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近半个世纪以来,伊懋可纵横于中国农业史、社会史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使他在这部拓荒性著作的撰写中左右呼应、水到渠成。在这部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中国4000年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观念、知识和表达方式,与所在的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植物、动物之间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冲突的漫长历史故事。书的靠前部分讨论了大象南撤、森林破坏、战争、水利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勾画出中国环境史的“一幅总图”;第二部分选择浙江嘉兴、贵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个典型地区的个案,用“特写镜头”对“总图”进行细化和强化,具有浓厚的经济一社会史色彩;第三部分以“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三章考察了中国历目前的环境观念
《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根据亚洲中部干旱区域荒漠一绿洲生态系统的特点,分析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建立了具有自主的干旱区生态系统模型AEM,改进了国际上的Biome—BGC模型,通过遥感、野外调查和控制试验、尺度转换模型,构建了多尺度的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数据库等。全书介绍了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干旱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探讨干旱区生态系统过程的机制,开发了AEM(Arid Ecosystem Model)模型:利用AEM模型和Biome—BGC模型对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进行模拟:阐述了亚洲中部干旱区人类活动,包括土地开发和耕地转移、林产品收获和植树造林、放牧,对亚洲中部碳平衡的影响。
《河南蝗虫灾害史》分蝗灾大事记、蝗虫灾害志、蝗虫防治志、蝗虫文化志、参考文献志、新中国成立后的治蝗减灾、附录等7卷组成。本书的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不但对现阶段治蝗减灾工作有重要的警示作用,而且对未来蝗灾的可持续治理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