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巨灾风险评估与巨灾保险定价的关键问题,本书探讨了巨灾损失程度统计模型与方法、巨灾损失频率统计模型与方法,以及巨灾保险、巨灾债券定价方法,为健全完善我国地震巨灾风险管理以及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提供理论支撑,助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本书包括如下8章内容:第1章 地震灾害风险与巨灾保险;第2章为研究综述,该章梳理了围绕巨灾风险与巨灾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现状;第3章为地震灾害频次的统计分析,探讨了贝叶斯统计方法在地震灾害频次分析中的应用;第4章为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贝叶斯统计分析,本章建立了计数数据的贝叶斯分位数回归模型,并用于分析地震灾害人员伤亡数据;第5章为地震灾害经济损失模型构建,探讨了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的混合模型及贝叶斯估计方法,并用于分析我国地震灾害经济损失情况;第6章为地
本书共12章,主要介绍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的现状与进展及常用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1章概述气候变化基本事实,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现状与进展,以及常用评估方法。第2~3章对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在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阐述。第4~10章围绕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温度、极端降雨等对死亡、发病、媒介传染病、水源性传染病发病、不良出生结局、职业暴露风险和精神心理疾病等的影响,分别介绍广义线性模型、广义相加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贝叶斯时空模型、断点时间序列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病例交叉设计等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第11~12章介绍气候变化下人群健康风险的脆弱性评估及未来预估。
本书瞄准“平安中国”,针对目前城镇滑坡灾害防治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聚焦潜在滑坡灾害隐患识别和大尺度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提出涵盖表观特征、活动特征和成灾特征的滑坡隐患识别综合判据,提出危险人工边坡自动识别新方法,构建滑坡易发性动态评价技术框架,建立综合历史滑坡和滑坡隐患开展易发性评价的方法。本书内容基于成功应用于四川茂县、薛城,西藏察雅,河北宽城、邢台、涉县,三峡库区秭归?巴东等地区的研究成果,提高滑坡隐患识别的精度,提升易发性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与实用性,为防治人类活动频繁地区的滑坡灾害,以及制定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灾害风险是当代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力巨大,社会经济损失严重。本研究成果对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安全预警体系,对加强灾害防治,保障沿海地区安全,规范灾害风险与应急响应研究方法,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本书综合分析历史文献记录中东汉、北宋时期洪水影响范围、强度和程度,结合洪痕沉积规律,首先考证了汉江上游T1阶地前沿沉积记录的东汉和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可能发生的年代,并采用HEC-RAS模型,从恒定流和非恒定流两个角度,模拟计算了东汉和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然后结合实测洪水序列、历史调查洪水资料,以及考证获得的、沉积记录的东汉和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资料,分析评价了汉江上游安康段洪水灾害风险;最后分析了东汉和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本研究将古洪水研究与历史文献考证结合起来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解决了我国长尺度历史特大洪水长期无法定量问题,弥补了水文计算、风险评价中资料短缺的问题,促进了我国历史学科的发展。
本书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田野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试图梳理、总结、厘清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概念、内涵、特点、生成、作用及其价值。此外,本书还尝试总结和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路径,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供本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本书以陕西省为例,详细介绍西北黄土地区的地质环境背景,系统分析西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在此基础上选取15个黄土地区典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15个治理工程案例的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和泥石流3种,逐例阐明灾害基本特征,分析所采用的治理工程措施与技术方法,对治理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工程施工与运行维护技术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全国其他地区同类型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上海市海洋局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要求,结合上海海洋防灾减灾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上海市第一次海洋灾害风险普査。本书基于2020 2022年上海市海洋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分六章全面总结、展示普查成果。第一章为绪论,包括普查工作总体概述、国内外关于海洋灾害的研究进展、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第二章以五大调查评估专题为各节名称,以调查评估对象为各小节名称,全面、深入、系统地介绍调查与评估成果;第三章介绍四个灾种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第四章介绍风暴潮防治区(重点防御区)划定方法和主要成果;第五章介绍与信息系统建设相关的内容;第六章为结论与建议,从调查与评估、风险评估与区划、风暴潮防治区(重点防御区)划定、信息系统建设与展示四方面总结提炼普查结果,对照普查成果,梳理主要问题,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雨情、水情,洪涝灾害防御、山洪灾害防御、干旱灾害防御、基础工作等。 后附录中还有1950-2023年 水害灾情统计表等内容。 本书发布2022年中国洪水与干旱灾害防御信息,不仅可向各级 与社会提供真实可信的水旱灾害及减灾基础信息,同时还可为加强灾害管理,评估防汛抗旱工作,制定减灾策略等提供基本依据。
《综合风险防范: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致灾因子与风险等级评估》基于问卷调查和历史资料,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台风、风暴潮、洪水、干旱、地震和地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和灾情的时空进行了系统分析, 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上述6 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模型, 阐述了基于公里网单元和县、乡两级行政单元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上述6 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
《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系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论文基础上汇编而成。本次论坛主要围绕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研讨,剖析了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和矿山等各领域的岩爆、突水突泥防灾减灾的理论技术与成功经验,争取在岩爆与突水灾害机理认识上有新突破,在研究方法上有新思路、力争把各领域研究新成果综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发生机理、预测、预报预警和防治为一体的岩爆及突水突泥灾害控制新途径,为我国地下工程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撑。
气候变化及其日趋显著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与应对的重大问题。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洪水与洪灾表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迫切需要将系统方法引入洪水风险管理,为解决防灾、减灾、应急响应与灾后重建中跨学科的系列复杂难题,提供更为适合的分析工具。本书深入浅出讲解了洪水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论述了气候变化对洪水风险特性的影响,探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洪水风险管理决策过程与有效措施;进而基于系统理论与案例分析详细介绍了概率法与模糊集方法在洪水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展望了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洪水风险管理前景。本译著为相关领域科研、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提供了中英对照的读本,具有良好的学习与借鉴价值。
《数据青藏高原东部地震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在综合研究前人资料和大量野外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图件和照片为主的形式,以写实的手法展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形急变带地震地质灾害及其成灾背景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区域地震地质背景、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典型活动断裂特征、“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近年来强烈地震诱发的典型地质灾害特征等,是探索青藏高原东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成灾机理以及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的手学术资料。
《数据青藏高原东部地震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在综合研究前人资料和大量野外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图件和照片为主的形式,以写实的手法展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形急变带地震地质灾害及其成灾背景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区域地震地质背景、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典型活动断裂特征、“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近年来强烈地震诱发的典型地质灾害特征等,是探索青藏高原东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成灾机理以及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的手学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