了亚洲中部干 旱区人类活动,包括土地开发和耕地转移、林产品收 获和植树造林、放牧,对亚洲中部碳平衡的影响。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新颖、翔实,图文并茂,体 系严谨,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