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受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委托,应急管理部干部培训学院组织部分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总队和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了《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典型案例》。 书中所选每个案例均包括事故灾害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应急处置的主要做法、经验教训及实践启示等内容。特别是结合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现状,针对灾害事故的应急准备、现场指挥机构建立、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等资源调派、现场处置救援及保障等方面,提出思路性举措和针对性意见建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适用于各级应急管理干部、专业或社会应急力量、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研究参考,也适合作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相关教学培训中的案例教学。
自然灾害风险是当代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力巨大,社会经济损失严重。本研究成果对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安全预警体系,对加强灾害防治,保障沿海地区安全,规范灾害风险与应急响应研究方法,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本书是作者数十年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后山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的经验总结,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按治理工程设计工作步骤和分部工程分步论述设计原理与结构设计,着重于地质分析与参数、设计思路与方案、工程结构与计算,还论述了震后山地地质灾害的特点与防治对策。全书内容以工程设计为主体,辅以勘查要点和施工技术,共分滑坡与边坡、预应力锚索、崩塌落石、泥石流和勘查设计工作要点等5部分。
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和平台建设,以滑坡泥石流模型试验、现场试验和数值计算等方法为基础,研究滑坡泥石流临界条件、临界判别指标和关键参数的确定技术方法和标准,进而在龙门山建立典型滑坡泥石流时空预警示范区和示范点,为地震灾区的监测预警和减灾防灾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紧扣灾害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一一灾害链与综合风险防范,以对中国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的台风灾害链为例,深入探讨了风险评估与综合风险防范模式,对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予以完善,并探讨了减轻重大灾害链损失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共分六卷,本书是第三卷《防洪减灾体系》,内容包括防洪减灾体系概论、防洪工程体系、防洪非工程体系。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防洪减灾体系)》由刘树坤主编。
《自然灾害与防灾应急避险实用百科(彩绘图解版)》共分8章,详细介绍了地震、风灾、海啸、洪水、滑坡和崩塌、火灾、泥石流以及雪暴8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形成原因、对人类及社会的危害、预防的方法和灾害来临时的自救和互救方法等内容。 《自然灾害与防灾应急避险实用百科(彩绘图解版)》结构清晰、语言简练、趣味性强,可供社会各界人士参考阅读。
《旅游地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以九寨沟为例》以九寨沟为例,对旅游地进行多种情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理论研究部分研究了我国旅游地自然灾害风险形成和管理机制。实证研究部分以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景区(荷叶景区、树正景区)为例,构建九寨沟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框架。《旅游地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以九寨沟为例》计算了九寨沟在遭遇20年、50年、100年、200年、500年和1000年一遇6种暴雨情景下引发泥石流的流速、流量和冲击力等;运用参与式GIS方法对树正、荷叶景区的居民进行调研,对各类建筑物的结构和房龄进行分类,建立六种情景下泥石流与两个寨子建筑的脆弱性关系;通过调研得知每户家庭的财产状况和建筑物状况,计算6种情景下泥石流对两个寨子所造成的各项潜在损失;针对当地的可接受风险,进行防灾降险的成本与效益综
台风灾害是全球发生频率**、影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严重,经济损失巨大。本书结合**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台风灾害的分布和影响、台风灾害的损失评估及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了由“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决策管理”组成的完整的“台风灾害应急管理”理论框架体系。
《自然灾害与社会易损性》(作者郭跃)是从地理学与社会学结合的视角,重新审视自然灾害和社会易损关系的新专著。《自然灾害与社会易损性》回顾和介绍了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研究背景,灾害研究的主要流派和国外灾害易损性评估的主流评价指标和灾害的社会易损性分析的案例;在理论上,论述了灾害系统的组成,自然灾害的社会学性质、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灾害易损性的相关概念和若干理论问题。建立了区域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工作流程和评估方法,提出了基于社会易损性视角的社会减灾防灾对策和措施;展望了全球化背景下,自然灾害发展及其社会易损性新的趋势。在实践上,探索了国家尺度和省域尺度的区域自然灾害易损性评价和灾害易损性的空间分析。本书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可为从事减
本书围绕灾害性气象事件影响预评估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灾害性气象事件时空变化规律。构建"气象因子-灾害性气象事件"关系模型,建立气象因子诱发灾害性气象事件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预警阈值与等级划分技术方法;构建灾害性气象事件的时空分布场模型。2)多重承灾载体信息融合与表达模式。基于本体论的思想,研究多重承灾载体的信息融合、提取与表达方法,建立承灾载体的本体模型。3)气象灾害动态风险评估方法。对致灾强度与承灾体抗灾能力之间的时空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建模,建立气象灾害动态风险评估模型。4)气象灾害应对决策预评估方法。研究气象灾害应对方案动态推演方法和气象灾害应对方案预评估模型。
火灾原因调查的基本目的是认定火灾引发原因,为火灾责任认定提供依据。《火灾原因调查鉴定 问题 处置》依据物证鉴定、微观鉴定、定量描述、完整证据链等,从普遍现象和具体过程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目前火灾原因调查中的问题。《火灾原因调查鉴定 问题 处置》共分五章,首先简要讲述火灾原因分类、火灾事故调查的程序、火灾证据等内容;然后从起火点认定中的问题与处置、火灾原因调查中的基本问题与处置、电气火灾原因调查的问题与处置、其他火灾原因认定中的问题与处置方面详细讲述火灾原因调查的问题及处置方法。对促进火灾原因物证鉴定研究新机制的形成,对于火灾原因认定水平的提高有积极意义。《火灾原因调查鉴定 问题 处置》可作为火灾调查人员开展火灾调查工作的指导用书,同时也可供火灾调查领域研究人员阅读,还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
本书围绕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灾害,着重介绍地震灾害、火山灾害、山地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干旱与风沙灾害、水类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火灾等各种常见自然环境灾害的类型、发生基础、成因机制、危害与影响以及预防和减轻自然环境灾害的方法与技术措施,使读者易于掌握各种常见自然环境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性,同时更加突出灾害预防及逃生方面的有效知识。使用该教材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了解各种自然环境灾害的成因及发生特征,能够利用各种自然现象及自然先兆来判断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问题,掌握各种自然环境灾害的预防和避灾、减灾方法及综合防御措施,以保护人类及其生存环境。
《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空间数据共享机制研究》以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空间数据共享机制建设这一命题为主线展开,介绍了中国自然灾害的形势和特点,分析了空间数据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需求、能力和资源现状及共享机制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空间数据共享相关研究进展,包括重大自然灾害管理理论、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和空间数据共享合作现状等内容。围绕空间数据共享机制建设,从论述共享机制的基本原理入手,分析了重大自然灾害空间数据共享的组织机构,开展了空间数据共享信息平台的顶层设计和各系统功能定位研究;在空间数据共享机制组织结构构建和技术支撑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空间数据共享机制的运行模式,包括共享机制的层次关系、运行流程、应急预案及演练等内容;从国际合作的角度研究分析了空间数据共
该刊注重跨学科理论框架,风险、灾害、危机既代表了不同的学科传统、研究范式,也代表了从风险到危机转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因此,我们将刊物取名为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 。这既代表了我们倡导跨学科研究的学术理想,也表明了我们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办刊理念。因此,我们欢迎任何学科关于风险、灾害、危机的研究,只要研究符合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2014年,我们有幸获得了美国唐仲英基金会的慷慨资助,开始以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为基础建设多学科研究平台,出版《风险灾害危机研究》便是其中的任务之一。我们希望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将《风险灾害危机研究》办成一份高质量的学术刊物,推动国内的风险、灾害、危机的多学科研究。 第八辑我们重点对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的概念体系以及相关应急前沿话题(如如雾霾治理、震
本书系统调查陕西省矿产资源及其开发现状;阐述陕西省地质环境条件,调查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陕西省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模、危害性并分析其成因;构建矿产资源开采强度的指标体系,研究矿山开采强度及其与地质灾害发育的关系,划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区;划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分区,结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总结适合陕西矿山地质灾害特点的治理技术体系。
2008年 5.12 汶川大地震以来,国家在地震灾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地质灾害治理防治工作。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虽然工程内容比较单一,但是施工工艺比较复杂。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山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的学习心得与经验总结,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按治理工程设计工作步骤分步论述了常见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工艺;工程质量检测等,具体分为5章,分别为地质灾害及其特征,崩塌治理施工技术,泥石流治理工程,帷幕注浆,质量检测。本书可作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的带指南性质的系统性读本,也可供从事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山地灾害指发生在山地表层,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构成威胁和破坏的灾害。灾害类型包括斜坡变形灾害(滑坡、崩塌及落石等)、泥石流、山洪、堰塞湖以及溃决洪水、冰崩雪崩、冻土灾害等。本书共5篇24章,各篇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重点论述了斜坡变形灾害(滑坡、崩塌等)、泥石流、山洪和堰塞湖等灾害的基本性质、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发生机理、运动规律、监测预报、风险评估和防治技术等内容。本书以成熟的理论与技术为主,适当加入学科新进展与新技术,是一本帮助读者系统掌握山地灾害基本知识、了解灾害风险防控方法与技术、提高减灾实战操作能力的*实用参考书。可作为防灾减灾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在摸清目前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家底的基础上,结合地震扰动区重大滑坡泥石流灾害特点,遵循“创新研究和技术集成相结合”的原则,对地震扰动区滑坡泥石流灾害防范技术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调查分析国内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法,重点剖析国内典型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站运行效果和典型案例,借助已有的监测预警示范站,剖析工程地质、遥感、物联网、灾害动力学分析、空间分析、电子信息等技术在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方面的应用,探索低成本、高实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并提出了监测预警优化方案。(2)采用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典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场考察和运行效果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应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剖析相关技术的适宜性,提出滑坡泥
在总体阐述灾害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基础上,明确灾害与灾害系统等基础知识,介绍灾害研究理论体系,然后阐述了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制度灾害链,最后,就灾害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减灾系统工程、防灾措施、高新技术方法在灾害监测分析与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地铁地下结构抗震》是国内**部专门研究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的学术专著,集作者近二十年在地铁地下结构抗震领域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震害对比及工程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于一体,较为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作者在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损伤破坏模拟模型和方法、破坏机理与失效模式、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的系列创新性成果,并较完整地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地铁地下结构抗震》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内容严谨且完整,各章内容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工程应用参考价值。
逃生,是和时间的赛跑,是一场心理的较量。掌握逃生知识,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和负责,刻不容缓!本书涵盖了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突发状况:抢劫、跟踪等各种类型的灾难及危机事件,用鲜活的例子向你讲述避险之策以及逃生的宝贵经验。教你全面、科学、理性地应对险情及其他人身伤害,危机状态下时间采取自救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